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的故事(悯农背后的故事)(1)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悯农》,作者唐代诗人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悯农的故事(悯农背后的故事)(2)

这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中午,农民冒着大太阳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悯农的故事(悯农背后的故事)(3)

说起这首诗,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不叫《悯农》,当时的题目叫做《锄禾》,后来改名叫《悯农》。“悯”是同情的意思,一看题目就一目了然了——同情劳动人民的意思。

我们总听说《悯农》有两首,实际上当时李绅写了三首《悯农》诗,这中间还有一个故事传说。

李绅自幼好学,三十五岁考中进士,皇帝看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悯农的故事(悯农背后的故事)(4)

翰林学士是行政系统之外的机构,没有官阶,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唐朝时候很多的名儒学士都曾经做过翰林学士,比如:李白。这个部门是皇帝的心腹,是皇帝的智囊团。一般来说负责给皇帝讲学,提供建议,起草诏书,参与当时的政治上的很多决定,如果说做了翰林学士,那就有更多机会做宰相。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到祖籍亳(bó)州探亲访友,正好遇到了同榜进士李逢吉。

悯农的故事(悯农背后的故事)(5)

李逢吉

这个人是一个刻薄而且嫉贤妒能,诡计多端,为了权位什么事儿都能干出来的人。但是有一点,李逢吉也是一个才子,才思俊丽,能文工诗。所以李逢吉和李绅当时是文朋诗友,俩人一见面自然免不了一番交流。

这天,俩人携手登上了东观稼台。这观稼台也是有来头的,是曹操当年亲自督促耕种的地方。两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就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像登台这样就好了。

可是李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百姓们在毒辣的太阳下劳作,不禁感慨,随口吟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易呀!”

李绅仰天长叹了一口气,接着又吟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逢吉一听,这不是在说皇帝当得不好,揭朝廷的短吗?回到书房以后,李逢吉就想让李绅把刚才的两首诗写下来赠给他。李绅又随笔下来了一首: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悯农的故事(悯农背后的故事)(6)

嫫母

前四句说,在田地里扶犁耕种的男儿,理应有饭吃,吃得饱,但是实际上却挨饿;在窗牖下投梭织布的妇女,理应有衣穿,穿得暖,但是实际上却在受冻。前面表现了底层人民的饥寒,后面表现的是上层社会的糜烂,两相对照,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的不合理。

写好,递与李逢吉斧正。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

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想要到皇帝那里告发李绅,让自己高升一级。

悯农的故事(悯农背后的故事)(7)

唐武宗

当时的皇帝是唐武宗李炎,是唐朝第十五任皇帝,生性沉稳,雄谋勇断。没有轻信李逢吉的话,反而被李绅的才华折服,他对李绅说:“久居高堂,忘却民情,朕之过也,亏卿提醒。今朕封你尚书右仆射(pú yè),以便共商朝事,治国安民”。

就这样,李绅升官了!反而是没过多久,李逢吉被降职。

当然也有说法是这第三首《悯农》是唐朝另外一位诗人叫于濆(fén)写的,诗的题目是《苦辛吟》。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的诗人都写过反应人民生活苦难的诗,例如我们学过宋代诗人张俞的一首《蚕妇》: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悯农的故事(悯农背后的故事)(8)

一个住在乡下以养蚕为生的妇女,昨天到城镇里去赶集并且出售蚕丝。回来的时候,她却是泪流不断,伤心的泪水把手巾都浸湿了。因为她在集市中看到,全身穿着美丽的丝绸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这样辛苦劳动的养蚕人。

你还能搜集到哪些反应百姓苦难生活的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