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墙”是一种高档次的菜式。原名"福寿全",是福州名菜馆聚春园于清代同治年间首创。主要由鲍鱼、海参、鱼翅、鱼肚、鱼唇、蹄筋、火腿、瑶柱、冬菇等28种原料配制而成,加上绍兴酒等,贮入酒坛中,拌泥密封,以文火煨制10多小时而成。味美至极,芳香四溢,是秋冬两季的佳肴。难怪清时一秀才吟诗赞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一名由此而来。

福州美食介绍(福州地方特色美食)(1)

正宗佛跳墙——福州聚春园

荔枝肉是福建省福州、莆田等地汉族名菜,属于闽菜。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因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荠和切成十字花刀的猪肉,烹调后皆似荔枝而得名。

福州美食介绍(福州地方特色美食)(2)

福州荔枝肉

八宝红鲟饭是一道福建的特色传统名点,系福州市传统佳肴,属于闽菜系-福州菜。以红鲟(青蟹)为主附于鸭肉肫等八种原料与糯米一起蒸熟而得名。它具有治疗营养不良、调理、健脾开胃、调理、清热去火调理的功效。这道味口味咸鲜味,软、糯、香、醇,独具风味。主要用料是糯米和红膏青蟹。

福州美食介绍(福州地方特色美食)(3)

八宝红鲟饭

鱼丸是福州市的一道传统地方名菜,属于闽菜系;连江鱼丸是用鳗鱼肉、鲨鱼肉或用马鲛鱼肉剁蓉,加番薯粉(淀粉)搅拌均匀,再包以猪瘦肉或虾等馅制成的丸状食物,是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之一。具体何时出现虽无记载,但连江鱼丸孕育、雏形、定型都与福建的海洋文明息息相关。

福州美食介绍(福州地方特色美食)(4)

连江鱼丸

肉燕又称太平燕,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闽菜系-福州菜,肉燕是福州风俗中的喜庆名菜,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重点的话说三遍:不是混沌,不是混沌,不是混沌)

福州美食介绍(福州地方特色美食)(5)

福州肉燕

锅边又叫鼎边糊,是福州一道有名的小吃,福州大街小巷最热门的小吃,一碗锅边,再搭配两块油饼,是许多老福州人的记忆。锅边糊始于何时,无从查考。如今福州早餐店和夜宵店都经营锅边糊,几乎所有福州人基本都吃过锅边糊。

福州美食介绍(福州地方特色美食)(6)

福州锅边

福州线面又叫太平面,没吃过福州线面,就不算真正到过福州。对福州人而言,一碗“太平面”,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在生日的时候吃“太平面”加个水煮蛋,作为福州民间代代相传的习俗,至今传而不衰。

福州美食介绍(福州地方特色美食)(7)

福州线面

福州鱼面是用色白质细的鳗鱼或黄鱼肉打制而成的鱼肉面条,有的地方也叫做鱼丝。刮取鳗鱼鱼肉,剔刺、去皮、刷鳞,地瓜粉撒在案板和鱼片上,用小木槌在鱼片上轻轻地捶打,捶打、碾擀得很薄之后,切成面条,即可下锅烹煮了,这叫现做现吃的新鲜捶鱼面。它松软香脆、柔滑筋道、味鲜爽口、鱼香扑鼻,爽滑无比。

福州美食介绍(福州地方特色美食)(8)

连江鱼面

拗九粥,拗九节(农历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 又称 “后九节” 、“孝九节”和 “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福州美食介绍(福州地方特色美食)(9)

拗九粥

醉排骨是流行于福州十邑地区的一道传统特色名菜。起初它只是寻常人家的一般菜肴,随着制作技艺的发展,北宋时已成为御宴佳肴,酒至四巡,所上的菜肴即是排骨。当时宴请诸国使者的国宴,酒至三巡,所上之菜,亦为排骨。明代《宋氏养生部》曾将排骨列入菜谱:“用胁肋骨肉相间者,斧为脔,水烹,加酒、盐、花椒、葱、腌顷之,投热油中煎熟。”此菜在明代风行江南,称为“油煎猪”。及至清代,排骨的制作更为精致。袁枚的《随园食单·排骨》记载:“取肋条排骨,精肥各半者,抽去当中直骨,以葱代之,炙用醋酱,频频刷上,不可太枯。”清代乾嘉以后,地方名厨又不断予以改进,使得排骨的制作方法日臻完美。

福州美食介绍(福州地方特色美食)(10)

福州醉排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