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吉他版《探清水河》是张云雷的代表曲目。也是他相声专场演出返场的保留节目,不同时期不同场次听起来总有不同的感受。

三宝时期,我听到的是他对舞台的敬重、热爱和坚守,那怕观众所剩寥寥,他也一丝不苟地动情演绎,那时的演绎里,听得到他对故事本身悲剧意味的共情,也能听出他自己的些许落寞,能听到他对事业的追求,也能听出他于寂寂无名时的孤傲和不甘,那时他对大合唱的期待还不那么自信,那时他的动人歌唱每一次得到合唱回响后混合了感恩、感动以及感慨的尽力克制的晶莹泪目,总是令我心动和心酸,这是多么赤诚的歌者,这是有点让人心酸的艺人。

专场初期,我听到的除了百感交集,还有鲜衣怒马少年郎,一朝看尽长安花的意气风发,开始听到因他的天籁歌喉在听众中所引起的对悲剧美的共情,还在合唱里听到了更热烈的对歌者的赞许和喜爱。

只是,这种意气风发几如夏日烟火,之后的专场,在对悲剧故事一丝不苟地动情演绎之外,我分明听到了歌者的悲情、无奈、不屈、坚韧和沧桑。

所以,之前张云雷的《探清水河》我并不是时时拿出来听,因为每一次都难免心绪翻涌,感念颇多。

今天,听到了张云雷《探清水河》录音室正式版。

打榜的操作对我这个新手有难度,周一的上午在忙乱中转瞬而过,到中午我才开了绿钻买了Q币操作完整地打了一遍QQ榜

同时我已深深沉醉在他的歌声里,

首先编曲配器太美了。编曲中的现代感非常克制,仍然完美衬托了民间小曲的韵味,又让古旧街巷小曲接轨了当今人们的音乐审美,在节奏上接轨了年轻人的审美和乐感。

最美最惊艳的是中国笛的配器。只能说刘卓老师太懂张云雷了,中国笛是中华民族吹管乐的代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时器时代最古老的乐器骨笛,在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和音乐情感寄托中有着多面的表达。你会在表现宫庭雅乐的场景中听到笛子脱俗大气的合声,也会在表达普通百姓田园生活以及乡野童趣的场景中听到笛子的悠远惬意的独奏。你更可能在表现仙风道骨、侠骨柔肠、甚至中国人含蓄委婉的爱情故事时听到婉转清丽的笛声的烘托和刻画。

所以这一版使用三弦和笛子的配器,比之小曲版的《探清水河》在音乐审美和音乐情感上更易触动国人的心弦,迅速产生共鸣,体现了编曲创作者刘卓老师和歌者张云雷老师对这首歌唱出曲艺圈的野心和才华。他们两人一定对这首歌有过深入灵魂的解读和探讨,编曲体现了刘卓老师的才华,体现了他对张云雷的准确理解和懂得。

而张云雷的才华体现在这一版的演绎里,我听到的是旧时街巷小曲换发出的超尘脱俗,张云雷亦古典亦现代的唱腔,举重若轻的演绎,有对民间故事的悲悯,更多的可以听到歌者那仿佛凤凰涅槃一般的超脱和心朗气清。听到他作为歌者的赤子之心。

而仿佛时光和这世间也对他的天籁歌喉愈加的滋养和护持,他的音色愈加干净、清润、沉稳、婉转自然又超脱,没有录音棚的匠气,没有雕琢的痕迹,展现的是张云雷特有的动情、动人的演绎又比往日更加令人心驰神往令人仰望。

笛子的伴奏,让这首古老街巷小曲彷如在月夜悠然想起,随着笛声入耳,歌声绕梁,我终于感到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舒了一口气。这夜的月色,不再是让人千回百转,愁肠百结的清冷月色,而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皎皎明月,是更能入梦的明月,而这夜的梦,有对往事的共情悲悯,却终能拭去泪水释然前行,且有着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洒脱豁达。

这一版《探清水河》,我还听到了他经历身心苦痛、世事纷扰后不变的对事业的追求,对世事的态度: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

张云雷探清水河封箱(张云雷凤凰涅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