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眸”是家乡方言,大体意思是细细观察、四处乱瞅。

孩提时代,在老家有个玩伴,人长得瘦小,一双眼睛却发育地格外分明,到了别人家里翻箱倒柜、上窜下跳,如入无人之境,有家里的大人就会忍不住喝问:“小孩家家,不老实待着,四处撒眸什么?”

那些令人崩溃的山东方言(胶东方言撒眸)(1)

玩伴往往是头也不回、脆生生地应答:“我看看有没有好吃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时也用词简洁,十分低碳。

不过细加斟酌,又觉得这样解释“撒眸”这个词不完全对,总觉得漏掉了什么东西。从感情色彩讲,撒眸有贬意在内,说是四处乱瞅就隐含一种淡淡的不快和轻微的不屑,显然对动作的发出者有些不以为然。如果放到具体的语境里,比如老乡对自己的孩子发出一种提示:“别四处撒眸”,那这个词显然还有一种细细观察、并无恶意的涵意在内。由是觉得活在乡亲口中的语言生动活泼、形象传神,但绝不是内涵单薄,如同风干的丝瓜瓤,生涩地令人生厌。

撒眸的妙处,在于它的动态,它的不动声色,它的神采飞扬。

那些令人崩溃的山东方言(胶东方言撒眸)(2)

一个“撒”字,把这种眼神张扬地神灵活现。好象是经验老到的老渔翁,一个熟稔的向水面扬臂撒网的动作,目标明确,力度均匀,直接铺罩上一大块区域,完全不同于蜻蜓点水那种稍触即离得漫不经心,也不是美女嗅花那种若即若离,而是扎扎实实将眼神抛过去,深切、稳健,完全是一种内心平静、稳坐钓鱼台的将军风范。同时,它还有一种痛快淋漓、无遮无拦地酣畅气质,尽量施展或表现出来,与“撒刁”、“撒蛮”等词汇有异曲同工之妙。

至于这个“眸”字倒不难理解,泛指眼睛,就是我们常说的“眸子”。但又与书面语中的“凝眸远望”、“明眸皓齿”这样文质彬彬不同,撒眸使得这个眸子有了力度、有了方向、有了内容,好象京戏青衣一撩头上花翎,一个斩截地扭头回身,杏眼一睁,便碰得满头喝采一样,这里面有气势、有造型,因而不同凡响。古诗文中有“只缘感君一回眸,令我思君暮与朝”、“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道不尽的缠绵缱绻、满腔风流、离愁别绪,似乎都不如“撒眸”一词来得鞭辟入里、切中肯綮。

那些令人崩溃的山东方言(胶东方言撒眸)(3)

方言的味道,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明了的。泱泱中华幅员辽阔,天南海北、纵横阡陌,加之古代交通不便,来往运输无非肩扛手抬,以至于形迹如神龙出没、天马行空的李太白浩叹“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自然天险造成人际隔绝也就势所必然,如同老子所言“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

地理的分割造成方言的出现,应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十里不同音”便是最好的明证。再加上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岁月的风尘一层层附加到语言的躯壳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操着各自的乡音,南腔北调、莺声燕语,那势不可挡的气派、汪洋千里的豪情、令置身基中的每一个都物我两忘、历久弥新。方言也因此成了出生地最好的标志,素不相识的可能就凭着这天然的联系,就可以在陌生的城市汇聚到一块儿,同乡会、联谊会、某省某市的会馆风起云涌,成了游子在他乡寻找归依的新港湾。

那些令人崩溃的山东方言(胶东方言撒眸)(4)

平心而论,方言说到底是地域特产,尽管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原生态唱腔、民间故事一样,都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融在血脉之中,送于喉管之外。不过一旦与外界交流起来,一些障碍便不可避免。比如在人数众多的会议上,发言者如果操一口方言滔滔不绝,估计是言者陶然自醉,闻者昏昏如睡,其演讲的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参加交流的是特定的对象,比如家人或是老乡,方言交流起来倒是情深意长,“悠然会心处,妙处难与君说”,方言版的《武林外传》、总是操一口青岛腔的演员黄勃四处受到追捧便不难理解了。

如同摄影代替不了绘画一样,提倡普通话也绝不是要消灭方言。电视与电影、互联网与纸质媒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互补共赢的良性生态,各自服务于不同的群体。方言如同是活的化石,不动声色地存在于我们共同的记忆里,在虚静地心底里温暖着过往的点点滴滴,当我们内心惶惑,“四处撒眸”生活方向的时候,也许它会不经意地跳出来,给平淡如水的日子填一抹亮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