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有着“全营养食品”的美誉,别看价格不贵,营养价值却很高,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为什么鸡蛋会感染沙门氏菌?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为什么鸡蛋会感染沙门氏菌(注意这样的鸡蛋)

为什么鸡蛋会感染沙门氏菌

鸡蛋有着“全营养食品”的美誉,别看价格不贵,营养价值却很高!

鸡蛋的吃法有很多,煎、煮、炸、蒸……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爱的口味,但是,有这样一种吃法,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但有些人却很坚持,那就是生吃!

鸡蛋能不能生吃?

很多人认为,生吃食物更能保证营养不被破坏,而大部分的蔬菜是可以生吃的,所以,类比到鸡蛋上,大家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生鸡蛋更有营养”。

再加上不同地域和风俗养成的饮食习惯,部分人群也习惯在吃拉面、烤肉、拌饭等场合搭配生鸡蛋。

那么,这样吃真的更健康吗?

可以肯定地回答大家:不是!住口!千万别生吃!

具体的原因有二:

不卫生

鸡蛋虽然外部有鸡蛋壳的保护,可以预防大部分的外部污染,但实际上,鸡蛋壳上有很多小孔,是鸡蛋与外界进行呼吸的“通道”

这些小孔使得蛋类在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过程更易受到微生物的入侵而腐败变质。

一般来说,肠杆菌、沙门氏菌、微球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霉菌或寄生虫卵等是鸡蛋中较为常见的感染源。

其中,鸡蛋最容易被沙门氏菌感染,而在我国,鸡蛋及蛋制品的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可达43%

这种细菌经常出现在肉类、蛋类、奶类等食物中,人吃了被沙门氏菌感染的食物之后,会有腹部痉挛、腹泻、发烧,可以引起食物中毒,最严重甚至会危及生命。

在美国,相关统计显示每年有近80000人次因为吃鸡蛋导致沙门氏菌感染,造成几十人死亡。

当然,这时候您可能会问:刚下的鸡蛋,未经储存马上食用可不可以?

答案仍然是:不可以!

因为,鸡蛋的微生物污染途径可分为产前和产后两种。

即使鸡蛋未经储存与运输,其仍然可能因为下蛋的禽类患病或采食受微生物污染的饲料,导致病原微生物经血液(或经由消化道肠壁进入血液)进入卵巢,使蛋在形成过程就受到污染!

所以,如果想避免细菌对人体的感染,最好的办法就是——吃熟的

尤其是对于沙门氏菌来说,只要充分加热到100℃以上,就可以把它们杀光光,实在是太方便了。

话题又回到文章开头所说的——营养。

生吃鸡蛋,营养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好。

要知道,鸡蛋从生到熟的过程中,在营养成分上其实没有产生特别大的变化,只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B5在加热之后有一定的下降,而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都不受影响。

而煮熟的鸡蛋中蛋白酶抑制剂和avidin(亲和素)被破坏,反而有利于蛋白质和生物素的吸收。

有研究显示,人类食用水煮蛋的消化吸收率是100%,而生吃只有30~50%。

所以说,“吃生鸡蛋更营养”的说法根本就是毫无根据的。

更何况,我们的老祖宗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发明和使用了火,并不是让我们今天反过来去过度追求生食的。

如果您非常喜欢吃生鸡蛋怎么办?

有办法!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可生食鸡蛋”在售,这类鸡蛋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通常有着较严格的规定和标准,生食安全性更高

但其价格较为昂贵,可高达普通鸡蛋单价的8倍,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选用。

这几种鸡蛋也不能吃

鸡蛋虽好,但变质蛋别吃:

毛鸡蛋

鸡蛋在孵化过程中因受到细菌或寄生虫污染,加上温度、湿度条件不好等原因,导致胚胎停止发育的蛋称死胎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毛鸡蛋”。

这种蛋所含营养已发生变化,如果时间再长一点,蛋白质被分解会产生多种有毒物质,不宜食用。

臭鸡蛋

这种蛋不必细说,相信也没人会想吃。

散黄蛋

造成鸡蛋散黄的原因有很多。

一般来说,不带异味的散黄蛋可能与运输或储存不当有关,这样的鸡蛋营养价值基本不变,可放心吃。

但是,若鸡蛋散黄且带有明显异味,则可能与细菌、霉菌通过蛋壳气孔侵入鸡蛋内部有关,不建议食用。

粘壳蛋

这种蛋因储存时间过长,蛋黄膜由韧变弱,蛋黄紧贴于蛋壳,若局部呈红色还可以吃。

若蛋黄膜紧贴蛋壳不动,贴皮外呈深黑色,有异味的,就不宜再吃。

霉蛋

有的鸡蛋遭到雨淋或受潮,会把蛋壳表面的保护膜洗掉,使细菌侵入蛋里面发霉变质,致使蛋壳上有黑斑点并发霉,这类鸡蛋不建议食用。

有裂纹

鸡蛋营养丰富,一旦外壳出现裂缝、裂纹,很容易被细菌侵入。

如果卵壳膜没破,可尽快加热后食用。如果卵壳膜破了,就不要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