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电影节越来越大怎么办(千山资本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行业地位及差异化研究)(1)

在各个国家举办的如火如荼的各类电影节中,看似星光熠熠热闹非凡,可这其中究竟哪些才是属于国际A类电影节,而不同级别的电影节所代表的行业地位和奖项认可度又有什么区别呢?想解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国际电影节的划分标准和类型都有哪些。

一、FIAPF制定的国际电影节划分类型

国际电影节的划分标准由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制定并执行。国家电影制片人协会成立于1933年,总部位于法国巴黎,其成员由来自31个国家的38个制片人组织组成,也是电影及电视制片人行业中唯一一个全球性组织。主要工作除了制定一些业内行规及协调各国电影业政策外,也是各国电影节的监管者。其制定的划分类型主要有以下4种:

·A类——竞赛型电影节(COMPETITIVE FEATURE FILM FESTIVALS),以竞赛评选为主,没有具体的主题,较为知名的电影节包括欧洲三大电影节、东京电影节、上海电影节等;

·B类——竞赛型专题电影节(COMPETITIVE SPECIALISED FEATURE FILM FESTIVALS),以竞赛评选为主,有具体的主题,较为知名的电影节包括釜山电影节、斯德哥尔摩电影节等;

·C类——非竞赛型电影节(NON-COMPETITIVE FEATURE FILM FESTIVALS),不设竞赛评奖,以电影展映为主,代表有多伦多电影节、维也纳电影节等;

·D类——纪录片与短片电影节(DOCUMENTARY AND SHORT FILM FESTIVALS),针对纪录片与短片展映举办的电影节,如圣彼得堡电影节等。

根据2018年最新协会披露显示,共有15个符合其“竞赛型综合类电影节”划分标准的国际电影节被称为A类电影节。欧洲地区9个,其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最权威的三个电影节分别为柏林电影节(德国)、威尼斯电影节(意大利)、戛纳电影节(法国)。此外较为著名的还有洛迦诺电影节(瑞士)、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西班牙)等。在其他地区中,蒙特利尔电影节(加拿大)、开罗电影节(埃及)、以及亚洲的东京电影节(日本)均属于举办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国际A类电影节。

值得注意的是,FIAPF对电影节的划分标准仅代表类型的划分,而不是级别的划分。例如被划分为B类电影节中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其影响力仅次于欧洲三大电影节,因其只展映、不评奖的特殊性,不属于竞赛类别的A类电影节之中。而A类电影节中因为有老牌三大的坐镇,常给人一种级别档次较高的错误观念。即便同属A类电影节,不同电影节之间的权威性、知名度及认可度仍有很大差别。

二、世界四大电影奖项

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与美国奥斯卡金像奖并称为世界四大电影奖。综合而言,这四大奖项被视为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和艺术代表性的奖项。

其中,奥斯卡更注重影片的政治与商业因素,票房、关注度以及符合美国主流政治意识是获奖的重要参考,评选作品范围以美国本土为主,有一定的地域限制,属于美国国家级形式的颁奖。

而三大电影节则坚持以艺术性作为最高指标,力求通过世界影人之间的交流,推进电影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强调创新与个性,对商业因素的重视程度较低,入围评选的影片作品来自全世界,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国际影坛的颁奖盛会。

三、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型电影节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于每年8月至9月举行,为期两周。最早于1932年在意大利名城威尼斯创办,是全世界第一个国际型电影节,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最高奖为金狮奖(Golden Lion),授予每年度评选出的最佳电影长片。二等奖为银狮奖(Silver Lion),非常规类奖项,并非每年都有,根据单届的奖项主题设定进行颁奖。

与肆意张扬的戛纳电影节风格不同,威尼斯电影节遵循着低调的奢华,其核心的艺术水准远远大于形式。在三大电影节中,威尼斯电影节是最看重影片作品的艺术性与创新能力的,有着“先锋茶话会”的别称,评判标准也非常纯粹,极少会纳入考量影片的商业元素。从历届的获奖名单也可以看出,威尼斯电影节推崇先锋类的艺术型电影,聚焦于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实验者,鼓励拍摄形式新颖、手法独特的影片。因此,作为国际电影节的奠基者,威尼斯电影节在对国际影坛的推陈出新上做出了孜孜不倦的努力,为世界发掘了一批又一批新兴的优秀电影人,时刻引领着艺术电影的发展潮流。

四、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商业噱头最高的群星盛会

戛纳国际电影节于每年5月举行,为期两周,是三大电影节中商业气氛最浓厚、环境气候最宜人的电影节。创办于1946年,最高奖为金棕榈奖(Golden Palm),授予每年度评选出的最佳电影长片。二等奖为评委会大奖(Grand Prix),属于常设奖项,授予每年度评选出的电影长片第二名。

每年5月的戛纳除了主竞赛单元的竞争氛围激烈外,热闹非凡的市场展也在同时举行。相比于其他两大电影节来说,戛纳电影节的聚会交流属性会更强烈,这来源于它每年举办的各类电影交易会。各国电影届的专业人士通过交易市场进行推销或选购影片,以引入自己国家的放映/播放渠道。举办交易会的场馆也不是免费提供,而是需要收取高额的场租费的。

从营销角度来看,戛纳电影节每年的商业话题性也是最高的。其每年在各类媒体上的广告投放量、前期预热时长、邀请各界明星数量也远超另外两大电影节,每年的戛纳红毯都是各国媒体争相报道的群星汇,且戛纳的红毯不仅仅限于入围演员入场,这点与另外两大不同。除此之外,邀请剧组出息首映会、新闻发布会、各类采访等商业活动也为戛纳电影节烘托出了强烈的商业氛围。

戛纳电影节的另外一大特点,是其邀请或合作的商业品牌赞助商数量在各大电影节中是最多的,也是整体质量及知名度最高的。世界顶尖的时尚品牌也希望借助戛纳电影节这场艺术盛宴,让更多的人们关注到它们。艺术与时尚本就同属一类,与高端品牌方的合作是件双赢的选择。每年戛纳的红毯上除了电影届的演员、导演、著名影人等,各大时尚品牌邀请的明星(多数与参选影片无关)也是高话题度的贡献者。历经数年,戛纳电影节以其在电影的艺术水准和商业影响之间取得的平衡著称于世。

五、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后来居上的政治性产物

柏林国际电影节于每年2月举行,为期两周。创办于1951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为金熊奖(Golden Bear),授予每年度评选出的最佳电影长片。二等奖为评委会大奖(Jury Grand Prix),授予每年度评选出的电影长片第二名,同时与其他个人类、短片类、剧本类奖项统称为银熊奖(Silver Bear)。

柏林电影节诞生于二战结束后的西柏林。1949年,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并且在联邦共和国诞生的第一年,政府就对资助电影极为热心。由于当时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的关系,国际型的电影节选定在了西柏林这个地理位置非常敏感的地区,成为了宣扬西方民主复兴象征的工具,用来反对当时占领东柏林的苏联代表的共产主义制度。因此柏林电影节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政治就是压倒性的主题和基石。

尽管在全球化浪潮中,柏林电影节不断调整政治性的疆域与谱系,形成了政治、市场、文化共生的生态,但是政治性依然是其标立于世、蕴含商机和民主号召力的品牌性符号。然而正是由于其独特的政治因素,在建立初期与威尼斯、戛纳两大老牌电影节完全无法竞争的情况下,依靠其地缘政治的特殊位置,吸引了许多一流电影人的莅临,参与国家与人数逐年上升,最终于1956年被FIAPF接纳为A类电影节。如今的柏林电影节虽在商业性及竞争性上与另外两大电影节仍然存在差距,但其依靠多年的历史发展,站稳欧洲三大电影节之称,每年超过三十万张门票和多达五百万的观影人次,也使它成为了全世界观众人数最多的电影节。

六、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差异性

根据电影节章程的规定,进入主竞赛单元参与评选的作品,必须是在当届电影节进行全球首映的影片。且一般情况下,一部影片如果报名参选了一个A类电影节,是不能再去参选另一个A类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的。因此体现了为何同为A类电影节,也有地位高低之分。进入主竞赛单元的影片受到上述先行条件制约后,影片主创会首选知名度较高、评选标准较有利、噱头更大的电影节进行参选。三大电影节由于优越的行业地位及影响力,吸引了全世界每年最具艺术性、最优质的影片。同时评委会也会主动对这些影片进行评选邀约,如果影片同意参选,则默认影片的全球首映需在电影节举办,且不能再参与其它A类电影节的竞赛评奖。

然而这并不代表,没有进入三大电影节参选的电影就一定要低人一等。历史上许多经典名作都不是在三大电影节进行全球首映的,主要还是根据影片的制作周期来决定。各大电影节的报名时间有一定期限,如影片的完成期恰好不属于理想电影节的报名期内,则只能参选时期更适宜的电影节。也有的影片为了赶上含金量更高的电影节,频繁进行剪辑或撤档。对于大师级别的作品,是各大电影节争相竟邀的对象,有些没有参选三大电影节的,也不能说其质量就一定弱于三大的候选影片质量。并且,A类电影节中也存在一定的地域偏好和侧重点,从往期参选名单来看,奥系导演(奥斯卡奖有力争夺者、历代获奖者)首选威尼斯电影节;而欧亚系导演则偏向于首选戛纳电影节。

因此也可以看出,许多大导的影片往往会首选威尼斯或戛纳,而柏林电影节每年的主竞赛单元片单质量多不如另外两大电影节,其参选影片也常有国际首映、欧洲首映,而不是全球首映的情况。全球首映(World Premiere )指的是一部影片在全球范围内(包括本国及海外)首次进行放映/公映的活动;而国际首映(International Premiere )指的是一部影片在除本国之外,首次在海外地区进行放映/公映,通常情况下影片在本国已经进行过首映活动;欧洲首映(European Premiere )是指一部影片首次在欧洲地区进行放映/公映,通常在除欧洲外其他地区已经进行过首映活动。因此可见柏林电影节的邀片能力也不如其他两大电影节,处于三大中的末席。

七、三大电影节的国际地位

戛纳电影节因为其商业化程度最高,所获得的关注度和知名度也相对高出不少;威尼斯电影节的电影交易市场于2012年起步,在交易量上与戛纳电影节仍存在一定差距;而柏林电影节由于其政治属性和创立时间较晚的原因,邀片和商业能力都不如其它两大电影节。从艺术角度来看,三大电影节最高奖项的含金量无可撼动,戛纳电影节和威尼斯电影节都是各国电影大师们首选的舞台,柏林电影节邀片能力稍弱,但也常有佳作。从商业价值来评判,三大电影节都不及美国奥斯卡,毕竟电影节主要的目的仍在交流和影片交易,而奥斯卡电影奖展现的则是世界电影中心好莱坞的整体价值。同时因着好莱坞文化的成功输出,每年奥斯卡颁奖礼在全世界的热度也依旧高于三大电影节,但在强调政治与商业因素的同时,对影片艺术性的关注略弱。

作为历史发展时间最长、资历最老、含金量最高的国际电影节,欧洲三大电影节在国际影坛的地位毋庸置疑。翻阅三大电影节的历史获奖名单也可以看出,其获奖影人和作品质量也要比其它A类电影节高出许多。虽然与美国奥斯卡同属世界四大电影奖项,但因为电影节与电影学院奖在许多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其奖项等级并不好一较高下。不过在面向全世界作品范围的颁奖典礼中,欧洲三大电影节的权威性无疑是最高的。

八、华语电影作品在欧洲三大电影节的主要得奖记录

小众电影节越来越大怎么办(千山资本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行业地位及差异化研究)(2)

小众电影节越来越大怎么办(千山资本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的行业地位及差异化研究)(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