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彼时中国的国威传扬四海,不论是北方的匈奴人还是更远的西域胡人,他们都对汉朝充满了敬畏之情。汉朝的强大固然让后人追念,可是,我们更加要清楚,汉朝的强大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也经历过弱小的时期。

后来,是在汉武帝的带领下,汉朝由弱变强,驱逐了屡次寇边的匈奴被赶走,西域与中原的通道也被打开。

为什么要把李广称为龙城飞将(真正能称得上是)(1)

稍微熟悉汉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朝的强大并不单单是靠汉武帝一人之力。事实上,汉武帝是顶层的设计者,他是帝国马车的驾驶者。可真正拉动这辆马车的还是帝国的百姓和将军们,那些被后人誉为“龙城飞将”的勇猛之士才是大汉帝国崛起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都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后世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追李广李敢为先祖。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王昌龄在《出塞》中写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中“飞将”即指“飞将军”李广。

为什么要把李广称为龙城飞将(真正能称得上是)(2)

甚至,《滕王阁序》中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也是为飞将军不能封候而感慨。

可是,当我们查阅历史之后却发现,李广似乎并不能配得上“龙城飞将”的名号。司马迁评价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虽然,李广被后人盛赞为飞将军,很多大文豪也纷纷在诗词之中为“李广难封”而叫屈。

但事实上,李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厉害。

真正担得起这个称号的应该是汉朝最伟大的将军——卫青!

为什么要把李广称为龙城飞将(真正能称得上是)(3)

所谓龙城,指的其实是匈奴人祭祀龙神的城堡。对于匈奴人来说,这个城堡虽然小,却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源流。而且,这个所谓的龙城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所在,匈奴的王帐在哪里,龙城就在哪里。而“龙城飞将”则意味着能够直捣匈奴王庭的大汉将军。

我们之所以说李广配不上龙城飞将的称号,是因为李广压根就没到过龙城。他虽然一生和匈奴人作战,可是在那些大大小小的战争中,李广并未对匈奴人造成重大伤害。他固然能够将弓箭射入石头之中,但上天并没有给他用弓箭射死匈奴单于的机会。

反倒是卫青,成功的指挥了几次对抗匈奴的战役,并且,还率军攻入了匈奴的王庭。

为什么要把李广称为龙城飞将(真正能称得上是)(4)

后人对于“龙城飞将”一词的误解大多是来自于古代文人对于李广的同情,人们都认为飞将军命途多舛,是生不逢时。所以,他固然有“飞将军”的称号,却始终没能为自己争取到侯爵。很多感叹自己命途不济的文人因此而对李广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情,在这种情况下,李广的大名彻底战胜了卫青。

但是,李广真的是生不逢时吗?

李广活动的年代,正是大汉由弱变强,有被动防御转变成主动出击的重要时期。在这一个时间节点中,汉匈之间发生了大量的战争。李广完全可以抓住机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夺取胜利的果实。可是,我们看到,李广非但没有抓住机会,反而几次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他作为一个将军,竟然在紧要关头迷路,错失良机。

为什么要把李广称为龙城飞将(真正能称得上是)(5)

其实,李广非但不是时运不济,他的运气简直不要太好。

李广年轻的时候便跟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那是一场决定汉朝命运走向的战争,几乎所有参加了战争的将军都得到了皇帝的封赏,可是李广却没有。他因为私下接受了梁王的印绶而被皇帝猜疑,失去了立功的机会,最终被皇帝发配到了边疆。

但我们要清楚,即使是被发配,李广仍有很多翻身的机会。因为,当时他所在的边疆正好是汉朝与匈奴的交界,匈奴人经常南下叩边,在这样的地方很容易建立功勋。

等到汉武帝继位以后,李广又得到了进入中枢的机会,而汉武帝又是一个雄才伟略,重视开边的皇帝。因此,立功的机会绝不会少。

为什么要把李广称为龙城飞将(真正能称得上是)(6)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发动了著名的马邑之围,在这场战争中,有着三十三年军人经历的李广率领一万骑兵攻打匈奴。可是,这个绝佳的机会却被李广错失,整整一万铁骑全军覆没。要不是卫青力挽狂澜,说不定这场战争就要成为大汉的亡国之战。

后来,李广和张骞一起率军围攻匈奴,又差点被匈奴人一锅端了!最后一次漠北之战,李广更是率领大军迷了路,最终羞愤而死。甚至,李广在临死前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

由此可见,李广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抓不住机会,他根本不配享有龙城飞将的赫赫大名。

参考资料:

『《史记李将军列传》、《出塞》、《滕王阁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