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初阵,“单骑出战,军中莫有当者。”

★摩诃独骑大呼,直冲齐军,齐军披靡。

★摩诃饮讫,驰马冲齐军,胡挺身出阵前十馀步,彀弓未发,摩诃遥掷铣鋧,正中其额,应手而仆。齐军“大力”十馀人出战,摩诃又斩之,于是齐军退走。

★与齐人大战,摩诃率七骑先入,手夺齐军大旗,齐众大溃。

★时忻有精骑数千,摩诃领十二骑深入周军,纵横奋击,斩获甚众。

对萧摩诃的兴趣首先来自史书这几段令人难忘的剽悍之极的描写。古代战争中,对勇将的最高要求就是能万军中斩将夺旗,即所谓“万人敌”,两晋南北朝时对勇将的最高评价就是“时之关张也”,萧摩诃是其中最厉害也是最被人忽视的一个。

南朝第一猛将萧摩诃(单骑斩将夺旗第一人)(1)

图:陈后主叔宝像

589年正月,长江下游贺若弼、韩擒虎、杨广等诸路隋军突破长江防线后,对建康已形成包围。

陈叔宝素来不懂军国大事,现在到了燃眉之急,只会“易喜为忧,昼夜啼泣。”萧摩诃屡请出战,都被拒绝。但犹豫了很久,陈叔宝终于下了决心,跃然出殿道:“兵久相持,未分胜负,朕已厌烦得很,可呼萧郎出战。”可惜,这时想起“萧郎”也迟了。

摩诃听宣进宫。叔宝忙说道:“公可为我决一胜负!”摩诃答道:“出兵打仗,无非为国为身,今日出战,兼为妻子。”叔宝大喜,宣摩诃妻子入宫,先加封号,一面犒军准备决战。

再说下去就是件痛事了,摩诃前妻已殁,后娶的继室却是妙年,貌可倾城,当下艳妆入宫,拜谒叔宝。叔宝见色动心,又把那国家大事置诸度外,便令设宴相待,留住宫中。自与摩诃妻调情纵乐,作长夜欢。——亡国在目,还要淫纵,叔宝无心肝;丈夫浴血在外,老婆与人苟合,这女人也无廉耻。

萧摩诃与鲁广达,任忠,樊毅,孔范等陈朝将领,断断续续摆下了二十里阵营。隋将贺若弼驱军大进,陈将孔范率先逃跑,全军皆溃,其他部队也被牵动,这时的萧摩诃年力又衰(已是近六旬之人),比不得年少时骁勇,一时冲突不出,竟被隋将员明擒去,送至贺若弼前。

贺若弼命推出斩首,摩诃面不改色,反令若弼称奇,乃释缚不杀,留居营中。

萧摩诃遭擒,台城内风声骤紧,文武百官,一哄而散。再往后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陈后主“胭脂井”的故事了。

建康沦陷后,后主被贺若弼置于德教殿,有兵卫看守,摩诃向贺若弼请求:“今为囚虏,命在斯须,愿得一见旧主,死无所恨。”贺若弼哀而许之。摩诃入见后主,俯伏号泣,仍于旧厨取食而进之,辞诀而出,守卫者皆不能仰视。隋文帝知道后,感叹道:“壮士也,此亦人之所难。”

摩诃之死

将军死于兵戈中才是正途,打了一辈子仗的萧摩诃终于没死在床箦上。

陈亡后,隋文帝授萧摩诃开府仪同三司。不久,随汉王杨谅至并州。隋仁寿四年(604年),萧摩诃随汉王杨谅起兵反对其兄杨广称帝。八月,萧摩诃在于清源(今山西省清徐)败于隋名将杨素,被俘后被杀,时年七十三岁。

萧摩诃既已降隋为何又反?我分析原因有二。直接原因是《隋书》记载的:(摩诃)子世略在江南作乱,摩诃当从坐。上(隋文帝)曰:“世略年未二十,亦何能为!以其名将之子,为人逼耳。”因赦摩诃。虽然赦了,但总是个疙瘩。何况杨广杀父杨坚自立,杨坚儿子杨谅固然反得有理,摩诃也不为无因;其二,萧摩诃一生功绩尽出于陈,陈朝历代皇帝均待之不薄(后主虽私通其妻,总的来说还是器重于他的),一个几乎一生尽忠于一朝的老将军,晚年身处敌国难免“郁郁思乱”,这也是人之常情。只是,说句刻薄的话——死迟了。既有今日之反,何必当初之降?

陈书点评道:“萧摩诃气冠三军,当时良将,虽无智略,亦一代匹夫之勇矣;然口讷心劲,恂恂李广之徒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