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世界奇迹的陕西兵马俑,1973年开始被挖掘,前后挖了三次,出土兵马俑达8000多个这些兵马俑,每个重有200余公斤,身高在1.8米-1.97米之间,全部都是按照真人1:1比例制作曾有一位新西兰来的人脸辨别专家对着8000多个兵马俑进行了面部识别,在做了详细的技术分析后发现,这些兵马俑的脸千人千面,没有一张脸是重复的,特别是胡须鼻子下巴更是独一无二,别无分号,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兵马俑是用啥做的?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兵马俑是用啥做的(兵马俑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兵马俑是用啥做的

堪称世界奇迹的陕西兵马俑,1973年开始被挖掘,前后挖了三次,出土兵马俑达8000多个。这些兵马俑,每个重有200余公斤,身高在1.8米-1.97米之间,全部都是按照真人1:1比例制作。曾有一位新西兰来的人脸辨别专家对着8000多个兵马俑进行了面部识别,在做了详细的技术分析后发现,这些兵马俑的脸千人千面,没有一张脸是重复的,特别是胡须鼻子下巴更是独一无二,别无分号。

这个发现震惊了世界,在震惊之余,人们也逾发好奇:这些数量庞大、体形神态各异并且与真人一般大小的兵马俑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兵马俑是由秦始皇命工匠做来陪葬的陶俑,众所周知,陶器越大越难烧制,容易烧坏,就算当年发现的汉武帝的陪葬俑也只有几十厘米高而已。最初,工匠以为这些兵马俑是整个一起烧制出来,就按照传统方法,摸压、塑捏、刻画等手法制成一个真人大小的实心陶人,然后放到窑里去烧,可是,这些陶人全被烧炸了,以完败结束了这次尝试。

后来,工匠找到了新的方法,他们将陶人的头和四肢取下,又将其身体掏空,将一整个陶人拆分为六个部分,另外还将头部分成脸部和后脑勺,身体分为正面和背面,最后通过拼接,再将各零部件套合连接组合在一起,做成了一整个与真人一般大小的陶俑。整个过程非常复杂,工序繁琐且对技术要求高。首先要做一个椭圆柱状的躯干,并在上面刻画出衣服的纹路,然后制作碎片的肢体和头部,细节部分需要在初始模型上覆盖一层细泥,通过粘贴或雕刻继续加工,令兵马俑的发束、胡须、表情、手势更加细腻真实。

这样分解组合,一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就算制作完成了,可是兵马俑的研究并没有因此而戛然而止,要知道,兵马俑的数量之多,兵俑加马俑共计10000多个不说,单单兵马俑的总类还分为:将军俑、武士俑、军吏俑、骑马俑、御手俑、跪射俑、立射俑等等,每一个的制作都非常精细。其中跪射俑更被称之为兵马俑中的精华,享有“镇馆之宝”的美称。

出一样两样精品不足为奇,可是兵马俑精品并不是一样两样,而是成千上万,说其蔚然壮观也不为过。2000年前的古人又是怎么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工程?仅仅是靠工匠多吗?显然不是。

1999年,德国著名汉学家雷德侯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说兵马俑并不是将兵马俑的头部、躯干、四肢,分开来烧制这么简单,而是运用一种“模件化”的方法,规模化制作出来的。

也就是说,兵马俑在批量制作前,先分别制作了很多“零配件”,例如脚踏板、双脚、躯干、双臂、双手和头部,这些“零配件”的款式是有限的,比如手有伸掌和握拳两种,脚也两种,头部多一些,有八种。工匠们将这些组件,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拼接起来,就形成了现在看到的这些形神兼具,千变万化的兵马俑大军。

雷德侯推演了这个看法的可能性。首先,他认为秦朝乃至前溯到商朝就有了官营的手工工场,商周时期的很多青铜器也是通过这种“模件化”制作而成。第二,中国地大物博,人才济济,以当时社会发展水平,无论人力、财力,技术都已经可以完成这样的细化分工作业。

当然,所有这些都还是我们现代人研究、探索、分析所得,真实的历史事实如何,只怕要穿越到秦朝才可以知道,但光仅是看到兵马俑令人叹为观止的壮观就已经让人禁不住感慨,秦始皇时代的那雄厚的国力,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聪明智慧的能功巧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