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充满智慧,读懂了,常让人读罢掩卷长叹:世上竟有如此好书!但书虽好,却难读啊,难读不仅因为它是文言文,还因为它所说的“道”。盖因“道”为何物?解说纷纷,莫衷一是。

今天无意中看到一篇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的文章,不太满意,接着又找了几篇其他人的解读,还是觉得理解得不够到位。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心血来潮试读道德经第三十二章)(1)

于是我就想试着解读一番,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先看看《道德经》第三十二章的内容: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我的译文:

滋养万物的真正的道(注:本篇老子虽没有明说常道滋养万物,但前面章节多处已说明,因此这里可以在真正的道前面冠以“滋养万物”四字)深不可测,无以名状,无法描述,无论给它取一个什么名字都不恰当,因此真正的道它无名,为方便称谓姑且称其为常道吧。常道大到不可形容,大到感觉不到,以至看不见,摸不着边际,甚至以为它不存在,因此也可视它为小到无,小到感觉不到,以至于不存在。侯王若能以常道这种若有若无样子的存在为榜样厚待百姓又不索取回报,何愁天下百姓不尊重、不感恩戴德?天道和人道和谐,天和地同心合力风调雨顺,老百姓丰衣足食,天道地道人道(天地人)自然就和谐祥和了。至此,侯王功成名就,百姓以为这是侯王的大恩大德,就会盛赞侯王的英明伟大,铭记侯王的功绩,侯王在天下自然就有了名望,名望有了的时候也是侯王最危险的时候,因为这违和了道的“大道无形,道隐无名”(《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为防止自我膨胀妄自尊大而亡,明智的话,侯王应当效法“道”及时知止、退隐 ,知止、退隐才会福祚绵长。就像常道那样高明,让天下万物感觉不到其存在;就像小溪那样柔弱,相对江河湖海显得那么细小微不足道才是长久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