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毛志文 孙智英 庞云豪

#精神抖擞看两会#

70年前的那场报告,周总理为何只拿着两页纸的手写提纲?

■中国军网记者 毛志文 孙智英 庞云豪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宫灯高悬,红旗飘扬,会场气氛严肃而热烈。这是一场召开于70年前的会议,事关一个国家的诞生。

通过“共同纲领”,确定首都、国歌、国旗、国徽……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第一届全体会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基。

那七十多年前的一幕(70年前的那场报告)(1)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是会议现场。

会议第二天,周恩来做了关于共同纲领的起草经过和特点的报告,口若悬河般就八个大问题作了详细说明,可台下的委员们分明看到,他拿在手上的讲稿只有薄薄的两页纸。

原来,在这之前,周恩来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新政协的筹备中,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无眠,那可真是一场鏖战啊!忙到最后一刻,完整讲稿根本就没有时间整理,只好用钢笔手写了八个问题的提纲就上了台。

也是,“共同纲领”由周恩来亲自执笔,早就对各个细节烂熟于心,怎还需要什么讲稿呢?

“大公无私、鞠躬尽瘁,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在新时代我们更应学理的家国情怀。”杨利伟委员一语中的,从行将诞生之日起,周总理就将国家置于心坎儿。

那七十多年前的一幕(70年前的那场报告)(2)

日月如流,沧海桑田,总理惦念了一辈子的国家如今已走过了70年的征程,其中既有蹒跚角力的沧桑,也凝结着各方的不懈探索。

今天,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1周年的日子,他走后虽没有一方坟墓,但却永远活在中国的崇山峻岭与大江大河间,永远活在每一位中国人民的心田。

(一)

开国大典前,周总理整整四天没合眼。

10月1日,天刚蒙蒙亮,放心不下的他又对播音器材、升旗按钮等设备进行了细致的查看,并再次登上天安门城楼作最后的检查。清晨,他来到前门火车站,迎接参加开国大典的苏联代表团。这时的总理体力已严重透支,火车出现在站台前,他只好站着紧闭双眼打个盹……

不能出任何差错,因为这关系到一个新生的国家,一个重新站起来的民族。

包括总理在内,无数人日思夜想的这一刻终于来了!天安门城楼庄严雄伟、熠熠生辉,虽古老但生机无限。红旗如林的广场上,几十万群众为亲临开国大典而无比兴奋,人群中自发地爆发出阵阵掌声。而此时,在城楼上的总理尽管已十分疲惫,但还是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依旧气质不凡,神采飞扬。

那七十多年前的一幕(70年前的那场报告)(3)

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同志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如今,人民政协也迎来了70华诞。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当天,站在人民大会堂广场远望天安门,往事涌来,不停拍打着思绪。

在周总理博大精深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协商民主精神。为了国家建设,不拘一格降人才——

1959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总理特地为年龄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举办“敬老会”,主要是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留下来,作为对国家的贡献。随后,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立,几十年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近现代史料库;

“共同纲领”起草小组中有位名叫天宝的藏族老红军,周总理亲切地对他说:“组织上决定让你作为藏族同胞的代表,参加新政协筹备会,以后你就是我国藏族的第一位政协委员啦!”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举行,天宝成了为数不多的国内少数民族代表;

在人民政协会议第六届至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始终有一个外籍面孔,名叫沙博理。他始终忠实履行政协委员职责,积极建言献策。新中国成立之时,更是怀着满腔热忱投身建设事业,译著总字数约一千万,为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了毕生精力。1963年,周总理亲自批准他加入中国国籍。

那七十多年前的一幕(70年前的那场报告)(4)

周恩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为国事呕心沥血,决断之间道尽大智慧,这样的总理让人心疼,更让人信服。

(二)

曾经的全国政协委员、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曾说,作为总理身边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她觉得周恩来的家风就是楷模。“良好家风中最关键的是什么?”周秉德说,“爱国家,是前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你一定再熟悉不过。少年恩来发愤读书,以期民族崛起,已成为了一名爱国主义者,爱国情怀和救国志向不断在心中升腾。

那七十多年前的一幕(70年前的那场报告)(5)

1912年,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时留影。

而二十世纪初,在南开学校学习期间,周恩来就曾在校刊上发表文章,指出当时中国已处于危险境地,并呼吁南开的青年学生应具备“闻而兴鸡鸣起舞之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念 ”,要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后来,学校成立了“救国储金会”,倡导全校师生为缓解国家财政困难而捐款,周恩来不仅坚持每日捐款,还到社会上进行演说,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爱国救国的行列中。

时间是无声的见证者,几度春秋后,中国逐渐步入世界舞台中央,周总理也赢得了世界上不同肤色人们的爱戴。

在尼克松的眼中,周恩来是一位具有献身精神和强大民族自信心的人。

1971年,在中美双方一些时间比较长的会谈中,一些年纪比较轻的人已露出倦意,但周总理却始终头脑敏锐、聚精会神。他从不讲废话,也从不要求休息,仿佛工作越繁重,精力越旺盛。

殊不知,那时他已经73岁高龄了。

四年后,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此时,周总理已是重病缠身,在台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的他消瘦异常,声音虽苍老疲惫,但依然坚定。

那七十多年前的一幕(70年前的那场报告)(6)

周恩来抱病出席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并作政府工作报告。

人民大会堂的每个办公场所都留下了周总理那不知疲倦的身影,有一天,他突然来到大会堂,工作人员清楚,他并不是像以往那样准备接见外宾或是参加会议和活动,很像是来专程巡视的。但工作人员不清楚的是,周总理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他是过来告别的。

那七十多年前的一幕(70年前的那场报告)(7)

1973年1月9日,一位意大利记者在人民大会堂为周恩来拍摄的照片。

那天,尽管走路有些吃力,但总理还是浏览了曾经工作和活动过的每个厅室,停下来摩挲每一件陈设。大家最后也明白了些什么,强忍着悲痛、打起笑脸送他上车。就在即将上车的那一刻,总理突然回过头,给人民大会堂留下最后深情的凝望。

为国操劳拼尽全力后,那个战斗力惊人的总理,终于知道累了……

(三)

少年立志,死而后已,周总理用一生谱写了教科书式的爱国范本。

他挚爱的祖国,从与百余年战乱屈辱历史作别开始步履蹒跚地起步、坚强地勇往直前,时至今日脚步已愈加轻盈,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2018年,我国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完全自主设计和建造的首艘航母完成第三次海试,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桥通车,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全年GDP首次突破90万亿,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这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一个个奋斗者的追梦足音。

那七十多年前的一幕(70年前的那场报告)(8)

这是玉兔二号巡视器全景相机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

回望来路,是为了走好脚下的路。

杨利伟委员说,军人的牺牲奉献与周总理的家国情怀,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当年航天员大队成立时,他与其他航天员站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并把自己的名字郑重地签在国旗上。大家心里明白,从那一刻起,自己选择的就不是一份普通的职业了,而是选择了国家载人航天事业,更是选择了一份责任。“为了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事业,奉献我们的一切”,这句话不仅是对航天员说的,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人其实都有激励作用——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美好。

那七十多年前的一幕(70年前的那场报告)(9)

汇涓流,成江海,中国这艘巨轮已经行进在春天的明媚中,恰如前人所愿。

海棠依旧,时间并没有冲淡怀念,周恩来这三个字依旧感召众人。

责任编辑:刘秋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