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源于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全诗如下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关于此诗的赏析网上比比皆是,自不必赘述。世人皆赞叹此诗写得含蓄巧妙,唯美清婉中又不失讽谏之意,殊不知此诗所描写的并不是事实,应当只是杜牧的想象。

据资料记载,华清宫位于骊山之上,在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建造了温泉宫,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改名为华清宫,后造长生殿。

按史书所载,唐玄宗是每年十月份前去华清宫消闲,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回到皇宫。所以在荔枝成熟的农历六七月份,唐玄宗和杨贵妃根本不在华清宫。即便是提前采摘,顶多是农历四五月份,而这时唐杨二人精准的起居之地应当是长安城,不可能是华清宫。

所以,杜牧这首诗里的“长安回望”是真,“次第千门”是真,但是后面的却是诗人展开想象所虚构的情节。

尽管是虚构,但仍然丝毫不影响这首诗的艺术水准和潜在内涵,毕竟诗歌不是历史,来源于生活却可以进行艺术添加或再创作。同时,杜牧也不是杜甫,自然无须后让人根据杜诗可以了解当时的白酒多少钱一斛。

但是有一个算不得证据的反面证据。

杜牧最差的诗(原创再翻个小案)(1)

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诗中的长生殿就是骊山上的长生殿,而“七月七日”就是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如果这一句是写实,那么就证明了七月初七,唐明皇和杨贵妃曾经到骊山来游玩过。同时此事在陈鸿所著的《长恨传》中也有记载,但如果详细查询,却发现其不足以成为证据。

据搜索所得,当年白居易在盩厔任县尉之时、曾与陈鸿和王质夫一起同游仙游寺,三人说起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王质夫就希望白居易能用他们的故事写进诗歌(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写成之后,又让陈鸿写了微小说《长恨传》,以求共传于世。

小可特意搜索了一下《长恨传》,其故事基本与《长恨歌》相同,并且附上了《长恨歌》,尤其是唐玄宗遣方士四处寻找杨玉环一事。《长恨歌》中相关诗句如下:

金阙西厢叩玉肩,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空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劈黄金合分钿。

杜牧最差的诗(原创再翻个小案)(2)

《长恨传》中描写得却更加详细,原文过长(有兴趣可自行搜索),小可精简如下:方士在仙山上找到杨玉妃居所,以簪敲门,有双童出门询问,方士言说奉唐天子命而来,因玉环刚刚睡下,所以静候于门外。不久,得见玉环,相互问候。后取当日订情信物,各拆其半,以此为凭证让其捎回。方士又请求杨玉环告诉自己一件只有她和唐明皇知道的私事以为凭信,以避免自己受到怀疑。于是杨玉环茫然若失,说天宝十年乞巧节伺奉皇上在骊山宫,当夜只有他们两人感怀牛郎织女之事,于是指以为誓,世世同心。然后两人执手呜咽。

于是问题又来了,可以肯定,是白居易先写的《长恨歌》,陈鸿后写的《长恨传》,而长生殿一事是属于“夜半无人私语时”,白居易又如何得知?所以,《长恨歌》中的记裁也是诗人的想象和文艺添加。

这种文艺添加的例子很多,但是总会有人根据诗歌来判定当时的历史真实,其实这有些过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杜甫。

杜牧最差的诗(原创再翻个小案)(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