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新食货志(一)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新食货志》《食物简史》《食物改变历史》《舌尖上的战争》《不止美食:餐桌上的文化史》《沙漠与餐桌》《茶的国度》《黑金:咖啡秘史》《左手咖啡,右手世界:一部咖啡的商业史》《甜与权力》

食色性也新解析 食色性也新食货志(1)

食色性也新解析 食色性也新食货志(2)

食色性也新解析 食色性也新食货志(3)

食色性也新解析 食色性也新食货志(4)

食色性也新解析 食色性也新食货志(5)

食色性也新解析 食色性也新食货志(6)

食色性也新解析 食色性也新食货志(7)

食色性也新解析 食色性也新食货志(8)

食色性也新解析 食色性也新食货志(9)

食色性也新解析 食色性也新食货志(10)

特别说明,以下内容,均来自以上推荐书单。

一、新食货志

“二十四史”有专述经济史“食货志”。“食货”二字出自《尚书》。司马迁的《史记·平准书》开“食货志”之先河,班固在《汉书》中专书“食货志”。

《尚书·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zhuó]木为耜[sì],煣[róu]木为耒[lěi],耒耨[nòu]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按照班固的解释,“食”指的是可食用的东西,“货”指的是可用来进行贸易的所有商品。实际上,“食货”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汉以后,官方著史均少不了“食货志”篇章,如《宋史》《明史》之“食货志”设有20多个子目录。

大体来说,中国正史的“食货志”主要记述田制、户口、赋役、漕运、仓库、钱法、盐法、杂税、矿冶、市籴、会计等官方制度,这与现代学术意义上的经济史仍有很大不同。

历史作家杜君立《新食货志》,从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物历史”,来反观几千年人类文明史。他把目光转向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东西,并用古典的“食货”来命名这种发现,有浓郁的新意和丰富的文趣。

食、色,性也。人性本来就是由一个又一个欲求与满足构成的。通过可感可及的物质,人们感受到了世俗的丰裕和幸福。因为这些人们之间可以沟通的欲求,交易才能够存在,并将世界变成一个统一整体。

在长达两千年的时光里,丝绸、瓷器和茶叶是中国输往西方世界的最重要商品。在西方历史上,丝绸和瓷器被视为重要的奢侈品,而茶叶则改变了西方人的饮食结构。

新大陆的发现既意味着“全球化”最后一张拼图完成了拼接,也意味着新旧两个大陆将在碰撞中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化学变化。这场被称为“哥伦布物种大交换”的历史事件,新大陆给旧大陆带来了梦寐以求的一切东西:除了广阔的殖民空间、生产基地和世界市场,还有作为流通货币的充裕的黄金与白银,作为救命食物的土豆、玉米、红薯,以及上瘾物品的蔗糖、咖啡、可可和烟草

此后,旧大陆的人口开始突破原有农作物的自然产量限制,实现了数量的大爆炸。那些新增长的人口,有学者们称为“玉米人口”“土豆人口”,杜君立则称为“红薯人口”。

未完,后续内容请关注后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