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籍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知识,乃是无数先人智慧得以留存的结晶所在。而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站在由无数先人共同构成的巨人肩膀之上,继续向上延伸求索。

读书意味着知识的传承,更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而这些知识的内容亦在不断总结、拓展、压缩,延续给下一代人。因此,读书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曾仕强讲现在的人有什么礼貌(为什么农村的人要比大多数知识分子更懂道理)(1)

一、真读书与“假读书”

对于一个人来说,读书可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更好的去了解认知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并且通过已有的知识去解读不为人知的世界本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便是读书的本质所在。

真正的读书人,他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探索真理的宏图大愿,而这一类读书人亦最为人所敬仰,支撑他们的信念往往是坚韧不拔的。他们以毕生精力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继而“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而读书与道理之间,读书的本质是在于“知书达理”,继而通晓周天之变化,明白万物之兴衰,为了人类的发展亦或者王朝的兴衰贡献出一份力量。

曾仕强讲现在的人有什么礼貌(为什么农村的人要比大多数知识分子更懂道理)(2)

“人间几多翻书客,难见读书人。”无论古今绝大多数读书人并不足以称之为“读书人”,只是“翻书客”罢了。究其本质这些人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在于知识本身所蕴含的道理,而是在于掌握这些已有的知识。

由此也就了曾仕强口中,“为什么农村的人要比大多数知识分子更懂道理?”这些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与初衷已经背离了“通晓天地至理”的本质,而是与个人的利益挂上关系,当然这也无可厚非。

曾仕强讲现在的人有什么礼貌(为什么农村的人要比大多数知识分子更懂道理)(3)

但是由此而造成的后果便是曾仕强所说的,在读书的同时这些读书人掌握了知识,却将其中的道理抛之于脑后。

时至今日,我们社会之中并不匮乏这种现象,那些掌握了知识的学生毕业之后,那些知识似乎只是记在脑海之中,俨然无法与社会接轨派上任何用场,尤其是对于那些概念性的学科而言。

究其本质便是在于这些人读书的同时,只是凭借着死记硬背将知识灌输进了脑海之中,却并没有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所在,因此终归只是别人的东西不属于自己。

除此以外更有一些人“读书读傻了”“掌握知识之后变得麻木不仁”这些状况究其本质依旧在于知识的灌输之下,并没有开发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往往他们只能够看到表面的东西,而无法体悟到事物之间的真实道理。

曾仕强讲现在的人有什么礼貌(为什么农村的人要比大多数知识分子更懂道理)(4)

道理的本质在于明是非之曲直、晓自然之变化。无论人情世故亦或某一科学领域的知识都有道理可循。而读书的本质在于求知。所需要知道的便是“道理”。

但是我们当代社会的教育方式是有一定“功利性”的,它的宗旨在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并非我国古代教育之中的“培养知晓事物变化规律的人才”。

由此当代社会大批量的生产大学生之后,这些人通常是只具备了相关知识,但是许多人并不清楚知识之中蕴藏着的道理。从为人处世来看,即便是学习人际交往专业的,往往也只清楚需要怎么做,却并不思考为什么这样去做。

曾仕强讲现在的人有什么礼貌(为什么农村的人要比大多数知识分子更懂道理)(5)

二、“尽信书不如无书”

“书上说……书上说……”那么书上说的就一定正确吗?当今社会之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欺世盗名之辈,他们将前人知识牛嚼牡丹之后,并未加以消化转化为自身所有,感悟其中的道理所在。

便通过自身并不具备科学严谨的目光,去创立学说、出书立著,继而令无数拜读之人深受其害。对于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去相信吗?与此同时,知识存在的本身并不等同于道理。

一如前文之中读书是为获得知识,而知识也只是道理的承载物而已。但是一如许多书只是拼凑而来,并没有实质内容。有的只是也是如此,华丽的表面之下内容空洞,并不具备任何的道理。

这些知识并不符合天地运行的至理,即便确有其事但是对于人类发展抑或着事物发展没有任何的益处。当然也存在着一些知识对于个人发展有着一定的短期效益,但往往这一类的知识是以涂炭众生、祸国殃民为代价的亦不乏建立在损害社会基础之上。

曾仕强讲现在的人有什么礼貌(为什么农村的人要比大多数知识分子更懂道理)(6)

而且,如今经由西方教育环境理念熏陶之下的知识,普遍是如同教育一般具有“功利性”。只是为了达成某一种目的,可以为人所用,而忽略了其中的道理。

除此之外,对于不少人而言都有种,知识互相冲突的感觉。两种处于对立面的学说似乎都存在着一定的道理,但是似乎又都没有道理。

当今的知识是驳杂的,在那些知识分子去掌握知识的过程之中,同样也会受到这些知识的影响,若是无法将其中的道理完全消化,那么便会积累在脑海之中不断的碰撞。

那么总而言之,“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在接受知识熏陶的同时一定要去探索知识存在背后的道理,而掌握其中的道理才是重中之重。而不能被知识的表面所影响,成为了承载知识却又不明道理的工具人。

曾仕强讲现在的人有什么礼貌(为什么农村的人要比大多数知识分子更懂道理)(7)

“一法通则万法通”知识之间的道理也总是相似的,因此在通过知识探索道理的同时,往往会形成一种特有的思维模式,对于任何事物都可以拥有独特的目光。这一特质无论是古代先人亦或是当代科学家、读书人所共有的。

掌握不同的道理成就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目光,继而他们将这些道理进行延伸拓展,形成了新的道理,继而以知识的方式进行传承。

曾仕强讲现在的人有什么礼貌(为什么农村的人要比大多数知识分子更懂道理)(8)

三、农村人更懂得道理

除却知识分子的原因之外,农村人亦有着他们的优势。古往今来,那些至高成就者,往往农村出身要大于城市的。究其本质便是因为,“真理源自于生活源自于自然。”

相较于城市人被钢筋水泥所困,农村人显然要更容易接触到自然。尤其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农村长大的孩子往往要比城市之中的孩子更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贴近于自然。

他们常年与自然为伴,更容易对于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继而去探索、去了解。如果现有的知识不足以解释,那么便奋力去学习知识,继而回过头来研究这一现象。

曾仕强讲现在的人有什么礼貌(为什么农村的人要比大多数知识分子更懂道理)(9)

牛顿被苹果砸到发现了万有引力,对于并不常见苹果树的城市环境而言,想要被砸也没有机会。而作为农村人,这些事物随处可见,那些孩子看似漫山遍野的跑动,实则亦是对于大自然的探索。

而除此以外,如果从人情世故上来看的话,那些年纪轻轻辍学的人往往要比同龄人之中的知识分子要更为圆滑,更能够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其实道理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其一在于人与人之间,其二便是上述之中的人与自然之间。

那么显而易见,后者部分农村人要比城市人更容易接触到自然,能够为他们建立起更好的掌握知识的初衷,因此略有优势。而前者往往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一点上也最为明显。因为农村人往往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

曾仕强讲现在的人有什么礼貌(为什么农村的人要比大多数知识分子更懂道理)(10)

那么由此来看,无论是知识分子亦或是非知识分子,看待任何事物的过程当中切不可被事物的表面想象所迷惑,一定要溯本求源去寻找事物发生的必然道理。

由此方才能够真正洞悉到自然与社会的本质。无论是对于工作还是生活而言都会有所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