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是悬念大师 也是心理大师 他更是电影中的哲学大师 被称为电影界的《弗洛伊德》

我贫乏的词汇没有办法去形容这部电影有多么经典,它是现代所有惊悚电影、恐怖电影、悬疑电影、精神病类电影和叙述类电影的始祖。在那个有声电影刚起步的年代,它的叙事方式、表演方式和蒙太奇运用在当时都非常的前卫新潮,影响了无数电影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不断的重复和模仿这部电影的桥段。

一部好的电影里的所有一切都是为剧情在服务的,再多的技法和智慧,都只为了讲好一个故事。当现在的电影用越来越多的特技和酷炫的镜头去欺骗观众的时候,糟烂的口碑和可悲的票房在提醒他们,故事才是电影的灵魂。

《惊魂记》可以说是一部没有浪费任何一分钟时间的电影。就连影片开头用字幕交代具体时间,都是为了体现女主角对其男友爱得深沉,宁愿占用午餐时间不吃午餐也要和他私会。男女主角在房间里的对白,无一不是在表现女主角内心无法压抑的爱意,也通过二人的语言把女主角身处的急迫环境完整交代,为之后女主角的行为铺好了足够的理由。

当然,除了这个桥段,电影中的每一个元素基本上都被应用在了之后的电影制作中。

无论是多角度的镜头展示,人物对话时的镜头关系,周围环境对人物心情的表现,人物和道具的构图,行车画面的拍摄方法,场景转换的方式,这些都成为了后人的教科书,不断被学习和模仿着。而举起的尖刀、喷水的莲蓬头、迎面而来的车灯、只有眼睛的黑影、高光下的孤楼、双眼空洞的干尸等,都成为了这部影片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元素。

而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关于最终凶手的设置。

片名叫《psycho》,直译过来是精神病患者。那么在电影进行时,观众自然会去猜测谁是那名患者。电影中通过角色的介绍,很明确的告诉了我们“母亲”是精神病患者。但是导演的精明之处在于,他却让真正的精神病看起来最像正常人,而观众一直确信的精神病人,却有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身份。于是我们在“正常人”的引导下,走向了故事的另一端,一直到最后谜底揭晓,我们才知道被导演玩弄了。

也许在50年后的现在,我们再看这部电影时,很容易就猜到了凶手是谁。但是想想在1960年,当观众看到这部电影的结局时,内心会受到何等巨大的震撼

电影艺术大师希区柯克(悬念大师希区柯克)(1)

根据希区柯克的理论,所谓的悬疑必须是假设以观众群为主线,透过提供观众剧中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而造成、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的这种紧张气氛。但是为了达到能令人印象深刻和感情印象,又必须让身处其中的无辜者不会受到伤害,于是男女角色之间的互动,都呈现在观众面前,唯剧中的男女主角彼此都毫不知情,我们可以藉由故事的叙述发展来了解男女演员之间的错综复杂,但是我们却无法推测下一步。这种声东击西的游戏手法,却是让后人回味无穷的戏剧张力,他的多部片子都成了经典的代表,为许多后辈导演模仿学习。

《惊魂记》里“浴室杀人”的片段,仅仅只有48秒,希区柯克却花了差不多7天的时间来拍摄,摄影机的移位达60次之多,有78个快色切换的镜头组成。尽管一个刀刺入人体的血腥画面都没有,但是恐怖效果却因为蒙太奇、场面调度、节奏、灯光以及音响手法的综合运用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

至于是不是第一部把双重人格搬上银幕的电影。不是。至少《爱德华大夫》中已经有这个元素

被公认为第一部“现代”的美国影片,它颠覆了好莱坞五十年代千篇一律的叙事结构和好莱坞经典的叙事模式,甚至颠覆了通过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而建立的价值判断而体现的一种现代主义的特性。 在那个年代,惊魂记带给当时观众的震撼肯定是大于对现在观众的震撼…显示全部

被公认为第一部“现代”的美国影片,它颠覆了好莱坞五十年代千篇一律的叙事结构和好莱坞经典的叙事模式,甚至颠覆了通过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而建立的价值判断而体现的一种现代主义的特性。

在那个年代,惊魂记带给当时观众的震撼肯定是大于对现在观众的震撼。希区柯克一方面假装运用好莱坞经典叙事手法把观众领入故事中,一方面他又拒绝给予关注普通叙事可带来的愉悦和快感。而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颠覆观众的传统思维观念,恶狠狠的惩罚观众。但观众以为电影的中心在A处,B是好人时;A消失了,B露出了邪恶的微笑。这种冷漠与无情,邪恶的人物形象,在当时确实对观众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应该算是第一次把精神分裂这种题材的片子搬上大荧幕吧,上面同学提到了《爱德华大夫》,其实我觉得那部更像是弗洛伊德“童年阴影”说的片子,不能说是精神分裂或者双重人格。希胖的很多电影都为后来的悬疑惊悚片格局开创了先河。《惊魂记》的旅店老板就是个典型的精分患者,有两种人格,一种是自己的,一种是他母亲的,这点在影片最后一个特别诡异的特写镜头展现地非常清楚。至于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双重人格,影片里面没有过多交代,猜测和母亲生前对他的态度以及母亲的死对他的打击有关。马上会有个美剧Bates Motel要播,据说拍的就是《惊魂记》前传,也算是该剧编剧的一种解读吧

你可以看看我这个答案:为什么电影《致命ID》评分这么高? -等于说一个1960年的电影比2003年的电影还要完美(只谈“完美”,毕竟诸如技法之类的是在不断发展的,没办法横向比较),

你可以看看我这个答案:为什么电影《致命ID》评分这么高?

电影艺术大师希区柯克(悬念大师希区柯克)(2)

女主角 Marion在银行大厅里工作,她背后的墙上画着硕大的两幅风景画,在风景画的衬托下,Marion显得格外娇小。提到银行,想到的首先应该是财务、生意、资产这些事,为何会挂着两幅风景画呢?银行大厅里穿梭的人无非是金钱往来,有人会注意墙上的风景画吗?难道不应该是名人信条或者成功人物画像?

一幅是沙漠风光,一幅是丛林山水,这两幅画本身便是一组矛盾的主体,而他们处于银行大厅这样更加矛盾的环境之中,电影的开头便透露给观众“不和谐、有疑惑”的不安的气息。

第2组:银行经理办公室的抽象画

银行经理与刚刚支付了四万美元现金的大客户谈话,Marion敲门进来,推说身体不舒服要早点回家。镜头中出现了经理办公室内的这幅抽象作品,画中是几个人的侧脸,贴得很近,画中人一起往门的方向看去。但是画上是几个人呢?四个还是五个?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一共有六个人的侧脸,只不过左边两个距离太近,几乎被混成一个。

这个画面透露出一种怎样的气氛呢?一种模糊与不确定。经理对客户一次性支付四万块的不放心,正准备嫁女儿的客户对Marion的暧昧态度,还有Marion对自己即将做的“携款潜逃”这件事的忐忑不安。办公室里的三个人内心的犹豫不定都凝缩在了门口这幅画里。

已经把巨款带回家的Marion匆忙收拾衣服准备出走,镜头随着她匆忙的脚步扫视整个房间的布置。衣橱上是一个小孩的照片,应该是Marion自己小时候,靠窗户的照片上是不算年轻的男女,可以推测是Marion的父母。

一个房间里挂着父母和自己幼时照片的房间主人,应该是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内心很单纯的,可是镜头时不时扫向床头——那里放着Marion刚从银行带出来的四万块,她要携款去找情人。

Marion躲进汽车店的卫生间,是为了从厚厚一沓钱中抽出七张付换车的钱。她站在门口化妆镜的前面掏钱,镜子此时变成了画框,内容是Marion的半张脸和一沓钱。她的内心是否确定这么做?外面还有警察盯着,从偷的四万块里花掉七百,还能回头吗?此时的Marion是不是变成了两个人?一个为了钱什么都不顾,一个还隐隐得想回头?

画面选择的俯视的视角(上帝视角),导演把审判权交给了观众——你认为Marion该如何做?

另外镜子中居于中心位置的是装钱的大信封,“钱”才是这一幕真正的主角?虽然镜头赋予观众上帝视角,作为普通人的观众有没有担心镜框中还会出现其他?比如:这个卫生间里早就有别的人,或者有人突然推门进来。

Marion在雨夜到了汽车旅馆,和老板Norman交谈,她的侧面有面镜子,镜框里完整映出了她的侧脸。于是在这组画面里,出现了三个人,正中间是服务台上的一盏灯,左面是两个Marion,右边是一个Norman。这是真实的吗?显然不是,这是相反的,了解剧情的人都明白,Marion只有一个,Norman才是两个人(两种人格)。

当Norman起身去给Marion取行李,离开了画面,Marion扭头去看他,一侧的镜子里顿时空无一物。暗示:Norman离开,于是画面中只剩下一个人。

Norman带Marion来到一号房间,进门第一件事便是说“房间里太闷了”,接着打开了窗子。窗户背后挂着洁白的纱帘,窗口打开的宽度正好够Marion往外探视,也能让外面的人窥视房间内的场景。

打开的窗口此时成了画框,Marion看这幅画:后面的阴森的姜饼楼上住着Norman的母亲,并且母子俩发生了争吵;Norman的母亲看这幅画:这个房间住进了一个年轻姑娘,儿子已对她萌生好感。——这一切,难道不是Norman潜意识里故意为之

羞涩的Norman打开浴室的门,给Marion介绍:“这是……” Marion接口道:“浴室。”此时的镜头中最醒目的是浴室门口挂着两幅画,上下排列,画着相同的、镜像关系的鸟,一只鸟朝向浴室门的方向,一只鸟朝向房间门的方向。

当Marion已经被杀死,慌张的Norman来处理现场,不小心撞掉了门口的一个画框,等他打扫完浴室,才把地上的画框捡起来重新挂到墙上。观众此时再看那两张画,也有了新的意味,两只鸟一模一样,但是朝向不同的方向——一个代表Norman,一个代表“母亲”。

在Marion住的一号房间,门口和床头挂着两幅相似的画,画面中都是两只野鸭子,画风温馨可人。这是否是导演抛出的迷魂牌?——雨夜的小旅馆里,年轻貌美的女旅客,善良内向的旅店主人,作为普通观众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

床头的一对野鸭并排而立,实际上Marion从来不曾用过这张床;门口的一对野鸭相对嬉戏,但是只有姜饼屋里传出惊呼“妈妈,血”之后、Norman仓皇跑进一号房那一瞬间,门后的画才真正位于镜头的正中间。此时导演着实把观众捉弄了一把——你们依然觉得这一对野鸭温馨可人吗??

在汽车旅馆往后面的哥特风格的姜饼楼看去,漆黑的夜色与树影背后是明亮却狭窄的小窗户,不时闪过一个女人的侧影。Marion、侦探、Marion姐姐与男友都往那个窗口看过,他们都深信那个窗口后面住着一个发了疯的老妇人,包括Norman自己。

影片结尾,警察局的官员给众人揭开了真相,一切都是幻象。可是“母亲”只在Norman自己心里吗?还是所有人的心中,那个姜饼楼里确实住着一个杀过人的“母亲”?

推开姜饼楼的门,眼前便是个大楼梯,二楼平台上挂着一幅挺大的画,似乎是田野上的一个穿裙子的女人,但是镜头从未给观众正对它的机会,加上光线昏暗,那幅画永远模糊不清。

侦探在这楼梯上走过,惶惑间被二楼冲出来的穿睡衣的人砍死;Marion姐姐也在这楼梯上走过,她惊恐不安地寻找住在这里的老妇人,希望找到自己妹妹的下落。

在这楼梯上走过次数最多的还是Norman,有时候他两只手插到裤兜里,像个年轻的小伙子;有时候他上楼时臀部摇摆地极其厉害,像个上了岁数的老妇人。是否那幅画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它就像人心一样,模糊、犹豫、不停揣测、不断臆想……

首先,房屋和旅馆成直角,横的旅馆和竖的房屋构成了这部影片的主要构图,一方面避免了构图单调,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这样一种效果:玛丽安从旅馆的窗户或门往外一望,总能看到夜色中贝茨家神秘的房屋,从而使这栋房屋成为压在玛丽安和观众心头的一个阴影。

首先,房屋和旅馆成直角,横的旅馆和竖的房屋构成了这部影片的主要构图,一方面避免了构图单调,另一方面又形成了这样一种效果:玛丽安从旅馆的窗户或门往外一望,总能看到夜色中贝茨家神秘的房屋,从而使这栋房屋成为压在玛丽安和观众心头的一个阴影。第二,房屋比旅馆高出很多,再加上从旅馆方向所拍的房屋的镜头都是仰拍,显得更加高大。高大、封闭的建筑物常给人以阴森、压抑的感觉,卡夫卡小说《城堡》里的城堡就是这样一种意象,本片里贝茨家的房屋给人同样的感觉。同时,在影片的最后,玛丽安的姐姐莱拉要走上很高的台阶才能进入房屋,这样就拉长了莱拉靠近房屋的时间,造成了观众的紧张感。

然后,片中的“浴室杀人”场面已成影史上的经典画面,共历时48秒,由78个快速切换的镜头组成,尽管连一个刀刺入人体的血腥画面都没有,但其恐怖效果却因蒙太奇、场面调度、节奏、灯光及音响手法的综合运用而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希区柯克的对这一场景的要求是:“挥砍,用刀猛砍,刀就像要撕碎银幕,冲出电影。”这种“逼真的恐怖”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正如希区柯克所认为的那样:“最紧张的不是那些恶心的死法,而是在人死之前酝酿的气氛。”浴室杀人一场戏的高潮部分只有45秒,而希区柯克却花了差不多7天的时间来拍摄,摄影机的移位达60次之多

紧接着,电影的配乐乃是一绝。影片除了大量的人物对话之外,尽是专门配器的刺锐弦乐。配乐不仅在刻画人物心理,烘托电影紧张气氛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更加直击观众的心理,造成紧绷感。

图片为主人公Marion携款开车驶离凤凰城,本来就是下雨天,极速驾车容易引发事故。这时候驾驶全程配有刺锐音乐,观众不由得全身紧绷,急切关注主人公的命运。

最后,本片有谋杀案,有谋杀就会有凶手。所不同的的是本谋杀案涉及到心理学里面的恋母情结。儿子因为受到母亲情感上的长期压迫,在母亲死后竟然精神分裂,产生了第一人格(儿子)之外的第二种人格:他母亲的人格。表现形式就是他模仿母亲的穿着,并以第二人格——母亲——的口吻对脑中的第一人格进行强迫。当第一人格(儿子)对女主角产生兴趣之后,第二人格(母亲)产生了嫉妒心里,并占据主角(儿子)的身体,杀害了女主角以及其他无辜的人。影片的结局是主角的大脑最终被作为第二人格的母亲人格全权占据。

"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早在1900年弗洛伊德的名著《释梦》(或译作《梦的解析》)中已经提出了这个概念。

而希区柯克是第一个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入到电影中

另外关于电影为什么会是黑白片?

在《西北偏北》、《迷魂记》两部成本较高的彩色片之后,希区柯克率其电视制作班底用极低的成本拍摄了这部黑白恐怖片。按希区柯克本人的说法是,他是不想此片显得过于血腥暴力(众所周知的浴室一段),而且想看看一部成本低廉的黑白电影会不会卖座。

第一次看时我就猜中了真相 那个年代的惊魂记 确实是代表作 画面和配乐营造的氛围挺不错的 当然现在看来没有那么多震憾显示全部

第一次看时我就猜中了真相

那个年代的惊魂记

确实是代表作

画面和配乐营造的氛围挺不错的

当然现在看来没有那么多震憾

电影艺术大师希区柯克(悬念大师希区柯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