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红薯的故事(番薯的故事)(1)

与番薯有关的潮汕俗语很多,比如“强人自有强人敌,番薯怕霜霜怕日”、“糜番薯,秽衰甸”、“肚饱猪脚柴柴,肚困番薯胶胶”,讲的都是朴素的道理。

番薯在潮汕也很有些故事,有的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比如说为什么蕃薯叶有“护国菜”的封号,又比如说“番薯戏”的来历。

话说南宋末代皇帝赵昺逃难到潮州一座寺庙,番薯尚未长成,僧人只好采摘番薯叶,做成菜汤招待这位落魄天子。

饥肠辘辘之下,皇帝觉得无比美味,遂封之为“护国菜”。

秋收红薯的故事(番薯的故事)(2)

结果我们都知道,南宋最终没有护住。靠岳飞、辛弃疾、文天祥这些人都没护住,靠几根番薯藤就更加不靠谱了。

与此相似的故事是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不同的是人家是开国皇帝,宋帝昺是亡国之君。就算这样,护国菜的美名终究在潮州流传下来,并且发展成一道真正的美味佳肴。

这个故事充满民间故事色彩,显然是经过深加工后才逐渐传播开的。

和那些所谓的“乾隆长寿鸡”、“乾隆生菜包”、“乾隆烧饼”一样,无非是编个故事,抬高身价罢了。套路大同小异,一定是皇帝流落民间、微服私访,饥饿难耐之际,闻到一阵香味,循着香味找到美食,然后龙颜大悦。

后人便添油加醋,附会了一些内容,掺杂了一些文化,然后端出美食连同故事一同兜售给顾客。

秋收红薯的故事(番薯的故事)(3)

据记载,番薯原产于中美洲,后传至吕宋(今菲律宾)。番薯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明朝万历年间(1594年)。所以说,宋帝昺能吃到三百年后才出现的番薯叶,是典型的关公战秦琼。

“番薯戏”说的是旧时潮剧团清苦的生活。话说上世纪40年代,一个叫“老玉梨香”的潮剧团在揭阳演出,戏金不过是番薯大米各一百斤,入场观众拿番薯当门票,番薯大的坐前排,番薯小的坐后排,这就是所谓的“番薯戏”。

今年番薯唔比旧年芋”,是一句妇孺皆知的潮汕俗语,意思是说今时不同往日,这里面也有一个故事。

从前有兄弟两个,老实的阿芋与精明的番薯。阿芋到地主家做工,地主约法三章,说年底要回答三个问题,答对给钱,答错没钱。阿芋答应了。到了年底,地主出题刁难,阿芋答不出来,只好空手回家。番薯闻知,便决定明年替哥哥到地主家做工。地主故伎重演,番薯满口答应,但声明如果回答得出,要双倍工钱,地主也答应。到了年底,地主出题发难,他一脚跨进门槛,一脚留在门外,要番薯猜他究竟要进来还是要出去。番薯说,你要出去,一把把地主抱到外面。地主说,你怎能抱我呢?番薯说,你这么照顾我,抱你一下合情合理。地主又提出另一个问题,你知道天有多高么?番薯笑着说,天有两个屁股高,你不是常说你媳妇在洗衣服时屁股翘得半天高吗?那翘两个屁股不就是顶着天了吗?地主无话可说,只得指着自己的脑袋,提出最后的问题,我的脑袋有多重?番薯一听,拿来一把刀和一把秤,说,你的脑袋刚好十八斤重,不信可砍下来称一下。说完就提刀向前,吓得地主连连后退,惊叹道:今年番薯唔比旧年竽。番薯带着双份工钱得胜回家。

秋收红薯的故事(番薯的故事)(4)

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比如著名说书人陈四文老先生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里面的哥哥叫“其一”,弟弟叫“其二”。《揭阳民间故事》里面,也有类似的故事,地主的问题有一道是:怎样在屋子里把蚊帐洗好晒干。弟弟的做法是端一盆水把蚊帐浇透,然后拿钉耙到屋顶扒瓦片,地主无奈认输叫弟弟罢手。

民间故事,由于人多口杂说来说去,很容易形成二次创作,演绎出各种版本。这种攀亲带故、移花接木的例子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句俗语:番薯藤接稻稿草。

故事内容也许有变化,但结局和道理没有变。

秋收红薯的故事(番薯的故事)(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