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生杀母伤父背后:真正的教育离不开这八个字

文/铁树妈妈

最近,有两则刺痛人心的新闻。

一则是父亲管教孩作业起冲突,15岁的孩子拿起了水果刀。

十二岁男孩杀母背后的教育(初二学生杀母伤父背后)(1)

原来孩子的父亲刘先生,误会儿子没完成作业就玩游戏,脸色不佳地管教儿子,孩子为此一再不回应。

刘先生气愤地先是拔了网线,后与孩子发生争执手机摔了,继而怒扇孩子两巴掌。

结果孩子也失去理智,拿起水果刀就把自己关进房间。

幸好,没有伤人伤己。

另一个家庭却没有这么幸运。

有个初二的学生,因家庭矛盾,杀死母亲,捅伤父亲。

十二岁男孩杀母背后的教育(初二学生杀母伤父背后)(2)

据说是因为孩子不认真上网课做作业,被母亲骂,起了冲突,孩子一冲动,拿刀杀死母亲并伤到了父亲。

即使不知详情,透过"家庭矛盾"四字也能想到,这个家庭里,有情绪是不稳的人,会情绪化处事。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说过:杀人是很多不成熟的人解决麻烦时第一个考虑的方法。

这两个事件中不成熟的孩子,在情绪的驱使下,都拿起了可以杀人的刀。

两起事件让我们看到,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只要一激愤,就采取伤人或伤己的行动。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更多地隐藏在了生活中点滴言谈举止里。

父母那些被从小就目睹的行为,孩子总会不经意地重复做出,就好像它们已经与孩子骨肉相连。

谁不想孩子优秀,可是育人先育己。

最好的教育不在学校,也不在补习班,最好的教育在父母日常的正面引导和言传身教。

01孩子是镜子,照见父母的样子

喜欢模仿父母,是孩子的天性,无论父母的行为好坏,孩子总在有意无意间就学到了自己身上。

孩子像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照出父母的样子。

央视纪录片《镜子》中,泽清的案例也告诉我们这一点。

十二岁男孩杀母背后的教育(初二学生杀母伤父背后)(3)

泽清在网上下棋非常出色,有业余四段的水平,这么聪慧的孩子,却是个经常有暴力行为的人。

在做心理辅导的时候,他说,爸妈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用暴力,妈妈会用刺耳的大嗓门骂人。

所以泽清的暴力行不是凭空而来,是在父母的争端过程里学会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成为父母之后,时刻记得,孩子在不断读取你的行为举止,幼小的他们会误以为那是为人所需要学会的能力,而去努力地学会你在做的事。

当你看见孩子不可理喻的行为时,别再急于批评孩子,请先检查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当着孩子如此行事。

02 孩子越小,才越需要正面引导和言传身教的滋养

赛德兹说:"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

孩子没有判断好坏的能力,越是年幼的孩子,越能完整地复刻父母的言行。

人们常说"三岁看老",它并不是说孩子三岁就完成了人格塑造,而是告诉我们,在最初几年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犹为重要。

蒙台梭利告诉我们:"成人需要大约60年的辛苦努力才能学会的东西,孩子只用3年的时间就能学会。"

正因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才那么孜孜不倦地学习他们所能捕捉到的一切。

等到了觉得孩子能懂的时候再来教育,为时已晚。

不如在孩子仍处于自然习得的幼小时期,就成为拥有优良品质的父母,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吸收父母的品质。

03这样做父母,孩子更优秀

作家罗·阿谢姆曾说:"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

父母只有以榜样自居,才能时刻要求自己取得更多好的品质,让孩子去习得并传续下去。

那么,我们需要成为什么样的父母呢?

1、父母温言软语的教育,最容易被孩子接纳。

在交流中,孩子也需要得到尊重,一个惯于说教的妈妈,和一个懂得温和说理的妈妈相比,孩子当然更愿意接纳后者。

有个孩子不小心在商场里尿地上了。

孩子的妈妈对他说:"抱歉,今天忘记给宝宝穿拉拉裤了,现在我们一起把地板清理干净吧。"

孩子欣接受并配合着妈妈清洁地板。

这么容易配合的孩子,肯定是这个妈妈长期如此涵养温和教育的结果。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强调:与孩子对话要和善而坚定。

因为孩子的自尊心更强且脆弱,父母说话的神态、语气,会让孩子清楚地感知到是不是被尊重了。

我们只有懂得尊重孩子,用温和平等的态度与孩子沟通,才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放弃我们的严辞说教吧,学会温言软语地教导孩子,成为更容易被孩子接纳的父母,同时也更容易影响孩子,使他也更善于人际沟通、被人接纳。

2、父母努力上进,最能养出勤奋的孩子。

怎样才能让孩子拥有不错的人生理想呢?先让自己成为优秀的父母。

前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从入行到做教练,成绩斐然。

而他的女儿,刘宇婕,3岁开始接触高尔夫,6岁小有成就,得过多次高夫金牌。

刘宇婕在一次获奖感言中表示,她是以爸爸为人生榜样的,她的梦想就是超越爸爸。

拥有上进的父母,孩子也会不甘落后,他们会以父母的成就为目标,总想着追上父母的脚步、甚至超越父母,成为比父母还优秀的人。

孩子也会想要令他们引以为傲的父母,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激发他们的自信和奋发的动力。

父母有没有努力,孩子都能看见。

人们都说:一个人很努力时的样子最有魅力。

这种魅力会像一道光,照进孩子的生命里,令孩子着迷、崇拜,希望有一天自己也会成为那道光、甚至更加耀目。

与其鞭策孩子,不如鞭策自己,让自己成为孩子想要成功的动力。

3、父母慈悲祥和待人,是孩子心性成长的营养。

父母待人的每一个微笑、每一个善举,都会在孩子心中激起涟漪;父母对他人的宽容、理解,都会成为孩子开阔胸怀的激励。

有对夫妻,丈夫的父母特别刻薄,总是刁难儿子媳妇,可是夫妻两总是能忍让着。

知道情况的人问那个妻子:"他们这样对你们,为什么不让他们搬开去住?"

妻子说:"他们都年纪大了,自己住得多孤独啊,身体不适了我们都不能第一时间知道!"

不和老人计较,不是愚孝软弱,而是不忍,这是仁善之人才有的胸怀。

拥有慈悲心的人,有更多正念,更加乐观,更容易得到快乐。

并且和善的人心态平和,遇事能从不同立场冷静思考,处理起来泰然自若。

和善是爱的流动,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慈悲祥和的父母,就是在教孩子用爱与世界交往,而孩子得到爱的机会就多起来。

04 欲琢孩子,先修己身

董卿曾说过:"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想让孩子拥有更好的人生,关键不在于如何费力改变孩子,而在于父母如何自我塑造。

如果我们想要得到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就要像雕刻印章一样,先对自己进行精雕细琢。

负责任的父母,都舍得对自己下狠手,只为改变好自己,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正面引导和言传身教。

铁树妈妈,一个特别喜欢孩子的作者,阅读是我生活的调剂品,写作是看到还有很多孩子在不快乐地成长,希望我的分享能帮到一些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