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跌宕起伏的盗墓故事脍炙人口,勾起了人们对文物的好奇,想看出土文物的朋友们可去历史类博物馆,不必如小说中的主人公身历奇险。小说中战国帛书的材质就是顶级的蚕丝织品,战国时期的贵族会把重要的书画写在白色绢帛上,又名缯书。我国目前真的有战国帛书存在吗?蚕丝织物真能保存千年吗?先从我最喜欢的博物馆和亲眼所见说起。

1、 我心中向往的博物馆

我最向往的博物馆,当然是古典艺术宝库了。

俗称千佛洞的莫高窟,坐落于敦煌。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了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由于善男信女对佛教的信奉,莫高窟里每个朝代都有佛像,佛经壁画,建筑的兴建,他们以此祈求佛祖保佑。2019年我旅居浙江温州,发现这里的村民依然保持着这个传统,据当地村民介绍,温州的每个村庄,都有庙宇,皆由村民自发集资修建,以此祈求神佛保佑,村子富足村民安康!我问他:“如果不出钱会怎样呢?”他说:“除非有其它信仰,否则就算不上这个村的人了。”好可爱的村民,庙里并无出家人,但干净整洁有序。

鬼吹灯里的青铜龙符(鬼吹灯里的战国帛书是什么材质)(1)

画家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堪称佛教艺术宝地。莫高窟壁画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展现了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历史变迁,宏大壮阔,色彩斑斓。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中国古代艺术家们还吸取了其它国家的古代艺术之长,各个朝代的壁画,都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辉煌的中国古代美术史。 我从小就羡慕张大千,能近距离长久的接触这些瑰宝,做了大量临摹。可惜现在壁画老化严重,为了保护这些国宝,早已限制,不允许随意参观,拍照。

鬼吹灯里的青铜龙符(鬼吹灯里的战国帛书是什么材质)(2)

画家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

另一个令我向往的藏有大量古代绘画珍品的地方是紫禁城,别人参观故宫博物院是到处逛,我却在故宫书画馆呆了整整一天,皇宫藏尽天下财富,奇珍异宝,我独爱画。故宫收藏着唐宋元明清的书法名画,看一天也只能走马观花。象我一样,一幅画一副画细细观赏,揣摩每一笔的大有人在,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放慢脚步,趴在玻璃展柜上,想从画卷的每一笔感受古人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生活,学习他们的绘画技巧……

2、绢本古书画真能千年不朽吗?战国帛书真的能保留到现在吗?

鬼吹灯里的青铜龙符(鬼吹灯里的战国帛书是什么材质)(3)

清明上河图(部分)

中国古代把书写在绢帛上的文书称为帛书,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楚帛书(所属年代:战国中期)为现存最早的实物。此墓还出土了“人物御龙帛画”,是目前仅见的两幅战国帛画之一。自汉代起,我国书画家就将书画绘制在蚕丝织物上,称之为绢本。国宝《清明上河图》《簪花仕女图》《兰亭序》(唐.褚遂良版)都是绢本书画。墨的主要成分是碳,而碳的稳定性也使得古画得以长久保存。那么绢帛是怎么成为古董,保存几千年的呢?(中国丝绸博物馆坐落在杭州,是国际最大的集收藏、研究、传承、展示于一体的纺织服装类专题博物馆,讲述了绫罗绸缎的前世今生,可以去那里寻找答案)绢是平纹蚕丝布料,绢地细密,质量较高的绢,灰尘不易沾污,加之保存较好,因此有些作品经历了千年之久,仍然洁白如新。

鬼吹灯里的青铜龙符(鬼吹灯里的战国帛书是什么材质)(4)

1942年9月长沙子弹库楚墓被盗,出土的楚帛书

3、 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绵延不绝,文博工作者功不可没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鲁迅故居,展示了鲁迅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物,虽然按国家保护古书的要求,对空气湿度、温度、细菌都有控制,工作人员还是会受到伤害,这些文物不过百年,那么千年的文物呢?岂不是更甚?

书刊资料文献……携带细菌,危害皮肤、呼吸道,长时间接触还引起血小板减少和癌变等诸多疾病。古籍存放给害虫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条件。这些害虫以啃咬、舔吸、排便等方式携带病毒。但正是这些浩繁的历史资料,传承了中华文明。

鬼吹灯里的青铜龙符(鬼吹灯里的战国帛书是什么材质)(5)

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那 年的夏天很炎热,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坐在老旧的平房里,狭小房间的书架上,放满了发黄的旧书,她坐在一张低矮脱漆的小几旁,几上放着一本泛黄的书,她那因长期与古籍打交道,长满疙瘩的双臂就放在泛黄书籍两旁,虽然得了职业病,但她还在坚持工作。她和很多文博工作者一样,一生都在保护文物,研究文物,修复文物,随时可能付出健康的代价

经历了1600年的莫高窟,保护工作更是全方位的与大自然做斗争,不限于空气、温度,湿度,还有树木、风沙雨雪、鸟虫、细菌、病毒……国家虽全力以赴的保护和修复,但也只能延缓其衰老的速度。参观要趁早,很多文物的存在,不是人力可以挽留的,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在逐渐消失。故宫博物院的一位专家也曾对我感叹,现在市场上流通的古董99%都是假货,可见古董的珍稀与保存之艰难。

在人们的印象里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工作轻松、福利待遇优厚,博物馆更是高大上的文化场所,我们的参观环境也干净整洁、美观,能愉悦我们的心情,增长我们的见识,学习知识。但有谁知道,这背后的艰辛?君不见,很多博物馆都有军队把守吗?不仅要防病毒……还要防强盗!

文博工作者用生命照亮了历史,保护了文物。

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