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菩陀峪定东陵是咸丰皇帝的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的陵寝,位于昌瑞山南麓偏西的菩陀峪。慈禧太后的显赫人生,注定要和一个没落的清王朝联系起来。慈禧太后生前在政治上权威显赫,在生活上享尽了人间富贵,而她为自己所建造的陵墓也极尽奢华。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1)

慈禧像

慈禧皇太后(1835—1908年):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后抬入镶黄旗)。安徽徽宁池太子兵备道惠征之女。咸丰二年(1852年)五月入宫,封兰贵人,居储秀宫。咸丰四年(1854年)晋封为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晋封懿妃。次年,封懿贵妃。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崩逝后,载淳即位。皇后钮祜禄氏晋封皇太后,称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同治皇帝即位后,首度垂帘听政。1908年,慈禧崩逝,葬于定东陵。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2)

慈禧陵

慈禧年轻时也是一位美人,她没有高贵的血统,没有显赫的门第,但她有美色。她是凭借着在一场名为“选秀”的选美“大赛”胜出后, 作为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被选入宫的,后来在六宫粉黛中脱颖而出。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在她的手里走向最后的没落;两个少年天子,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形同虚设。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3)

慈禧陵隆恩殿

慈禧皇太后两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掌控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掌控大清王朝近半个世纪同时她也是清朝同治、光绪时代实际统治者,为最有权势的女人,人称清朝“无冕女皇”。慈禧太后为独揽朝政大权,视载垣、端华、肃顺等赞襄政务王大臣为敌,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北京政变,废除了八大臣,授奕訢为议政王,慈安、慈禧开始垂帘听政。因此年为农历辛酉年,史称“辛酉政变”。自此,慈禧大权在握,直至1908年死去,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1908年,慈禧崩逝,葬于河北清东陵之定东陵。慈禧太后生前在政治上权威显赫,在生活上享尽了人间富贵,而她为自己所建造的陵寝也极尽奢华。她的显赫人生,注定要和一个没落的清王朝联系起来。

慈禧陵兴工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二十日,历经6个寒暑,耗银227万两,于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二十日同时竣工。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4)

过了这座三孔汉白玉拱桥,不远处就是慈禧陵

过了一座三孔汉白玉拱桥,不远处,即隆恩门外有一块曾被慈禧陵废弃的丹陛石。这块丹陛石是凤在上,龙在下,构成一幅凤戏龙的“龙凤呈祥”的高浮雕图案。这块丹陛石就是传说中被慈禧认为不合格的石刻。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5)

隆恩门外有一块曾被慈禧陵废弃的丹陛石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6)

这块丹陛石就是传说中被慈禧认为不合格的石刻

步入慈禧陵隆恩门,向北走在陵园中央的就是隆恩殿,是供奉慈禧太后神牌、供品和举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隆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四周围以汉白玉石栏,在所有栏板上用浮雕技法刻成凤在前飞,龙在后追的图案。76根望柱的雕刻打破了一龙一凤相间排列的传统格局,而是在柱头上全部雕刻翔凤,而龙则雕在柱身上,里外两侧各一条,形成了“一凤压两龙”的图案,寓意其中的雕刻,非常罕见。大殿前有月台,月台上铜鹿一只,铜鹤一只。隆恩殿前月台正中有一块“凤压龙”图案的丹陛石,打破了龙凤并排的格局,而是凤在上飞,龙在下追的图案,丹凤凌空,蛟龙出水的神态刻画得维妙维肖。在雕刻手法上这块丹陛石采用高浮雕加透雕的工艺,风格独具,凤舞龙飞,玲珑剔透,构图别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慈禧垂帘听政操掌清朝政权达半个世纪的历史背景。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7)

隆恩殿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8)

隆恩殿前月台正中有一块“凤压龙”图案的丹陛石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9)

隆恩殿月台上的铜鹤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10)

隆恩殿内景

隆恩殿及东西配殿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装饰奢华,木构架全部采用名贵的黄花梨木。在原木上直接沥粉贴金,其图案为等级最高的金龙和玺彩画。殿内墙壁雕有寓意 “万福万寿”、“福寿绵长”的砖雕图案,并全部筛扫红黄金。三殿64根露明柱子上全部盘绕半立体镀金铜龙。三殿内外彩画共有3177条金龙,分为行龙、卧龙、降龙,千姿百态、光彩夺目。隆恩殿整座殿堂金碧辉煌,其精美与奢华,令人瞠目。贴金的彩画、扫金的墙壁、镀金的盘龙、精雕细刻的石栏杆,把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精美绝伦。这种豪华装修不仅在明清两代皇陵中独一无二,就是在皇宫内也难以见到。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11)

隆恩殿内景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12)

明楼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13)

地宫入口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14)

地宫石门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15)

石门装饰

进入地宫,慈禧太后的地宫由五券二门组成,进深24.8米,落空面积154平方米。慈禧太后的棺椁安葬于此。地宫金券正中汉白玉棺床上安放着慈禧太后的棺椁,棺椁分两层,里为棺、外为椁,均由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清朝皇宫档案《普陀峪金井安放帐》有这样的描述:慈禧太后建陵时的“穴”位就在慈禧棺椁下面的金井内,其中也存放有大量珍宝。自光绪五年(1879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陵墓官员曾奉懿旨先后六次向金井中投放大量宝物。慈禧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连城,如九玲珑宝塔、翡翠西瓜、翡翠白菜、夜明珠、碧玺莲花等稀世之宝。相传民间《爱月轩笔记》详细记载了慈禧太后在地宫中陪葬的众多无价之宝,据说《爱月轩笔记》作者是慈禧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莲英的侄子。当年李莲英亲自参加慈禧殓葬仪式,李连英临死之前,叫自己的侄子执笔,自己口述,写下了这本《爱月轩笔记》。然而,《爱月轩笔记》的原始版本早已失传。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16)

地宫

慈禧把自己的陵寝建造的富丽堂皇,她的葬礼竭尽奢华,她企盼到了阴间能继续过骄奢淫逸的帝王生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走完了她74岁的人生路程,撒手人寰。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在她死后仅仅20年的1928年7月的一天,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东陵盗案”。慈禧陵的地宫,被军阀孙殿英的士兵掘开,满棺的尽是珍宝。她的嘴里含有一颗巨大的夜明珠,由于口含夜明珠,所以面色如生,据说正是这颗夜明珠致慈禧尸身不腐。她的遗体被扔出棺外,惨不忍睹,在地宫中价值连城的珍宝被洗劫一空。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17)

地宫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18)

慈禧太后棺椁

然而,陵墓里盖在慈禧身上的那床陀尼经被也是一件无价之宝却逃过一劫。盖在慈禧尸体上的是一条织金的陀尼经被。被长280厘米,宽274厘米明黄缎底,捻金织成。被面上织有众多佛经、佛像、佛塔、花纹等装饰,全被不但花纹繁多,而且还织有汉字陀罗尼经文25000字。经被上缀有820粒珍珠。盗墓贼拆走了珍珠,将这条价值连城的经被弃之于地,1979年清理地宫时才被发现,免遭危运。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19)

陀罗尼经被说明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20)

慈禧太后的陀罗尼经被

当年残留在慈禧陵墓的小女人(探访慈禧陵)(21)

慈禧太后的陀罗尼经被细节

尘封数十载之后,慈禧太后的陀罗尼经被等30余件珍贵文物于2013年9月28日首次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清东陵面向公众展出。在慈禧陵的隆恩殿里我们意外地看到展出在这里价值连城的“陀罗尼经被”。如今,棺椁内保存的仅是慈禧太后的一具干尸,楠木棺椁华丽可辨,但棺内含恨吞辱的慈禧却永远无法“安息”了。

参考文献

孙克勤,孙博,2014,明清皇家陵寝。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孙克勤,2018,一个人的紫禁城。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