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到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了,原本不被外界关注的玉林,却在近几年“走出中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一切只是因为某种食材,一吃就会激起千层浪。

本是民间自发性的行为,如今演变成人民正常的餐饮需要同上纲上线的抵制行动之间的矛盾。吃与不吃之间,没有是非对错,那又何必急着对玉林人"盖棺定论"?

玉林最具有特色的美食之一(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玉林美食)(1)

▶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玉林人,我想说,那种食材在我们生活中并没有像外界所描述的举足轻重,它就像城北的霜降鱼生节,喜欢吃的,也只有那么一小撮粉丝。与之相比,一些毫不起眼的小吃反而牢不可摧地扎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然后生根、发芽,最后茁壮成长。哪怕背井离乡,只要忆起它们,就会想到故乡。

玉林最具有特色的美食之一(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玉林美食)(2)

玉林最具有特色的美食之一(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玉林美食)(3)

▶ 谈到炸虾饽,犹记得小时候的玉林,并没有当今街头的车水马龙,却随处可见小吃摊前的热闹非凡。烧着蜂窝煤的煤炉上架着一口油锅,动作娴熟的阿婆左手舀一勺米浆,右手捯着一双长筷,夹着葱花和虾仁放在米浆上,慢慢地让米浆沉入油锅,滋滋滋的响声和裹着香葱味的空气,让人垂涎三尺。在米浆一沉一提之间,瞬间变成一个金灿灿的圆形,这还不能马上进入饕餮环节,还得让慢条斯理的阿婆整齐码放在油锅上的铁架,待沥干油后装入纸袋才是你的美食。如果说等待炸虾饽的出锅是一种煎熬,那么享受炸虾饽的过程又是另一种煎熬。它与蛋挞有几分相似之处,温度太高不可进食,冷却太久又少了香甜松软的口感。所以在十几分钟后品尝,散发余温的饽慢慢填入空虚的胃,不热不冷、不腥不呛、不腻不甜,美味得恰到好处,遗憾的是,它从未登上玉林特产的舞台。

玉林最具有特色的美食之一(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玉林美食)(4)

玉林最具有特色的美食之一(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玉林美食)(5)

玉林最具有特色的美食之一(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玉林美食)(6)

▶ 关于特产,我认为是一种只能在当地吃到,别的地方吃不到的美食,除此之外,还融合了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这一因素。玉林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从它复杂音系足以看出。我们知道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而玉林话却有10个声调,正是这样璀璨的文化造就了一些“别无分店”的玉林特色美食。有一天我正在课堂上,突然窗外传来几声久违的吆喝声,尤其是那极具玉林话特色的“卖-凉-粉……”,拉得老长的尾音,瞬间把我拉回儿时的回忆里。玉林的凉粉是一种黑色的凉粉草,卖凉粉的大叔习惯将它们装在铁皮箱内,容量大的箱悬挂在扁担两端,动作利索的大叔丝毫不会担心超载超重,就这么信心满满地用摩托车载着它们沿街叫卖。路上偶尔遇到买凉粉的顾客,他们就会停下车,一番讨价还价后,大叔拿着水果刀向凉粉“一刀切”,不管你要多少斤,他们总能不多不少刚好切够称。回家用清水冲洗两遍,拿刀子划成一小块,撒上白糖兑上水,放在冰箱冰镇,一两小时后即可食用。如此简单的美食,一点不矫揉造作,却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的童年。多年以后,我在北方也吃过所谓的“凉粉”,那是在平底锅上加上各种佐料一起炒的煎粉,虽色香味俱全,却少了卖凉粉大叔的那一声无可取代的吆喝。

玉林最具有特色的美食之一(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玉林美食)(7)

玉林最具有特色的美食之一(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玉林美食)(8)

▶ 至始至终我都认为语言文化和饮食文化是融为一体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正如玉林话成就了不少美食,同时也让很多美食难以走出玉林的大门。在中学时期,因为好奇心作祟,与同学争论端午节吃的饽的音译,最后双方各执一词,只能请博学的语文老师评论,老师在黑板给我们写了三个字,至今记忆犹新,那就是——"鸭子饽"。因为老师不是玉林人,总觉得他的音译缺乏接地气,突然明白,再博学的人也会受到语言文化的束缚而词不达意。后来,看到有学者称其为倻子饽,不管是鸭子饽还是倻子饽,其实就是玉林当地人在端午节常吃的糯米糍吧。很多人认为广西人在端午节,都也会随波逐流做粽子纪念屈原,实际上玉林人选择了特立独行的方式过端午节。很小的时候,每到端午我们家都要包上满满一锅的鸭子饽,摘自后院自种的青竹叶,清洗煮熟沥干水分,揉好浇过黄糖水的面,自动承担妈妈分派任务——碾豆粉。抓一把炒熟的黄豆在铁药碾内,双手握着木棍两端前后滚动,过程枯燥且辛苦,但当我看到妈妈将一小脐面团摊开,撒上我亲手碾碎的豆粉,裹上花生油,压好扁长的形状包在竹叶中,放到锅里蒸熟,满屋子飘着一股清香时,内心就会油然而生自豪感。那份感觉,那股清香,至今让我无法忘怀。

玉林最具有特色的美食之一(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玉林美食)(9)

玉林最具有特色的美食之一(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玉林美食)(10)

▶ 在儿时,能让我参与美食制作的机会并不多,除了倻子饽,还有一种众所周知的炸白散(即米花),它是我们玉林人过年必备的最能体现年味的年货,同时也体现了家庭成员的分工与协作。谈到婆媳关系,闪过人们脑海的永远是“不可调和”、“阶级矛盾”这么一些负能量的词,而聪明的人们则采用分工协作方式化解这一紧张关系,这点,我在奶奶和妈妈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见证。

玉林最具有特色的美食之一(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玉林美食)(11)

▶ 在我八岁的那年,奶奶和妈妈决定要亲手炸白散过年,看她们一番折腾后,我潜意识里觉得家里准备“发生大事了”,事实亦如此。不要看外面卖的白散便宜,其实它饱含很多复杂工序及劳动成果。在一个有温暖阳光的冬日,奶奶和妈妈一大早用木桶蒸了一大桶糯米饭,这时家里来了好几位邻居,村里的淳朴乡情就在这些琐碎之事上得以体现,只要一家要帮忙,其他人就会主动过来搭把手。所以那时的“盛况”让我历历在目,看着大人们装着一碗又一碗的糯米饭,倒在木制的模具上,均匀摊平,趁热倒扣在竹筛上,瞬间印出非常漂亮的白散饼,上面刻着“福、禄、寿、喜”字,寓意美好的祝福。为了美观以及增加节日气氛,蘸着食用朱砂在字上描红。做好了白散饼,接下来的日子就是看天,风干白散饼的日子总让人小心翼翼,担心多变的天气影响了白散饼的“收成”。万幸那年的天气不是很糟糕,大约过了十多天,进入了最重要的环节——油炸。为了炸出香甜酥脆的白散,奶奶和妈妈在厨房研究火候的掌控及炸法。木柴在炉灶里烧得噼里啪啦地作响,大铁锅里装着一大锅花生油,装在漏勺的白散饼沿着锅边顺着往下滑,长筷子偶尔协助白散翻滚,几次折腾终于炸出一个驼背形的白散。经不住香气诱惑的我会偷吃,被奶奶发现就挨打小手,那种痛并幸福着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言语表达。遗憾的是从那以后我们家再也没有做过白散,但是童年记忆中的香甜永远定格在我脑海,直至今日,每年吃着别人送的白散就会想起已故的奶奶。

玉林最具有特色的美食之一(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玉林美食)(12)

▶ 有人说这是一个糟糕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无论是朴实无华的炸虾饽,还是工序繁琐的炸白散,它们都凝聚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祖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得以让我们繁衍不息。所以不应片面认为玉林只有那啥,它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美食,等待你的发现、品尝……

(以上图文转自“喜可.生活”公众号,原作者为苏小猪,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标题及部分内容有所改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