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要戒了你的狂就像擦掉了污垢;他们说,要顺台阶而上 而代价是低头;那就让我 不可乘风,你一样骄傲着,那种孤勇。 ——陈奕迅《孤勇者》

诸葛亮诗经(左传与诗经故事十二)(1)

公元223年三月,刘备病重,托孤于诸葛亮、李严。诸葛亮的回答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用自己余生实践了这个诺言,是那个时代的孤勇者。

无独有偶,春秋时期,晋国有位大臣,亦如诸葛亮一般,孤勇独行,鞠躬尽瘁而已。

这个人是荀息,晋国大臣,当时国君是晋献公。

诸葛亮诗经(左传与诗经故事十二)(2)

晋献公的形象

晋献公在位26年,大有作为,“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而跟随者荀息参与其中,最著名的假途灭虢之策由他策划并执行。

据《左传》载,鲁僖公九年,晋献公托孤于荀息。

晋献公明白因偏爱骊姬,得罪其他三个儿子(申生,重耳,夷吾),故将骊姬子奚齐托付给荀息,“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

诸葛亮诗经(左传与诗经故事十二)(3)

骊姬的形象

荀息的回答与诸葛亮如出一辙:“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诸葛亮诗经(左传与诗经故事十二)(4)

荀息的形象

晋献公不放心,再次询问,什么是忠贞?

荀息如此作答:“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

如此,晋献公放心离去,荀息坚守诺言。

但形势比人强,晋献公一死,申生,重耳,夷吾的党羽就发难,朝廷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大将里克提前告诉荀息要剿灭奚齐的内幕,希望荀息弃暗投明。

荀息不为所动,表明自己的死志:“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虽无益也,将焉辟之?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我欲无贰而能谓人已乎?”

荀息的意思是做人要诚信,说过的话就要做到,即便自己能力有限,也要水中捞月。

不久,里克杀了还在守丧的奚齐。荀息本想一死了之,但听人劝告还有幼子卓子。

于是,荀息立马去保护卓子,但里克继续杀卓子。

诸葛亮诗经(左传与诗经故事十二)(5)

夷吾的形象

荀息无可奈何,只好以死明志。

对此事,《左传》作者如此评价:“诗所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荀息有焉。”

这里,作者表达对荀息的尊敬,认为他做到言行如一,有君子之风。

而作者引用的证据是《诗经·大雅·抑》的内容。全文内容如下: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诗经·大雅·抑》这篇内容,据说是出自卫武公。

征战多年的卫武公,痛恨于周幽王的荒淫,作文劝告年轻的周平王,望他如君子般敞开胸怀,注重德行和礼仪,并要他谨言慎行,“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不然亡国之祸不远,上天爷也保护不了。

“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还好,总有那么一些人,坚守信仰,矢志不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