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你叫孩子,他都像没听见一样,往往要叫很多次,他才会扭头看看你;做事情也是一样,你说你的,他干他的……这么小就把家长的话当成“耳旁风”,真让人抓狂!

小汤圆正给他的小猴子玩具“打针”,妈妈叫他喝水,叫了好几次,他就顾着玩,就像没听见一样。妈妈气得大喊了一声:“过来喝水!”他才抬起头看了妈妈一眼,然后又继续低头玩他的小猴子了。

最近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小汤圆的我行我素让妈妈既困惑又无奈。其实孩子不理大人,表现出我行我素的样子还是非常普遍的。一些孩子在1岁多就会有类似的表现。

先排除生理因素,在家自检有方法

如果宝宝还小,一些爸妈遇到这种情况不免会有些担心和着急,尤其怕孩子听力有问题。对于孩子的这种状况,我们确实先要排除生理上的原因——孩子的听力损伤和自闭倾向。

一般来说,听力损伤的孩子不仅不听大人的指令,对周围环境的声音也不敏感。而表现出早期自闭倾向的孩子,往往在语言、社交和动作方面,同步出现障碍。

如何让孩子跟你无话不谈(孩子总是我行我素)(1)

例如经常自言自语,而且很少跟人说话;当大人叫他的名字的时候,只是机械地重复自己的名字;不主动发起社会交往,缺少眼神交流;抗拒身体的亲密接触和动作交流。父母可以自己对照一下孩子是否有这样的表现。

其实对照之后,我们就会知道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很正常的,就是在和你玩“听不见,听不见,任你说上100遍”的小把戏。

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不听话

既然孩子没什么问题,那他怎么还我行我素,摆出一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就打定主意不放松”的架势?他应该听大人的话呀!现在,让我们重新做一回孩子,就能理解孩子的心态了。

我们自己是否喜欢父母不停地唠叨一件事?是否会出现“我知道他说的是对的,但我就不想这么做”的反抗情绪?当我们正在认真、投入地给小猴子弟弟“看病”的时候,爸爸妈妈突然让“医生”去喝水,是否有瞬间“出戏”的扫兴感?

如何让孩子跟你无话不谈(孩子总是我行我素)(2)

还有,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多“复盘”一下平时与孩子的交往日常,看看自己有没有孩子叫了好几遍,却因为在讲电话或者忙手头的工作假装没听见,或者告诉孩子“等一等”的状况?

另外,与孩子交往、沟通,一定首先摆脱“我是你妈/你爸”“你就得听我的”这样的思维定式,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想想他什么时候能听得进去话,怎么说话他能听进去等。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将我们当成“路人甲”,把我们的话当成“耳旁风”。

改变孩子我行我素的4条法则

加入游戏,而不是打断他

留心观察孩子在做什么,如果孩子正在兴头上,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破坏。就像小汤圆沉浸在给小猴子弟弟“打针”的游戏过程中时,孩子的兴奋点在于自己做了医生,能够“打针”“治病”这件事上。

此时父母突然叫喝水的行为,在他看来无疑破坏了“医生感”,将孩子瞬间从“医生”打回到小屁孩的原形,他的情绪自然也会瞬间跌入冰点,所以,有点反抗情绪再正常不过了。如果这时候,妈妈加入游戏,说一句“汤圆医生辛苦了,给小猴子弟弟喂点儿水吧,医生也喝一口吧”,效果肯定有所不同。

让孩子及时得到你的回应

你都不听孩子讲话,为何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对你言听计从?年幼的孩子尤其需要来自亲人的鼓励、肯定,和对他们想法的回应。因此很多孩子整天将“妈妈”“爸爸”两个词挂在嘴边,恨不得3分钟喊一次妈妈。这时候作为既要忙着做饭,还要忙工作的大人来说,难免会有些不耐烦。

如何让孩子跟你无话不谈(孩子总是我行我素)(3)

但是,这阶段正是孩子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所以要尽可能地给孩子及时的回应,而且是真诚的回应。其实,认真地回应一下孩子,孩子可能就满足了,如果一直敷衍孩子,孩子可能会一直缠着你不放。

如果孩子叫你时,恰好你在打电话,可以捂住话筒暂停一下,跟孩子约定好“我马上讲完电话,一会儿妈妈就听你说”,然后尽快完成通话,认真回应孩子的需求。

倾听、欣赏并认真评价

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跟我们说话,很可能说得断断续续或者很不完整,我们要微笑着耐心地听他说完,听完后,不妨用完整的“话术”这样跟孩子说:——谢谢你,愿意跟我分享你的想法。——你是……这个意思吗?——哦,你是这样想的呀!这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要认真地对孩子的想法进行评价。千万别敷衍地说:“好,知道了。”“真棒。”“挺好。”

不妨试试用下面的“话术”表达,让孩子知道你是真的理解他:——小猴子弟弟是感冒了吗?你发现他生病了,你观察得真仔细啊!——你用画笔当注射器,给小猴子弟弟打针呀!真有创意!——你给小猴子弟弟的病治好了呀?这个医生太厉害了!

接纳孩子的小情绪我们都有太累了、什么都不想做的时候,其实,当孩子外出玩累了,或者正沉浸在游戏之中的时候,我们让他突然跟邻居打招呼,或者突然让他做别的事情,孩子也很不想做,就会“懒得听见”。所以,不要求孩子做个完美小孩,也是我们做父母的修炼。

文 | 刘晓晔(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

特约编辑 | 刘志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