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钩历来是书法中较为难写的一个点画。清代四库馆篆隶总校蒋和甚至认为需要十二个动作(侧起、衄落、成点、顿、提走、力行、顿、围满、提挫、衄、重顿、提趯)才能将竖钩写好。蒋和说:“直画(“直者,竖画也”)须横入笔锋,直画起笔不用力,虽极短亦不直……起势不欲直则无力,趯锋不知挫无从衄。”

颜真卿书法怎么样运用到楷体当中(颜真卿书法中的)(1)

那么,在“竖钩”的书写上,颜真卿书法中的“竖钩”究竟是怎样写出来的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颜体书法中的“竖钩”是怎样写的,和其它几位书法大家的区别是什么样的?

颜真卿书法怎么样运用到楷体当中(颜真卿书法中的)(2)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颜体的竖钩在楷书四大家中显得最为特点。它好像是一个粗壮的树干上所长出来的一个小枝桠,出“钩”的细和竖画的粗构成了鲜明的对象。与颜体的竖钩相似度较大的是柳公权的钩,他写的“钩”虽然比颜真卿的壮大,钩与竖的粗细对比也不如颜体那么分明,但是柳体的“竖钩”与颜体的“竖钩”一样,最下方都有突出的肉疙瘩,这个东西在书法术语上被叫做“鹅头”,是在竖一的末尾用“顿笔”给“顿”出来的。

颜真卿书法怎么样运用到楷体当中(颜真卿书法中的)(3)

与颜柳相对,欧阳询及赵松雪的“竖钩”较为相似。它们都没有“顿鹅头”,其“竖钩”末端弯曲的幅度也都没有颜体大。但这两者不同的是,赵体的“竖钩”钩脚明显比欧体长,且上端平整,右下角多有小缺口(这个书法术语叫做“力士脱靴”)。

颜真卿书法怎么样运用到楷体当中(颜真卿书法中的)(4)

明白了颜体“竖钩”的形态特点之后,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它的写法。

由于颜体与柳体的下端都有“鹅头”,所以这两种书体中“竖钩”的“竖画”在写到接近末端位置时,都要用力下顿,然后借助顿笔之势上提。对于颜体来说,要重按多提,藏锋于点画之内,然后取一分笔以笔尖向左上剔出细小的钩。与颜体相比较,柳体顿笔也较重,但是重按轻提,笔锋隐藏在点画之内的部分较少,以二分笔向左上将钩推出,所以它的钩比颜体的钩较为壮大。

颜真卿书法怎么样运用到楷体当中(颜真卿书法中的)(5)

至于欧体与赵体的出钩方法,可归为另一类。即在竖画末端,略往左推动笔杆,顶笔立锋出钩,所以竖钩的末端没有鹅头,干脆利落,像刀切的一样干净。不同的是赵体的右下角略有缺口,这是笔毫较硬或没有使用纯中锋所造成的。赵体的这种钩,苏轼《黄州寒食帖》中也有类似的写法,如“州、舟”等字,王羲之《兰亭序》中的“间”字也是这样写的。它看起来像少了一块的足跟,古人将这种写法叫做“力士脱靴”。

颜真卿书法怎么样运用到楷体当中(颜真卿书法中的)(6)

这两类出钩方法中,颜柳都有个大疙瘩(“顿鹅头”),用笔顿挫的痕迹较浓,这体现了中唐书法摆脱二王书法飘逸流畅书风,力求创新的特点。不过,整体来看,四大家的竖钩出钩都比较短。这体现了“君子藏器”的儒家审美原则。《玉堂禁经》说:“夫言欲挑还置之势者,元、行、乙、寸等字是也。”“欲挑还置”,就是指写竖钩不宜写长,以免锋芒毕露。受唐人影响,很多书法家写竖钩时,都强调将力量送到底,写得厚实以避细薄。

颜真卿书法怎么样运用到楷体当中(颜真卿书法中的)(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