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夜雨寄北唐李商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对象始终有争议。但时间大体应在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前后,这一年李商隐在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担任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他从桂林出发回洛阳,途经巴蜀期间写下这首诗。这首诗的另一个题目是《夜雨寄内》,所以,有人认为是写给友人的,有人认为是写给妻子的。从诗的内容来看,似乎后者更为确切。

“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一句写得十分直接,看似突兀,情感则很强烈。不论是妻子思念的情感,还是给妻子回信的情感,都很强烈。妻子来信询问诗人,什么时候才能从远方回到洛阳?诗人难以回答,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人在仕途,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实在很难回答什么时候才能回家。这就是羁旅行役、仕途茫茫的痛苦,像转蓬一样随风漂泊,一切命运都要随着仕途而迁转!正如诗人在《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当中说的“走马兰台类转蓬”,回家的日期无法确定,人生的命运始终无法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本句有两层含义:其一,诗人现在无法确定什么时候能够回家;其二,诗人仕途不定,命运难测,自己也不能确定什么时候才能与家人团聚。

还有一个没有办法回答的原因是“巴山夜雨涨秋池”。此时此刻诗人正在巴蜀之地,晚上下起了大雨,江水河水纷纷上涨,深秋时节,大雨不断,阻断了道路,隐喻作者回家的路途更加不可预期,既漫长又艰难。

李商隐善于描写内心细微的变化。比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风》)“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诗人一般很少在诗中直抒胸臆,大都是用隐喻、委婉的方式来表达。你问我何时才能回家,我无法确定地回答这个问题。我知道的是,在回家的道路上、在仕途上阻隔重重,就好像今天晚上巴山的夜雨一样。大雨连绵不断,使得江河湖水上涨,我无法预知,在我回家的路上还能遇到怎样重重的阻碍,更无法预期我未来的仕途会怎样。这里既有直接的表达,也有背后隐含的喻义。

“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在西窗下,共对烛光,那一刻,你修剪灯芯,让烛光更加明亮。诗人和爱妻肯定有过“共剪西窗烛”的经历。兄弟之间的场景是秉烛共读,夫妻之间的场景则是对床夜语的温馨时刻。一个人在最孤独、寂寞的时候,头脑里涌现出来的一定是最牵肠挂肚、魂牵梦绕的场景,这一句道尽了诗人对爱妻的思念与情感。

“却话巴山夜雨时”,在共剪西窗烛的时刻,我会和你说起当初 --其实就是我给你写这首诗的此时此刻,在巴山夜雨的此时此刻 -- 我是多么思念着你,梦想早日与你共剪西窗烛。这首诗真的很奇妙:诗人现在遇到巴山夜雨,无法按期回家,他梦想未来与妻子共剪西窗之烛。

在未来的那一刻,诗人会告诉妻子,我过去 -- 其实就是现在 --我在巴山夜雨的时刻,对你的全部思念。诗人在现在与未来之间穿梭,穿梭的全部焦点在于思念,

这样穿梭的例子还有很多。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十七八岁时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长亲人,人阳登高、遍插茱萸,却发现此时此刻少了我王维,这也是一种穿梭。

古代社会,幅员辽阔却交通不便,由此地到彼地,短则十天半月长则一年半载。此时一别,何时才能相会?团聚对很多人是一种奢侈的幸福,也就成为诗人们不断歌咏的重大主题。因为团聚不易,所以就生发出许多对团聚的猜想、梦想与幻想,这就为诗词创作拓展开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猜想、梦想、幻想,成就了千千万万个李商隐、王维,也成就了千千万万首《夜雨寄北》《无题》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当然,《夜雨寄北》之美,核心还在于李商隐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唐文宗开成三年(838),二十七岁的李商隐与王氏成婚,王氏虽是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却始终与李商隐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在李商隐的诗句中,王氏不仅美丽聪慧:“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寄成都高苗二从事》)“独自有波光,彩囊盛不得。”(《李夫人》三首其二)而且很有文采:“春风犹自疑联句,雪絮相和飞不休。”(《过招国李家南园》二首其一)可惜天不假年,在结婚十三年之后,妻子不幸去世。李商隐对妻子一往情深,用悼亡诗表达自己的无限哀痛:“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房中曲》)“悠扬归梦惟灯见,落生涯独酒知。岂到白头长只尔,嵩阳松雪有心期。”(《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

可见,诗要写得好,归根结底要感情真。无论是夫妻之情、兄弟之情、朋友之情,情感都是根本的,技巧是辅助的。情感前进一步,技巧才会跟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