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草履虫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动物之一。但有时,人有必要让自己变得“简单”一些。

最近,24岁的豆瓣网友子琪,发起了“草履虫计划”,拯救自己越来越难以集中的注意力。

15岁青少年注意力训练(24岁注意力困难症)(1)

马桶上“顿悟”的想法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子琪,是一名24岁的高中心理老师。

8月22日,她在豆瓣小组发了一篇帖子——《我发现了找回注意力的有效方法》,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草履虫计划”。

原理十分简单,她觉得自己越来越难以集中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多线程操作”,如果能像单细胞的草履虫一样“一心一意”,可能反而效率会高很多。

“草履虫计划”始于马桶上的“顿悟”。

暑假的一天,子琪照常拿起手机走向厕所。在漫无目的刷了无数条购物直播后,她忽然意识到,自己从小到大好像都没有专心过:

小时候一边写作业一边看动漫;工作时如果遇到文件卡顿,要马上找点东西来填补这段时间;日常刷牙洗澡时,不听个博客就会觉得耳朵空空……

“还挺以此为荣,觉得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汲取知识,但那些知识我也没用上。”而习惯了“把时间叠起来用”,让注意力变得“稀碎”。

她将原因归结为学生时代形成的“时间焦虑”和“玩乐羞耻”:

小时候,畅快的玩是不被允许的,所以潜意识里觉得,1、时间宝贵,得用来多干正事,但可以一心二用偷摸玩玩;2、花时间纯玩是不被允许的。

子琪决定,尝试像草履虫一样简单地生活:

“绝不同时做两件事;吃饭就只吃饭;上厕所就只上厕所;玩的时候就纯玩;写文案就只写文案,耳朵空着就空着。”

她在豆瓣上发起了“草履虫计划”——像单细胞生物一样过极其简单的生活,并分享了自己的发现:“平时上厕所蹲到腿麻,放下手机后,原来只需2分钟。”

帖子下,网友们也纷纷被“草履虫计划”吸引:

15岁青少年注意力训练(24岁注意力困难症)(2)

15岁青少年注意力训练(24岁注意力困难症)(3)

15岁青少年注意力训练(24岁注意力困难症)(4)

在子琪发起的豆瓣话题#草履虫计划实践基地#里,有近280条打卡内容。

她的本意,是远离电子产品、提高专注度,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15岁青少年注意力训练(24岁注意力困难症)(5)

有网友感慨,不再“一心二用”后,效率反而提高了:

15岁青少年注意力训练(24岁注意力困难症)(6)

也有网友赋予了“草履虫计划”新的含义。

有人发现了平时注意不到的小细节:

观察虫子翻身、聆听窗外的噪声、发现青椒在包子馅里会脱皮;

15岁青少年注意力训练(24岁注意力困难症)(7)

有的人不再焦虑每天做了多少“正事”:

15岁青少年注意力训练(24岁注意力困难症)(8)

“自律”救不了稀碎的注意力

人脑能够支配驾驭复杂活动,本来是一件好事;互联网让信息获取更加简便快捷,也是一件好事。

但越来越多的人却受困于此:难以忍受一次只做一件事,难以忍受等待。

碎片化信息大大降低了分心走神的成本。而人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的天性,又让我们不自觉地待在精神舒适区内:“工作卡壳了,就打打游戏、刷刷短视频放松一下。”

有网友在子琪的帖子下分享:连等待网页加载的几十秒,都会觉得分外焦虑,必须得打开点什么占满这段时间。

难以集中注意力,让生命质量直线下降:

工作学习效率低,到了晚上就开始焦虑emo,心情在“哈哈哈哈哈哈好爽”和“什么都没干就这么累”之间横跳,成为大部分人内耗与焦虑的来源。

下定决心要走出死循环的人不少,经过查摆和分析,大家总觉得是因为“不够自律”,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以“他律”促动“自律”。

比如锁机软件、线上自习室、还有“番茄时钟”等等。

15岁青少年注意力训练(24岁注意力困难症)(9)

子琪也曾经痛下决心删掉短视频APP,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改善作用,但治标不治本。她意识到,这或许不是简单的“自律”问题。简单粗暴的自律很难坚持,更重要的是找到注意力不集中背后的深层原因。

她想起小时候学过的时间分配的数学题:五分钟烧水、三分钟扫地、八分钟做饭,如何分配任务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家务。

但这样的“多线程操作”真的合理吗?一心二用看似高效,实则“消耗”,让人长期处于“玩也没玩好,学也没学好”的状态。

保持专注力的根本是身心合一,专注当下,享受当下。

这也是“草履虫计划”的底层逻辑。

只要想改变,就是好事儿

在“草履虫计划”的第一天,子琪收获了很多正反馈:

写完了拖延半个月的开题报告,看了以前看不进去的书和纪录片,平时要磨蹭很久的播客,竟然只花了1个小时就剪辑完了。

“特别有成就感,原来一天里能做这么多事情。”

两三天后,“戒断反应”虽迟但到:“短视频的瘾犯了。”

用来替代短视频的事情一件都做不进去,无法专心做“草履虫”,让她陷入了新的焦虑。

她意识到,“草履虫计划”的初衷是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而不是自我压抑,否则很容易被情绪“反噬”。

“要坦坦荡荡地玩,玩够了才有动力继续做正事。”对抗惰性是一场持久战,但她决定与自己和解。

15岁青少年注意力训练(24岁注意力困难症)(10)

子琪是第一次发帖的“素人”,豆友的关注,让她产生了些许的责任感和压力。“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共鸣。”

她对于“草履虫计划”并没有太多的具体设计,最初的想法就是“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

话题下有人“逗闷子”:“马上开启草履虫计划,放下工作,专心玩一下午手机”。

子琪觉得很有趣,她说:“这并不是一个关于‘自律’的话题。如果‘草履虫计划’能让大家克服‘玩乐羞耻’,体会到专心做事的感觉,就足够了。”

“草履虫计划”不可能根治现代人的注意力缺失症,但年轻人们聚集在自己的社群中,用自己的方式自我剖析自我改造,互相鼓励互相塑造,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儿。

评论区聊聊,

你愿意做一只简单的“草履虫”么?

来源: 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