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棋局的博弈中,往往充斥着数不清的妥协、交易和利益输送,这种情景在二十世纪的上半叶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1938年至1939年间,一个国家就为了世界能够获得“永续和平”而被瓜分了,这个国家是捷克斯洛伐克,一个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年轻国度。

当时捷克斯洛伐克因为绝佳的战略位置、发达的工业和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而成为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独裁者觊觎的对象。而在此关键时刻,原本应该竭力遏制希特勒侵略行径的英、法却沦为了德国鲸吞捷克斯洛伐克的帮凶,在保持欧洲和平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的掩盖之下,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消失了。

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为哪些国家(图说为和平消失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1)

一.捷克斯洛伐克是如何被瓜分的?

1.1938年10月在英法等国的纵容下,希特勒如愿获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苏台德地区是德意志人聚居区,但其在一战以前是奥匈帝国的地盘,从来不是德国固有领土。

2.10月7日,斯洛伐克在德国策动下成立了所谓的“自治政府”。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总理提索发表“独立宣言”,并请求德国派兵保护。3月16日,德军开入斯洛伐克。

3.3月15日凌晨,希特勒强迫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一位66岁的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老人家在早已拟定好的协定上签了字。同日上午十点,一辆辆德国装甲车和一列列荷枪实弹的士兵在猛烈的风雪中进入了布拉格,许多布拉格民众虽然挥舞手臂列队迎候在道路旁,但其中大部分都用手帕擦拭着湿漉漉的眼睛。这一日,一个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复存在了。

4.在捷克斯洛伐克为和平而“消失”的过程中,匈牙利、波兰也是“尽了一份力”的。1938年11月,妄图恢复旧有疆域的匈牙利在希特勒的亲自操刀下如愿获得了斯洛伐克南部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波兰亦在德军进入苏台德地区的时候趁火打劫了捷克的切欣地区。

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为哪些国家(图说为和平消失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2)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德国实力剧增。捷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40个师不再与德国为敌,闻名欧洲的斯科达兵工厂也落入德国之手,开始源源不断地为德军生产各式武器装备。而借助德国力量扩展了领土的匈牙利也同希特勒越走越近。

二.英法两国的助攻

在希特勒将屠刀伸向其羸弱近邻的时候,曾经宣称保障捷方边界安全的英法两国却轮番威逼利诱捷克斯洛伐克让步,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未来的欧洲是永续和平的。那么英国人和法国人究竟是如何出卖别国利益来满足第三帝国独裁者的呢?

1.向捷克斯洛伐克发出最后通牒

1938年9月19日,英国首相张伯伦联合法国共同起草了对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声明,要求捷方将苏台德地区内德意志人超过50%的区域立即交于德国,如果捷方拒绝,就将承担挑起战争的责任,到时英法两国将置身事外。一个小国必须把自己的领土拱手让给侵略者,否则就是挑起战争的罪魁祸首,英法两国的强盗逻辑可谓是蛮横到了极点。

2.主动向希特勒投怀送抱

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为哪些国家(图说为和平消失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3)

为彻底压服捷克斯洛伐克,9月28日,张伯伦主动写信给希特勒,建议召开多边会议,讨论领土割让事宜。9月30日凌晨,英、法、德、意四国领导人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签署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给德国的协定》,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协定规定捷方将苏台德地区及捷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地区交于德国,而且在转交过程中捷方不得损坏上述地区的任何设备。

此次会议中最匪夷所思的是捷克斯洛伐克虽然是事件的直接当事国,但是其代表却未被允许参加会议,他们只是在会议结束后宣读了已经签署了的协定文本。因为在英法两国看来,不管捷方作何答复,这个协定已被接受。

三.英法绥靖政策探因

1.英国衰落而奉行绥靖外交

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为哪些国家(图说为和平消失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4)

英国首相张伯伦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不仅失去了海上霸权优势,而且失去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经济的停滞不前和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使英国在面对德国的威胁时,虽然开始了重整军备,但其对英德战争的可怕后果却表现的忧心忡忡。当时英国的主要考虑是再次走向繁荣和维持住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的竞争力,为此英国希望英德之间达成总谅解。而为了最终实现总谅解,奥地利、苏台德、波兰等都是讨价还价的筹码,所以英国完全不顾捷克斯洛伐克的核心利益,屡次满足希特勒的扩张胃口。1938年9月27日,张伯伦在当日的广播演说中就公然表示: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无论抱有多大同情,都不能为了它而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到一场战争之中。

2.法国因内政不稳而趋向保守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法国政府更迭频繁,从1920年1月米勒兰组阁算起,一直到1940年3月达拉第下台,法国共经历了40届政府,其中1926年组阁的赫里欧仅维持了3天就匆匆下台了。而法国政府之所以更迭频繁,一是法国政党众多,政府在议会中缺乏稳定多数;二是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法国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从而导致代表不同阶层的政党在议会中展开了激烈斗争。而内政不稳在外交方面的体现则是法国的对外政策日益趋向保守,面对希特勒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法国常常隐忍不发。

捷克斯洛伐克解体为哪些国家(图说为和平消失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5)

当然英法两国的绥靖外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国内民意的反映。比如法国总理达拉第在签订慕尼黑协定返回巴黎时,迎接他的是黑压压欢呼“和平、和平”的人群。张伯伦也一样,他不仅受到了人们的夹道欢迎,而且在白金汉宫受到了英国国王的热情接见,在英国人看来,仿佛他们这一代人享受和平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了。

就这样,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在英法所谓的保证欧洲永续和平的名义下,被三国瓜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