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阅读提示

每位家长都有自己的家长群,这个群设立初衷是为了方便家长和孩子的老师及时有效地沟通交流,共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如果变了味,不仅绑架家长,也绑架了老师,更绑架了自己的孩子。

怎么对付家长群(如何让家长群里少点)(1)

怎么对付家长群(如何让家长群里少点)(2)

又到开学季,各种家长群又活跃起来。可随着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长群慢慢变了味。有的学校在其中发布教学内容,让家长成为“助教”,产生心理焦虑;也有的群异化成“攀比群”“逢迎群”甚至“投票群”。

日前,记者就家长群这个话题,对家长、老师进行了采访。

新生家长不知所措

要不要随大流鼓掌点赞?

新学期,家长林先生的女儿开始上幼儿园小班。8月中旬,他被老师拉进了新生班级微信群,之后又加进了班级钉钉群。刚开始时,家长们都还不熟悉,群里说话的家长并不多。过了一周左右,大家慢慢熟络起来,群里的互动也增加了。

“特别是老师在发布相关的通知信息的时候,群里的大拇指、玫瑰花、鼓掌的表情包瞬间刷屏,而且表情包还都一模一样。”林先生说,作为一位新生家长,他跟妻子也随大流发过几次大拇指的表情,但后来又觉得这样的家长群显得太谄媚了,反而会把老师发的信息淹没了,只能时不时地关注群消息,不停地向下拉才能看到老师发的通知。

林先生表示,家长群是方便老师和家长沟通交流信息的,如果自己不在群里发言,回复老师的通知,会不会让老师觉得自己不关心自己的孩子,不配合老师的工作。最让林先生感到吃惊的是,在新生线上家长会上,老师给家长布置了任务:拍观看视频的照片或记笔记,亦或是写观后感。“拍照什么的都可以理解,有些家长文化水平高,记的笔记很规范我们也看得过去,一些家长手写的观后感就是一篇作文啊,长篇大论的,我当时看到时真的有被吓到,幼儿园都这么卷了,以后小学了该怎么办啊?”林先生无奈地表示。

为此,林先生还特意咨询当老师的表姐。“我表姐说老师没有说回复就不用回复了,在群里多说几句‘拍马屁’的话还不如实实在在地配合老师做一些家校合作的事,我开学后就没怎么在群里发言了。”林先生说。

和林先生一样,为家长群困扰的余女士最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她的儿子这学期读一年级,在市区一所公办学校就读,她也有家长微信群和钉钉群。群里80余名家长很是热情,老师发个通知,很快一连串“收到”“谢谢,老师辛苦啦”就刷起了屏。

“我在开学前会认真关注群信息,怕错过重要信息,经过一两周时间,在家长们热情的攻势下,班主任在群公告发布了群规,后来群信息也就慢慢消停了。”余女士说,班主任在群里特别说明:“相关通知注明需要回复的请回复,没有写收到请回复的就不用回复,以免部分家长遗漏相关信息,感谢大家的配合。”

对此,余女士很是激动,为老师关于家长群规定的“英明”之举赞叹不已。

老生家长渐渐“躺平”

对部分家长的行为很不解

“我们班的家长群真的是罕见,特别是刚建起来的时候,那叫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家长在群里发的消息总是意想不到。”一位孩子读五年级的家长周先生回忆起家长群的情况,依然记忆犹新。

“当时老师在群里发布了一份学生在市级朗读课文大赛上获奖名单,原本是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一些家长发了大拇指给予赞赏,可是后来一位获奖学生的家长发了一大段感谢老师和学校的话之后,其他获奖学生的家长也陆续发了小作文上来,感情很是充沛,我看了除了为这些家长的文采‘点赞’外,也自愧不如。”周先生感慨到:“真的要这么卷吗?”

周先生表示,自己除了儿子上一年级时会关注群信息外,后来也不太关注家长群了,有时甚至还被老师在家长群里@点名。“我真的不喜欢这样的家长群氛围,老师有事说事,家长何必捧得这么虚伪呢?”周先生很是疑惑。

陈女士家有两个孩子,儿子读三年级,女儿读初二,两位班主任的家长群管理方式截然不同。“我儿子的班主任比较年轻,老师说过家长群里除了发布通知信息外,其他相关的内容都不让在群里发布。而我女儿的班主任则是喜欢热闹的家长群,家长可以相互交流育儿经验,让大家向优秀学生学习,亲子共同成长。”陈女士说,对于这两种家长群不同的管理风格,自己的感受也不一样,有时会因为儿子家长群的冷静而轻松,有时又从女儿的家长群里其他家长一些干货而庆幸。

“最烦的是赤裸裸地‘抱大腿’。”家长艾女士透露,以前他们班内有位家长每天会发“非常感谢老师对孩子的照顾,深表感激,老师辛苦了”之类的消息,老师一开始还会回复,后来则不再出声,“我们一些家长还私底下悄悄吐槽她这样的行为。”

对于班级群的管理,不同老师的做法不同。也有家长表示,他们老师会在群里发布通知都要求家长回复收到,如果有家长没有回复的,老师还会一个一个@出来,确保所有家长知道相关信息。

记者了解到,不少班级的家长群有多个,有班主任在的微信群和钉钉群,也有班主任没有在群里家委会负责管理的微信群,还有一些学科任课老师组建的学科专属群。一般重要的通知在钉钉群里发布,而一些需要家长投票、接龙的则在微信群里完成。

资深班主任分享经验

定好规矩分级管理家长群

在家长微信群里,老师是众星捧月般的存在,按理说,老师的心理感觉应该不错,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市区一所初中教数学的林老师说,“在微信群里,跟家长相比,老师是弱势群体。有家长的微信群,我是能不进就不进。”

最让老师头痛的一点,莫过于有了家长群,老师们的课余时间便被悄然侵占。家长一有问题就会不顾时间地在群里@老师或私信老师,咨询相关的问题。林老师表示不少家长在群里的反应会比较敏感,这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困扰。“比如我们在群里说了某位同学哪方面不错,很快有家长私信联系我们,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表现得太差,希望老师多多关照等等。”林老师说,他只是觉得这个孩子的某些做法不错,发到群里给大家借鉴一下而已。

慢慢地,很多老师开始想逃离家长群,有的老师还让家长建一个没有老师在的群,让家委会管理发布相关的通知,如果真的有事直接打电话联系老师。

对于有些变了味、开始惹人烦的家长群,是否完全“束手无策”?记者采访了当了30多年班主任的莲都区刘英小学教师杨丽君。“我带的班级有两个班级大群,一个是交流群,一个是通知群,交流群里家长可以自由交流,但不能交流与教育无关的,而通知群是我们老师发布重要通知的,家长是禁言的,不需要回复收到。”杨老师说。

此外,除了两个班级大群外,杨老师的班级里还有一些小组群,是根据班级学生的分组建立的,包括值日、相关的打卡都是在小组群里进行。“我们通过分小组进行班级管理,也方便统计相关的信息,如果学生是小组组长,那家长就是小组群的群管理员。”杨老师说,对于一些表扬、批评等,她不会在大群里发,而是私信家长,渐渐地,家长们也都明白老师管理的方式,大家相互理解了。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有些家长群能保持良好的“生态”,最关键的做法大多都是先立规矩,如不要发“收到”“感谢老师”等无营养的消息,避免刷屏,不要在群内晒娃、投票、集赞等,同时还要规范用语,避免冲突发生。

本文来自【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