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与郑宝的表面纠葛,幕后反映了江东地区的权力争夺。

《三国志》中有处“前后矛盾”的记载,即“郑宝之死”。

《魏书十四》称刘晔被郑宝胁迫作乱,激愤杀宝。

(刘)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斩其首以令其军。--《魏书十四 刘晔传》

《吴书九》则改弦易辙,称刘晔“赞美郑宝之才武”,还写信劝好友鲁肃“共襄大业”。

刘子扬(即刘晔)与肃友善,遗肃书曰:“近郑宝者,今在巢湖,拥众万馀,处地肥饶,庐江间人多依就之,况吾徒乎?”--《吴书九 鲁肃传》

同样的主人公,却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异”的记载。陈寿有良史之名,断不至如此糊涂。可知是有意如此。

其实陈寿围绕“郑宝之死”的叙述,是春秋笔法,意在隐讳“鲁肃去留归属”的幕后真相。

该事件牵涉人物众多:庐江太守刘勋、豫章太守华歆、居巢县长周瑜、讨逆将军孙策,扬州牧袁术等人均先后参与其中。

鲁肃去留与郑宝之死,看似毫无联系,其实是一体两面。背后反映的、是袁术与孙策的权力博弈。

本文共 3900 字,阅读需 8 分钟

鲁肃的“去留归属”

“鲁肃归属”是常被读者忽略的问题。肃最初欲出走北国,在周瑜的武力胁迫下、才昧心归吴。

受《三国演义》影响,鲁肃的艺术形象大抵是个“左右逢源的老好人”。

影视作品中,无论是94版《三国演义》中的曹力、马玉良;08版《赤壁》中的侯勇;还是10版《新三国》中的霍青,对鲁肃形象的塑造,基本都以罗《书》为蓝本。

鲁肃为什么投奔孙权(鲁肃归属与郑宝之死)(1)

各版鲁肃

历史中的鲁肃,与演义迥然相异,特质是“重武轻文”。

肃体貌魁梧,膂力过人,招募无赖少年,在山中讲武习兵。被乡亲骂作“狂儿”。

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父老咸曰:“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韦曜《吴书》

一言蔽之,鲁肃实际是江淮地区的“部曲帅”。彼时天下丧乱,徐扬间类似的“游侠组织”数不胜数。

鲁肃家富,有两仓谷,各三千斛。麾下部曲三百余人,装备颇精良。与地方势力火并时,肃为炫耀武力,还“插盾于地”,引弓攒射,“矢皆洞贯”。

(肃)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余人行。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韦曜《吴书》

弓弩与盾牌,皆民间禁物。鲁肃集团的性质,也就可见一斑了。

注:两汉民间不禁刀剑;禁甲胄、盾牌、弓弩。连用作“陪葬品”的甲胄盾牌也不行,西汉太尉周勃就是因此入狱。

鲁肃为什么投奔孙权(鲁肃归属与郑宝之死)(2)

鲁肃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

多提一句,“单刀会”中,横刀立目者,是鲁肃与关羽二人。羽在肃的怒喝下,还被迫斥退了幕僚。可见其“游侠气质”不减当年。

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指荆州方面幕僚)何知!”目使之去。(刘)备遂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吴书九 鲁肃传》

鲁肃归吴,最初是在周瑜的胁逼之下。

周瑜最初仕宦袁术,任居巢县长。瑜赴任前,曾去东城拜会鲁肃。

这是一个关键线索。

因为鲁肃老家在临淮东城,与周瑜赴任的路途“南辕北辙”。瑜自寿春赴居巢,是自北向南;而自寿春赴东城,则是自西向东。

鲁肃本传提到的“临淮郡”,在汉末似废置已久。临淮范围大抵在徐州广陵郡(大部)与下邳郡(南部)。

换言之,周瑜见鲁肃,实际是“自扬州赴徐州”,特意绕道。

鲁肃为什么投奔孙权(鲁肃归属与郑宝之死)(3)

周瑜见鲁肃之路径

周瑜见肃时,率兵“数百”,并求“资粮”。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吴书九 鲁肃传》

鲁肃是徐扬地区的部曲帅,人所共知。周瑜引兵而至,开口就借粮,与旧社会军阀“进城借锅”无异。这实际是给鲁肃做“选择题”。

说得直白一些,肃若识相,那“大家交个朋友”。肃若不识抬举,那就借机剿灭,夺其粮谷。

鲁肃无奈,只好分割家产之半,“借”给周瑜。

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吴书九 鲁肃传》

三千斛不是个小数目,一斛十斗,一斗十升。对于部曲帅而言,算是掏空家底了。因此周瑜才会“奇之”。

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吴书九 鲁肃传》

大概周瑜最初是本着“寻衅滋事”的心态而去,没想到鲁肃“能屈能伸”。故二人深相交结。

郑宝之死

郑宝是串联鲁肃、刘晔、周瑜、刘勋、孙策等人的核心线索。

《魏书十四》提到,扬州人“轻浮刚猛、各拥部曲”。在江淮地区的乱兵中,屯驻巢湖的郑宝,最为精悍。

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属,各拥部曲。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魏书十四 刘晔传》

彼时刘晔给鲁肃写信,称郑宝“部曲万余、能成大事”,欲招肃来归。

庐江间人多依就之(郑宝),况吾徒乎?观其形势,又可博集,时不可失,足下(鲁肃)速之。--《吴书九 鲁肃传》

侧面可以看出,鲁肃的“部曲帅”之名,连彼时扬州的“强盗头子”都有所耳闻。

肃从其(刘晔)言,欲走归巢湖,却不料家属被孙氏扣押。周瑜告诉鲁肃,肃母已被迁徙到吴郡“居住”。

(肃)欲北行。会瑜已徙肃母到吴。--《吴书九 鲁肃传》

吴郡是孙坚老家。这毫无疑问是“以肃母为质”。

至于之后周瑜说那番“孙氏英武、上应谶纬”之类的浮言,不过是安抚鲁肃的鬼话罢了。

鲁肃为什么投奔孙权(鲁肃归属与郑宝之死)(4)

周瑜以肃母为质,逼肃就范

鲁母既被扣为质,故只得服侍孙策兄弟,不敢再生异心。

鲁肃的异心是什么呢?就是走归刘勋。

当时袁术已死(199)。术部将、庐江太守刘勋接收了袁术的政治遗产。有相当多的江淮豪杰均投奔刘勋,共襄大业。

(术)发病道死。妻子依术故吏庐江太守刘勋。--《魏书六 袁术传》

劝说鲁肃归附郑宝的刘晔,就是“依附刘勋”的人物之一。

鲁肃失约未至,刘晔又与郑宝火并,杀宝自立。因晔出身汉室支属,身份敏感,故“不欲拥兵”,遂委质刘勋。

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遂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魏书十四 刘晔传》

换言之,刘晔给鲁肃写信时,虽然口中“称赞郑宝”,内心却已有“杀宝之计”。而后率部归降刘勋,共谋大业。

刘勋是袁术心腹。当年孙策攻灭陆康,取得庐江后,本被许为太守,勋却以“术之亲任”代策出镇庐江。

策攻(陆)康,拔之(庐江),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吴书一 孙讨逆传》

结合袁术死后、家属部曲尽归勋,可知刘勋实际是“袁术势力的外在延续”。

郑宝之死,表面看是“刘晔食言自肥、诓骗鲁肃”;实际是“鲁肃立场摇摆,欲去孙归袁(刘勋)”。只不过周瑜技高一招,以肃母为质,断其出路。

“郑宝之死”后续

粮食,是终结孙策、袁术恩怨的锁匙。

鲁肃欲走归郑宝(即刘勋)既不成行,加老母被扣,只得全意委质孙氏。当年“自留”的三千斛大米,无疑也保不住了。

彼时(199)是孙策平定江东的最后阶段,所倚靠的就是“对粮草的控制”。

因为郑宝与刘勋,当时正处在“粮食困难期”。

按刘晔所言:宝“抄掠为利”,后勤之糟糕可见一斑。而勋亦“断粮许久”,此时正在勒索豫章太守华歆。

晔曰:“(郑)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魏书十四 刘晔传》

(刘)勋粮食少,无以相振。--《江表传》

问题是华歆也是个穷光蛋。其辖区内“坞堡丛生”、“奸民横行”,乃至“太守欲发调一人而不可得”,根本无粮可贡。

子鱼(指华歆)不但不能谐庐陵、鄱阳,近自海昏有上缭壁,有五六千家相结,聚作宗伍,惟输租布于郡耳,发召一人遂不可得。--《江表传》

最后华歆竟被逼着和刘勋堂弟,一起去海昏县、低三下四地求大户们“赏口饭吃”。

(刘勋)遣从弟(刘)偕告籴于豫章太守华歆。歆郡素少谷,遣吏将偕就海昏上缭,使诸宗帅共出三万斛米以与偕。--《江表传》

鲁肃为什么投奔孙权(鲁肃归属与郑宝之死)(5)

刘勋求米

从鲁肃“家富于财、囤米六千斛”可以看出,彼时的“部曲帅”(宗帅),才是地方的土皇帝。而刘勋、郑宝这类新兴武夫集团,却随时有“饥饿哗变”的风险。

孙策亦借机劝勋、引诱其去海昏上缭“借米”。

时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民,数欺下国……”

趁刘勋老巢空虚,策遣周瑜攻破庐江,尽掳刘勋、袁术家属。勋北上投曹,江南遂平。

(勋)兴兵伐上缭,策果袭其后。勋穷踧,遂奔太祖。--《魏书十四 刘晔传》

作为“袁术势力”在江淮地区的延续,刘勋的覆灭,正式宣告孙氏取代袁氏,成为江左地区的新霸主。

小结

“鲁肃归属”与“郑宝之死”,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一体两面。

给鲁肃写信的是“郑宝幕僚”刘晔,而晔已潜怀“杀宝之计”,欲归降刘勋。而刘勋又是“袁术势力的继承者”,是与孙策争衡的“江淮新霸”。

换言之,刘晔、郑宝、鲁肃三人的表面纠葛,幕后反映的是孙氏与袁氏对“江东控制权”的博弈。

刘晔劝肃归宝,本质是劝鲁肃“再度归顺袁术阵营”。毕竟肃本就是袁术任免的东城县长。

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吴书九 鲁肃传》

而鲁肃“然其计”,其实是决心脱离孙氏,重归故主怀抱。毕竟孙策诛戮吴会英豪,搞得江东人心惶惶,流寓之士也大量北逃。

肃答然其(刘晔)计。葬毕还曲阿,欲北行。--《吴书九 鲁肃传》

不过周瑜未雨绸缪,徙肃母至吴,逼着鲁肃“向形势低头”。当年二人初次会面时,周瑜“勒兵借米”的嚣张历历在目,鲁肃深知忤逆孙策集团的下场,索性“委质定分”,效忠孙氏。

好在孙策不久即死(200)。素有“纳贤”之名的孙权,对鲁肃深为器重,故肃平步青云,旧日“入吴恩怨始末”也被刻意淡化。

权叹息曰:“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吴书九 鲁肃传》

不结合诸书引注,便不易窥见鲁肃入吴之初的“尴尬”与“不情愿”。甚至其本传故意提及的“(籍贯)临淮东城”,可能也是春秋笔法的一部分。

注:临淮郡为西汉所置,新莽时被并入东海,东汉初年又被并入下邳。至东汉末年,早已不复存在。

使用一个“废弃许久”的郡名,似在遮掩“周瑜借米”的地理曲折。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吴书九 鲁肃传》

随着郑宝被杀、刘勋战败、袁术家属尽归孙策兄弟,江东地区的“双雄并立”局面宣告结束,孙氏定于一尊。鲁肃也不再逡巡犹豫,而是安心仕宦孙吴,直至鞠躬尽瘁,卒于任上。

“游侠起家、意欲北逃”的鲁子敬,在文学作品的渲染下,逐渐成为一个“文质彬彬、尽忠孙氏”的老好人,不亦为趣事乎?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