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教学理论(语文老师跨界讲巴甫洛夫和条件反射)(1)

前面连发了两篇,讲述学生听不到上课铃声时我怎么讲道理,今天就这个问题来个第三季。

一般上课铃打响之前,我就已经站在讲台上了。铃响之后,即使是有部分学生听不到,还在忙乱甚至喧闹,我也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他们,而绝不用拍巴掌甚至敲桌子的方式提醒。

我也绝不在学生面前表现出焦虑的状态。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儿,耽误的是他们自己的时间。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急,反倒是老师着急,这本身就是教育中值得反思的大问题。

如果急急忙忙为了“育分”,难免就会焦虑,觉得每一分钟都很宝贵,于是强制一下,立竿见影,马上开始讲各种知识点,看似抢得了更多的时间,讲了更多的知识,但却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育人,就会多一些耐心等待,多一些潜移默化。

接着讲另外两个小故事,说说我在面对学生听不到上课铃声时,如何讲道理。

一次,上课铃声打响,我静静地等待两三分钟后教室里安静了下来。我回身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人”字。然后告诉学生,我之所以不拍巴掌,不敲桌子,而是静静地等他们自己意识到上课,是因为教育的目的是育人。

而“人”这个字,虽然只有一撇一捺,但他是不需要任何外力的支撑或者约束,就可以立在这个世界上。说到“立”字,我就顺带告诉学生,“立”这个字也是如此,是一个人正面站在土地上的情形,依然不需要有任何外力的施加。这就是“人”,是独立自主不需要外力支撑或者约束的人。

巴甫洛夫教学理论(语文老师跨界讲巴甫洛夫和条件反射)(2)

注:上图为“人”和“立”的甲骨文字形。“人”是一个象形字,是侧面站立的人的形态。而“立”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中是一个正面站立在土地上的人的形态。

讲完这两个字,我又讲了另外一个字,就是“奴”字。我说谁也不愿意做奴隶,但你们知道“奴”这个字的字源吗?右边的“又”字,是一只手的形态,而左边的“女”字则是一个人的形态,整个字表现的就是一个人被一只手控制住的状态。

巴甫洛夫教学理论(语文老师跨界讲巴甫洛夫和条件反射)(3)

注:上图为甲骨文中的“奴”字。会意。从女,从又。女指女奴,又(手)指用手掠夺之。一说又(手)指女奴从事劳动。本义:奴隶;奴仆。

我对学生说,如果我们同学习惯于在上课铃打响之后,还要老师通过拍巴掌甚至敲桌子,或者哪怕是用语言来提醒,本质上都还处在“奴”的状态,而没有进化到“人”。我希望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意识到自己要往成“人”的道路上去走,而不是成为一个时时受到外界控制的“奴”。

以上是第一个小故事。

有时候,道理并不难懂,但是知行合一很难。不但儿童如此,就是成人也常常如此,知行脱节。所以,即使懂了一个道理,也不意味着一定就可以做到。

在变换方式,讲完几次道理之后,效果不太明显,也会有偶尔恼火的时候。但这种恼火,不是表现在言辞激烈上,而依然需要不疾不徐地讲故事,讲道理,只不过在语气上更重了。

在我讲完了“人”和“奴”的区别的下一次,依然看到个别在学生上课铃声响起之后,迟迟不能进入上课的状态,于是,我这个语文老师跨界讲了一次巴甫洛夫和他的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教学理论(语文老师跨界讲巴甫洛夫和条件反射)(4)

我是给学生这样讲的:

巴甫洛夫是前苏联的著名生理学家,是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奖的获得者。他有一个著名实验,叫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发现小狗在吃食物的时候分泌唾液,这是一种无条件反射,是一种低等级的神经反射。他在这个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做了一个实验,他每一次在给小狗喂食之前,就使用铃铛发出声音,然后再给小狗喂食,慢慢地小狗就在进食和铃声之间建立了联系。

小狗知道只要铃声一响,这就是一个条件,有了这个条件,很快就会有一个结果产生,那就是马上就有食物可以吃了,于是就开始分泌唾液。后来即使不给食物,只要听到铃声,小狗也分泌唾液。这就是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

我问学生,想一想我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生理学上的实验呢?

学生心里很清楚,他们说您是针对我们上课听不到铃声来说的。然后我说,那你们在我们讲完这个故事之后,来一个反问句作为这个故事的结尾吧?

学生说:“你们一直听不到铃声,难道还不如一条狗吗?”

这正是我想要的一个结论。我对他们说,巴甫洛夫的这个实验,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狗就能在铃声和进食之间建立条件反射。你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每天、每周、每月乃至每年,都是这样听到铃声,总应该在铃声和上课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建立一种条件反射吧。小狗只相当于几岁的孩子的智力,尚且能建立这样一种条件反射,难道你们有一些人还不如一条小狗吗?

但是,如果就此打住,敏感的学生一定会在心里有疙瘩,觉得老师拿他们和狗做对比,是不太尊重他们。

于是,我接着说:“你们可能有人会觉得我拿狗和你们做类比,是不太尊重你们,是侮辱人。”

这时候,有学生在底下接茬说:“不是侮辱了人,是侮辱了狗。”他们这样的神回复很能反映出网络语言对他们的影响。我倒也觉得他们这个话不无道理。

巴甫洛夫教学理论(语文老师跨界讲巴甫洛夫和条件反射)(5)

我接着往下说,把人和动物类比,这个可不是我的发明。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这么说过,我也来一个神转折。我要从经典中找到一个依据。

巴甫洛夫教学理论(语文老师跨界讲巴甫洛夫和条件反射)(6)

于是,我给他们在黑板上写下了《大学》中的一段话。我会根据课堂的需要,时常引用一些“四书”中的经典语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

这段话是这样的: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

《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都为百姓居住。”《诗经》上说:“啁啾鸣叫的黄莺,栖息在多树的山丘上。”孔子说:“啊呀,黄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

你们看,孔夫子可以反问“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我们当然也可以反问“可以人而不如狗乎?”

不要觉得被类比成狗是被侮辱了。其实,除了你们自己,没有人能够侮辱你。我讲到这里,又引用了孟子所说的一句话。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

这句话中有两个“人”字,但意思并不相同,前一个人代指“自己”,而后一个人代指“他人”。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一定是他自己先侮辱了自己,然后才会遭到别人的侮辱。”

我们常说老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或者说被伤了自尊。其实“自尊”的关键在于“自己尊重自己”,如果你自己在行为做事上都不能做到自己尊重自己,那怎么可能希望或者要求别人尊重你呢?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成为一个有自尊的人,用你们的自尊赢得别人的尊重。

巴甫洛夫教学理论(语文老师跨界讲巴甫洛夫和条件反射)(7)

【课后反思】

我的课堂讲道理,必然要和语文和经典联系起来。讲道理的过程,也是学习语文,学习经典的过程。经典的力量在于“言简意赅”,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来阐释最深刻的道理。同时,因为是在讲语文,讲经典,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的拒斥心理,减少“选择性耳聋”现象的发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

当然,在阅读各种教育经典的过程中,我也知道,有时候过多讲道理,反而可能适得其反。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去体验,去成长,这才是最好的方式。但具体到如何在上课铃声和尽快进入上课状态这两者之间建立联系,如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达到更好的效果,我自己也还在不断探索中。

另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是,部分学生迟迟无法建立这样一种联系,一定是他们在课堂上体验不到“学而时习之”的快乐,他们打心眼里不愿意上课。如何让学生爱上课堂,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

相关文章:

有学生听不到上课铃,我给他们讲什么是“聪明”

“聪”的反义词是什么?

欢迎关注原创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寒说语文”,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