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生宗师杨小楼去世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梨园武生的领军人物就是李万春和李少春,二人都擅演猴戏,他们还是郎舅关系,李万春夫人是少春的姐姐,但同行是冤家,二人并不因这层亲戚关系而一团和气,相反,他们从暗中到明面“打对台”,达四五年之久。“二李之争”是当年轰动梨园界的大事。

李万春,字鹏举,鸣举。曾用艺名客串李。满族正黄旗人,原籍河北雄县道口村,出生于哈尔滨。父亲李永利是红遍江南、称绝一时的清末著名武花脸演员。不足5岁就开始随父练功学戏。8岁时登台演出,小有名气。其父为使他博采多学,广请名师授艺,艺成后随父由沪至津。1923年9月李氏一门应斌庆班主事人俞振庭之约到北京搭班,李万春三天打炮戏《战马超》《珠帘寨》《四郎探母》,文唱、武打,技熟艺精,而且扮相英武,嗓音响亮,口齿清晰,还善于表演,各有特色,被京城誉为“童伶奇才”。1926年李万春得到梅兰芳的提携,搭班梅剧团随同梅先生到沪演出《林冲夜奔》《战冀州》等,更是受益匪浅,享誉沪上。1931年,他组成“永春社”挑梁自任主演,在京、沪以及济南、青岛、武汉、东北各地演出,大受欢迎。李万春的戏路宽广,勇于革新,武生戏的长靠、短打、箭衣,无不出色。唱念吞吐有力,身段边式利落,武松戏与黄天霸戏均有独到之处。颇擅长猴戏,通过多年舞台实践,他总结出要猴学人,不可人学猴的艺术经验。刻画的美猴王,灵捷机智,不俗不野。

李少春,名宝璘,曾用名李海,出生于天津,祖籍河北霸州,京剧演员,工武生、老生、文武老生。1929年,首次登台,在《岳母刺字》中扮演娃娃生岳云。1934年,与梅兰芳合演京剧《四郎探母》。1938年,在北京首次亮相。1948年,创编京剧《野猪林》。1950年,成立新中国实验京剧团。1952年,凭借京剧《宋景诗》获得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表演奖。1962年,主演戏曲片《野猪林》是其演艺生涯颠覆。李少春文学余叔岩,武学杨小楼,他将其融合、发展为一个自己的体系,形成一种独有的流派,其特点是文武全才,世称“李派”。借用前辈的一句点评,文戏李少春称不了第一,武戏李少春算不上魁首。但文武于一身者,李少春无有敌手。

少春之父李桂春艺名小达子,与万春之父李永利交好甚厚,他有两位太太,大夫人生二女二子,次女名纫秋,自幼便许配了李万春,李少春是二夫人所生独子,因了纫秋这门亲事,万春、少春谊属郎舅。

李万春是杨小楼、余叔岩和马连良的义子,他点子多,武艺高,个性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出色,天生好斗,喜欢与人打对台戏,据说他除了和义父没打过对台外,和同时代的同行几乎都打过对台。李万春在内行里树敌很多,而他并无所忌惮。有一次他对剧评家丁秉鐩说:“告诉您,不遭人忌是庸才。”他的雄心斗志可见一斑。他的回忆录名《菊海竞渡》可谓恰如其分。而后来他与李少春形成“二李之争”,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曾因一出《白泰官》和名丑叶盛章结下梁子,当时叶挑班在华乐园长期演出,因武丑为主的戏不多,便开始排新戏,创编的《酒丐》《藏珍楼》和《佛手橘》等轰动一时。有次贴出预告《白泰官》,被李万春知道了,灵机一动,武生饰白泰官,觉得比武丑饰演更合适,于是加紧排练。他排戏很快,叶盛章的《白泰官》还没有打好提纲,李万春的《白泰官》已经出笼。那时也没有什么版权登记,何况叶的剧本还没有出来,也不能说李万春是抄袭他的,也没法打官司。这一下,把叶盛章气得差点没炸了肺。但是他的《白泰官》已预告出来,又不能不演,于是精心编排,躲开李万春的路子,在开打上,创了一套打单刀拐,等到叶的《白泰官》正式开演,观众自然都要去看一看,果然是另一番精彩,卖了几个满堂。从此,单刀拐这套打法也传了下来,现在武生们演《四杰村》里面余千的那套单刀拐,就肇始于《白泰官》。叶盛章心想,你把我的新戏“刨”了,我也可以动你的戏!于是将李万春擅演的《安天会》、二本《安天会》相继贴出。而李万春也就推出了叶盛章的红戏《酒丐》。从此二人竞争更趋于白热化。这也为万春、少春“二李之争”时,叶盛章自动联合李少春来打击李万春埋下伏笔。

1938年李少春到北平伊始,李万春以姐夫的身份,为其接风洗尘,在私情上,郎舅之间相当融洽。可毕竟都吃戏饭,李万春在静观李少春的戏码如何贴法。头一天打炮,少春演《战马超》和《群臣宴》,万春心里就有不痛快。因为《两将军》是他的成名杰作!等到李少春将《水帘洞》贴出来,李万春愈发不快,因为他把猴戏堪称自己的专利了,而少春的《战马超》和《水帘洞》,如果演得平淡无奇,倒也罢了,偏偏又非常出色。平心而论,因为少春比万春年轻几岁,武功根底又好,如果万春同时贴上这两出,身手矫健和敏捷上,恐怕要逊少春一筹。这一来,万春有点沉不住气了,觉得有必要给小舅子点颜色看看。于是,在李少春再度在新新戏院贴演《水帘洞》的时候,在同一天晚上,李万春在庆乐园贴出了全部《四郎探母》和《水帘洞》文武双出,以噱头取胜,轰动了戏迷。于是,李少春这边,上座半堂。李万春那边,上座满堂,自然李万春打了一次胜仗,李少春就自愧弗如了。

唱戏这一行,满座则名利双收,戏迷还会觉得演员剧艺高超。如果上座不佳,不但不赚钱,而且连带剧艺也被人看不起了。梨园很现实,是“专以成败论英雄”的。就在李少春有点一筹莫展之际,因为李宝奎献计,这才打开了出路。

李宝奎是武净李菊笙之子、李盛藻的侄子,工老生,偶尔也反串老旦。为人绝顶聪明,反应快,足智多谋。他原来搭李万春的永春社,李少春组班,就到这边来了。李宝奎不但尽知李万春的戏路虚实,而且也明了戏迷心理。他对少春献策。你的猴戏能叫座,要往这方面发展,要编新戏才能号召戏迷。李少春在无计可施,就听他的试一试吧!于是就由李宝奎编导,排了一本《智激美猴王》,李少春饰孙悟空,李宝奎反串猪八戒。这出戏场子紧凑,穿插也很新颖,开打花样翻新,李少春也尽量显示了他的跌扑功夫,有许多独到之处的。

《智激美猴王》推出以后,连演皆满,而且口碑载道,尤其爱看猴戏的人,都有“这比李万春的猴儿戏可精彩多啦”的感觉!李少春在《智激美猴王》成功以后,为了声誉、票房,只好继续走这条路线,即使引起李万春的敌视和相斗,也就只好在所不计了,于是不久以后,又排出了《十八罗汉斗悟空》。

而这一来,激得李万春下了决心,一心要与李少春打对台到底了,也在加强排演“猴儿”新戏方面下起了工夫。排了出《十八罗汉收大鹏》,在罗汉的法名、兵器上加意考究。他饰大鹏金翅鸟,穿紫红色带黄穗子的改良靠,手使双枪,也和十八罗汉开打无误。自然在套子上又自出心裁,创些花样。这一下,二李之争,便直接而更尖锐了,两个人在私底下也很少来往了,让夹在中间少春的大姊李纫秋,很是为难。

二李之争由斗戏开始,以后又进入了挖角阶段。毛庆来是李万春的左右手,后来被李宝奎想法子挖到李少春这边来了,陪少春大演其《战马超》《狮子楼》。而叶盛章在上海与李少春合作一期以后,一出《三岔口》红遍上海滩。回到北平,也不时和少春合作,盛章的目的,就是帮少春打万春,以报他旧日仇恨。在李叶合作这段时间里,李万春那边,在声势上就相形见绌了。

二李之争,一直斗了三四年,从北平而上海,牵扯了盖叫天的儿子张翼鹏进去。李万春在上海贴出《十八罗汉收大鹏》,张翼鹏多心了,莫非你打算收伏我张翼鹏吗?好,给你点颜色看看,就排了一本《孙悟空棒打万年春》,而在报上的广告,把“年”字登得比较小,使读者猛一看,简直好像“棒打万春”,这真是越搅越复杂了,也成为一时的梨园趣话。最后有好心人出面打圆场,分别对张、李两人说:“你们俩都是大名鼎鼎的武生,这样打擂台,可能两败俱伤,还是以和为贵。”李万春专门摆了一桌酒,请来张翼鹏和上海京剧界前辈做客。张比李大一岁,李称呼张为“师兄”。席间,李万春说:“师兄不必误会。我的父亲名叫李永利,他是武花脸,早年搭过你父亲盖老的戏班。他俩是老搭档、老朋友,我是李家的后代,怎么会拆张家后代的台呢?”这样一说,使张翼鹏的误会冰释雪融,转怒为喜,与李万春握手言和,自此成了好朋友。

晚年,李万春在《菊海竞渡——李万春回忆录》中专门说到与少春“打对台”:“我跟少春之争,闹得尽人皆知。趋于白热化是在哈尔滨。1939年,是我先到这儿演出的,不想我还没有离开,少春就来了。其实我们都是受剧场的邀约。可是当时我并不这么想,觉得少春是安心跟我作对,就又和他斗起法来。他也不肯相让。那次我是在道外十六道街上的华乐舞台演出,少春是在道外五道街上的中央大舞台,相离不远。就这么样天天唱对台戏。闹得内行一些师友和外行一些宾朋都看不下去了,出面给我们两人说合,大伙儿联合,在十二道街的宴宾楼摆酒席请我们,我们在酒席筵上言归于好。”

在哈尔滨,万春跟少春算是初步和解,但哥俩真正和好,是又过了二三年的时候,和好的因素是打回力球。“我是最爱玩的人,打麻将、摇摊、推牌九、买马票、买狗票,我都很喜欢。……回力球是后来才学的。学会了之后可就上了瘾,而且瘾很大。当时只是上海和天津两个城市有回力球场。我跟少春都是在上海学会打回力球的。……我们俩,从戏上闹掰了又从回力球上亲切起来。”后来,二人在台上合作演出,从相争到合作成就了两位艺术大家的一段佳话,也让戏迷喜出望外,“我跟少春在庆乐戏院这么合作演出,使希望我们合作正式公演的大伙儿更有话说,促成了我和少春的正式合作。正式合作实现了,广告、宣传都特为标明“二李合作”。这成为京剧界的一段佳话。我们在北平合作的戏,开始是《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我前部扮演鲁肃,后部扮演关羽;少春扮演孔明。《铁公鸡》,我扮演向帅,少春扮演张嘉祥。这两出戏,都是很能发挥我们各自特长的,真是轰动北平四九城。”

李小双越调唱段大全(资深票友于学周梨园笔记之六)(1)

李少春(右)和师傅余叔岩

作者于学周,青岛电视台编导、宋词达人、作家、资深票友、访美学者

原载“世说文丛” 组稿编辑:周晓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