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包弼臣是清代晚期川南著名的教育家,且诗、书、画俱佳。泸州博物馆收藏一幅包弼臣的墨竹图,墨竹疏密有致,浓淡相宜,很有苏东坡遗韵。作品中有包弼臣长题款,从中能欣赏“包体字”独特的风格。作品中还有收藏者梁叔子题字,从作者和收藏者的题字中,可零星了解包弼臣的喜好和他的经历,对于进一步研究包弼臣在教育与艺术上的贡献具有佐证意义。

关键词:

墨竹 包弼臣 梁正麟 包体字

包弼臣(1831-1917),字汝谐,晚年号谷叟,又号笔公,四川南溪人。清同治丁卯年(1867)中举,一生与教育相关,先后任盐源训导、邛州学政、资州学政长达30余年,培养出大批人才,清代蜀中唯一的状元骆成骧[1]即出其门下。包弼臣不仅是晚清蜀中有名的教育家,他诗、书、画俱佳,尤擅书法,将北碑与南帖融为一炉,自创 “包体字”,其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对晚清四川书坛影响巨大。

墨竹图题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胸怀(竹得东坡意包弼臣墨竹图赏析)(1)

泸州博物馆藏包弼臣墨竹图轴,长91.8厘米,宽39厘米,纸本,立轴,国家三级文物。该作品特色之一是借鉴郑燮的“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的特色,以书入画,书画同源,互为补充,更显笔墨之韵味;特色之二是包弼臣为其同乡、活跃于晚清与民国政坛、文化界、教育界的宜宾名人梁正麟先生而作,并有梁正麟先生题写的收藏款,其作品更具人文价值。

该墨竹轴是典型的文人画中的“四君子”之一的墨竹图。画面布局采用横断式,即上不见竹梢,下不见竹根;竹之主干布局于画面左侧,竹叶穿插其间,竹叶多用“个”字形组合,组组叠加,浓淡搭配,竹叶之神韵突出;为表现主干竹的粗壮与苍劲,以淡墨勾勒一纤细竹枝,虚实搭配,层次分明;竹竿略斜跨于画面,以弯节不弯竿的表现形式,在竹节处以浓墨点染,突出“高风亮节”。配石为湖石,采用飞白笔法,以虚静、古拙配蓬勃的墨竹,形成多维空间。晚清著名书法家李文田评价包弼臣竹画:“竹得东坡遗意,千枝万叶皆可寻源;石之奇峭,仿佛能出云为风雨。”

墨竹与配石布局于作品中下部,为协调画面,作者在画面上半部以八列行书款,道出曾经与心爱之物失之交臂的无奈,全文如下:“四十年前曾在京厂甸中得观文湖州真迹,欲图为家宝,而粤人竟以重价购去,奈何之态未能忘也。拟请叔子尊兄大人法教。八十归田叟包汝谐笔。”短短五十余字,丰富了我们对包弼臣的认知:包弼臣四十年前曾在北京厂甸[2]看到文湖州[3]真迹,想买下作为传家之宝,却被广东人以重金购买,当时那种懊丧之态至今不忘。据资料记载,包弼臣在资州、绥定府先后任教授20余年后,于77岁之际终获批准告老还乡。作品中行款“八十归田叟包汝谐笔”,据此推算该作是包弼臣1908年至1917年所作。

墨竹图题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胸怀(竹得东坡意包弼臣墨竹图赏析)(2)

包弼臣画中之书,其章法根据墨竹的走势而布局,相避相形,相呼相应,错落有致、牝牡相得,似一气呵成,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其笔力雄健、厚重,如文中的“四”、“中”、“奈”、“笔”等字,可看出取自魏碑,笔酣墨饱,有力透纸背之感。“包体字”的另一特点就是善于对字的结体进行大量人为改造,如“真”字虽是上下结构,但由于上部分结构简单,在书写上多作独体字,往往一笔书成,而“包体”在书写上占据两字空间,将上下两部分分开独立,使本是紧密者变得“舒朗”;“湖”字左中右本应齐平,“包体”却以三部分成梯状,相互倚斜;“态”字上下结构,却一笔完成,使之收敛。正如侯开嘉先生在《四川著名书家包弼臣》一书中对“包字”的评价:结字任其自然,反对方整刻板……具有独创性,情趣美……破格夸张,以奇险取胜。

包弼臣在题跋中“拟请叔子尊兄大人法教”,“叔子”即梁正麟。梁正麟(1870-1951),字叔子,四川省长宁县人。清光绪丁酉科拔贡。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广西灵川知县,民国十四年(1925)任四川盐运使 ,后任四川第四区(眉山)行政督察专员,晚年回到故里长宁县修县志,办学校。梁正麟在作品两侧分别以楷书题写收藏款,右侧题写“余尚藏有丈竹石横轴,得之于华阳曾氏,是资中廖氏妆奁中物。每一展对,如见先正风节,子孙宝之,叔子并记。”左侧题写“弼臣丈由资州学政洊升绥定府教授,在任二年告归,是为前清宣统元年。又十年乃卒,年八十八。余奉讳家居。丈为拟文湖州墨竹,湖州真迹余未之见,如丈此作,非胸有渭川千亩,笔帚鹅溪十丈者亦不克办,尺幅千寻之说为不虚也,民国癸未立秋节后八日重装敬誌。叔子梁正麟时年七十又四。”款后钤朱白相间文方印“汝谐印信”,朱文方印“弼臣诗画”;右侧题跋后钤白文方印“梁叔子”,“长宁梁正麟叔子长寿”;左侧题跋后钤白文方印“芷安”。从以上梁正麟先生题写在包弼臣墨竹轴上的文字,我们可获如下信息:

其一,包弼臣晚年从教生涯。据史料记载,光绪十年(1884)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包弼臣到资州[4]任学政[5],在资州任职20余年,其主要业绩是大力兴办书院,倡导教育改革,注重人才培养。包弼臣到任资州不久,扩建艺风书院,增设凤鸣、资东、化龙、火烽四所书院;以重金聘请当时巴蜀地区著名学者如宋育仁[6]、廖平[7]、杨锐[8]等到书院任教,包弼臣本人也到书院兼任教谕,提倡教育救国、科学兴国;包弼臣在资州任职期间,培养了不少人才,形成了良好的文风,时有“文风甲川南”之称,传有“五人连登科甲”的佳话,即产生了文状元陆成骧、武榜眼徐海波、文进士郭灿武、武进士徐安平和唐迪光。光绪三十二年(1906),任绥定府[9]教谕两年,因病还乡。光绪三十四年(1908),被资州人士又请去复任一年余,至此已先后在资州任职23年。宣统元年(1909),告老还乡,在家乡南溪度过人生最后十年。梁正麟先生在款中提及“弼臣丈由资州学政洊升绥定府教授,在任二年告归,是为前清宣统元年”,即是包弼臣这段从教经历。

其二,梁正麟对包弼臣的敬仰表现在字里行间。包弼臣与梁正麟均为川南叙州府文化与教育人士,尽管年龄相差39岁(包弼臣生于清道光十一年,梁正麟生于清同治九年),但从此幅作品中,可见两人之间不仅有交接,而梁正麟视包弼臣为先贤。且看梁正麟在行款中所用之辞:

1、在称谓上以“丈”和“先正”尊称包弼臣,“丈”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先正”是对前代先贤的敬称,足见包弼臣在梁正麟心中的地位。

2、“余尚藏有丈竹石横轴,得之于华阳曾氏,是资中廖氏妆奁中物。每一展对,如见先正风节,子孙宝之”,梁正麟还曽收藏了包弼臣另一幅墨竹横幅,他十分珍视。每当展开作品,犹见先贤如竹般刚直、纯洁的品性,可作为传家世之宝,让子孙珍藏。而对于包弼臣晚年赠与梁正麟的墨竹轴,梁正麟先生同样爱惜,“民国癸未立秋节后八日重装敬誌”。笔者从梁正麟行款的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他的精神世界,他将包弼臣与墨竹相比拟,希望子孙像包弼臣一般勤奋博学、努力创新,尤其在书法上达到独树一帜。

3、高度评价包弼臣的绘画功力和墨竹气势。“如丈此作,非胸有渭川千亩,笔帚鹅溪十丈者亦不克办,尺幅千寻之说为不虚也。”“渭川千亩” 出自《史记·货殖列传》:“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言包弼臣绘竹时已成竹于胸。“笔帚鹅溪”源自苏轼《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句,摘录文同曽写给苏轼信中的诗句。鹅溪绢,是四川省盐亭县鹅溪出产的绢绸,质地洁白、均匀、细致,很适宜于作画,宋代是较贵重的作画材料。“扫取”是挥写而成的意思,“寒梢”指经冬不凋的长长的竹枝。这两句诗体现了文同的墨竹画法:画竹以“扫取”之势一挥而就,画在短短的一段绢绸上,却具有直节云霄之势的“万尺长”。梁正麟正是通过包弼臣的墨竹图感受到了画墨竹鼻祖文同的画风,虽“湖州真迹余未之见”,但今包弼臣所绘墨竹,“尺幅千寻之说为不虚也”。包弼臣曾对自己的画作也作出如此评价:“壮年喜作画,画心不待谱,无谱心愈肆,只凌画之祖”[10]。

包弼臣无疑是晚清四川极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但由于历史、地域等诸多因素,有关记载包弼臣的资料太少,对于研究与宣传包弼臣受到局限。包弼臣传世作品较少,“他的画流传下来的不多,现存世者仅有10余幅,皆为山水竹石”[11]。泸州博物馆收藏的包弼臣墨竹轴,不仅是一幅传世极少的“包画”,还有洋洋洒洒50余的“包字”,虽只是一幅绘画,却蕴含丰富的信息量,对于研究包弼臣、梁正麟两位文化名人在绘画、书法、收藏等方面的贡献,具有补充史料的价值。


[1] 骆成骧(1865—1926),字公骕,四川资中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状元,也是清代四川唯一状元,官至山西提学使。民国元年,任四川省议会议长,后执教于四川法政学校、成都高等师范。

[2] 京厂甸,现北京东西琉璃厂十字路口一带。

[3] 文湖州,文与可,文同,北宋著名画家和诗人,苏轼之表兄。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四川盐亭县)人,因曾在浙江湖州任职,称文湖州。

[4]资州,蜀中古地名,辖今简阳、资阳、资中、内江。清雍正五年(资县)升资州直隶州,属四川省。

[5] 学政,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员。

[6] 宋育仁(1857-1931),字芸子,晚年号道复,四川富顺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任检讨。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重庆维新运动倡导者。1894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着意考察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积极策划维新大计,提倡民主共和。回国后,参加维新组织“强学会”,主讲“中国自强之学”。

[7] 廖平(1852—1932年),初名登廷,字旭陵,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今四川井研县东林镇小高滩)。清末民国初经学大师,他一生研治经学,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起到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8]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四川绵竹人,晚清维新变法时期干将、“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创立蜀学会,参与著名的戊戌变法。遗著有《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

[9]绥定府,位于四川东北部,清嘉庆七年(1802),升达州为绥定府。府治达今达州市。下辖达县、东乡、新宁、渠、大竹、大平共6县。

[10] 催陈《文史杂志》1989.3

[11] 催陈《文史杂志》1989.3

供稿:泸州市博物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