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分3星(满分为5星)

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改编自漫画《东京爱情故事》,这两部作品差别比较大,相同的部分在于设定(当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我认为它们是两部作品。

该部剧作发表于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开始于1986年,结束于1991年。这并不是说这部作品能够反映现实的什么现象,而恰恰是它本身成为现象的一种。

电视剧的故事讲述了3个人的三角恋以及另外两个人参与其中。故事比较简单的,在现在看来可能比较老套而显得没有什么意思。作为现象的一种,很自然地不是以故事反映作品,再以作品映照现象。因为现象告诉我们,即使在今天也告诉了我们,换言之,我们通过现象知道了现象是趋近于单一,即现象它是有方向的,它始终运动到终点或者朝着一个没有终点的方向运动。这里的现象并非学术语言中所说的那样复杂,它仅仅是我们人在生活中,在时间与空间下的生命活动的一切所了解的。这一段话与电视剧的评价有点儿背离,我只是想说明一种典型的样式,这一首先是被有意或无意的劳动创造出的,其次它是被构造,最后它是被作用于我们的,对的,这是有顺序的。那么这一样式与当下的样式没有特别的不同,但是又明显地感觉到了不同—这部作品以对人物的刻画简单及入微,辅以连续的故事来吸引观众。

主要角色有五个角色,我着重解析其中的两个,也就是男主角与女主角。同样的,在最后我依然会用到象征手法的分析,这样做可能对作品有一定的升华也有一定的贬低。我能力有限,因此只能尽我个人的努力。

永尾完治来自乡村,毕业后来到东京打拼,在公司认识了赤名莉香,而这位热情的姑娘也与永尾完治开启了故事。从人物的刻画来说,永尾完治是偏向于对农村人的映像—“老实”,自然在这样的互动中完治也就总是偏于下风。

赤名莉香是一位从小到大四处奔波的人,在电视剧中表现为我们称之为“缺失爱”的情况。也因此莉香对完治有一种依恋,但是这种依恋又不是单向的依恋,即趋向于依恋物的方向运动,而是要抓住依恋物并据为己有的拉力战,它是一开始拉住了并向回的运动。也正是这样展开了与从小为完治的青梅竹马的关口里美的三角恋。在这里,有人也曾如此评价《东京爱情故事》为爱情剧的鼻祖,这么说当然也并无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开始的一个镜头是很有意思的。完治在东京的车站下车,莉香的一句“つくね(丸子)”(我不懂日语,应该是中文中谐音或者字体相似而取的外号),随之镜头转向莉香,她拿着个牌子,镜头拉近,她的微笑给人的深刻印象也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即便我不是那一代人,我也能透着这部跨越了时间的作品了解到一些。

回顾经典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回顾经典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1)

三角恋的故事我觉得是没有必要大写特写的,当然,我并不了解现在流行文化下所塑造的三角恋的故事是怎样的。不管是过去的三角恋还是现在的三角恋,它都是流行文化的痕迹。毕竟三角恋这种东西它是架空于物质的,另一方面,三角恋也不一定是甜美的。就这个故事而言,结局是永尾完治与关口里美结婚,三上健一与长崎尚子结婚,而赤名莉香独自离开,这也是一代人的悲痛吧。

故事的介绍是比较粗糙的,因为其它事故,再写是已过去一月的时间,对于故事略有模糊。而我写此篇文章的目的也不在于介绍它的故事,或者简而言之,故事是经典的,故事中的三角恋是经典的,故事的三角恋的人物形象是经典的。所以我对经典故事的介绍就此打住,大家放心去看。

回顾经典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回顾经典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2)

我所要着重介绍的是作品与其时代的关系,以及在时间维度上,事实上我也只就其向后的时间维度上做一个介绍。

前面我已经说过这部作品的背景是在日本经济泡沫下拍摄,发行的。作品发行的时间正好是经济破灭结束的时间(这里当然是指主要的时间)。作品要有其受众,否则作品想要诞生就极为困难,如果作品没有受众,基本上来说,这部作品就不太可能诞生。那么《东京爱情故事》的受众是谁?我们需要对此调查吗?受众是否具有临时性?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作品的受众是城市中的稳定工作者,因为当时的条件也只能是城市中的人。此外受众是很明显具有临时性的,除非作品具有增值的效果。你不可能说,《东京爱情故事》再度流行起来,即便真的流行了,它也是短视频形式被再度包装,即流行的本身将不复存在了。

结合到以上来看,这部作品是可以反映局部的历史的。这一事实是当时城市经济发展的蓬勃,至少过去蓬勃,人们的精神状态。三角恋我们看上去是幼稚的,任何故事我们看上去是软绵绵的,但是我们所知道的是人们的精神状态是狂野的,在此我不用饱满而用狂野。

我们反观当下,要紧的不是经济,因为我们基本上能估计到会怎样;更要紧的也不是人的精神状态;而是经验,我们能够知道经验,无论是物还是非物。

回顾经典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回顾经典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