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学习方法总结一、什么是说明文?,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全国中考语文阅读说明文模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全国中考语文阅读说明文模拟(中考语文阅读理解)

全国中考语文阅读说明文模拟

说明文学习方法总结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二、说明文的类型

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

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 。

例如:

1、《中国的石拱桥》------事物说明文

2、《故宫博物院》------事物说明文

3、《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事物说明文

4、《苏州园林》------事物说明文

5、《向沙漠进军》--------事理说明文

〖例1〗练一练:下面的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说明文?

6、《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7、《统筹方法》

8、《死海不死

9、《人类的语言》

10、《松鼠》

答案:6、事理说明文 7、事理说明文8、事理说明文9、事理说明文10、事物说明文

三、明确说明对象

1、什么是说明对象?

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2、明确说明对象方法

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例如:《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

《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万紫千红的花》却说明的是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颜色及花为什么会变色的原因等。

有时一个段落也有一个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全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而第三段说明的是园林里的建筑,第四段说明的是假山和池沼,第五六七八九段的说明对象都各不相同。

考察方式:

①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找出中心句。

〖例2〗 《神秘的海啸》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案:海啸

四、说明对象的特征

1、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不具有的特点。有的事物的特征显露在外面如形态、方位等:有的特征在内部,如性质、功能等。

例如《死海不死》主要说明了死海为何不死的原因,是因为死海咸度高的特征,死海水中的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海水的23%-25%(这和一般的淡水湖不同)。(内部)

再如《苏州园林》,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它独具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花草树木的映衬,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外部)

答题方式:

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 特征。

事理说明文: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

2、把握特征的方法

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关键词句。中心句、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 中心句的位置:大多在段首,有的也在段尾,极少数在段中)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例3〗 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2-200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回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海啸常见的周期为40分钟以内。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4000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40分钟。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713公里/小时,波长为475公里。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1-2米。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问题:海啸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①海啸浪的波很长

②周期较长

③海啸波的传播速度快

④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

〖例4〗 水葫芦学名凤眼蓝,别称水浮莲、假水仙等。原产于南美委内瑞拉。后传播到世界上60多个国家。

水葫芦外表并不丑:它浑身碧透,绿得醉人。簇簇紫花绽放若热带兰,花瓣上偶尔可见黄、蓝斑点,作为盆景置于庭院,不比荷花逊色。

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每株分出多支匍匐茎,茎端再长新株,八九天翻一番,90天内可分出25万棵新株。但养分低,猪吃了饿不死也不长膘。

问题:水葫芦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概括水葫芦的三个特点: 外表美、繁殖快、养分低

五、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常见的有:

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

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2 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

作用: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

作用: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 特点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用: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作用: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7.画图表

作用:一目了然,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8.作诠释:

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一般为判断句式,语言简洁,直接。形式常常是:"某某是什么" “作诠释”是用一句或几句话对某个概念或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作解释说明。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

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

9.摹状貌

作用: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10.引资料:

作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实战演练:

〖例5〗分析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文书,那些竹简和木片有一百二十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三千片竹简。

作用分析:

这里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作者举秦始皇批阅文书用简片之重和东方朔给汉武帝写的文章用简之多为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简书的笨重和不方便,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印象。

2、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生动、形象的印象。

3、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作用分析:引唐朝的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使说明内容更充实,有服力。

4、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作用分析:这里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作者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说明了“统筹方法是什么”这个问题,揭示出统筹方法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念有了确切的了解。

5、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作用分析: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概括了“克隆”的本质特征,使读者对这一概 念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6、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题型为: 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切忌泛泛而谈。)

另外,在说明文的开头文段叙述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开头: ①引出说明的对象。 (2)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五、理清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具体次序:操作程序、发展变化等。标记词:表时间的词语。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具体次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标记词:表方位的名词。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具体次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 具体表现为

① 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 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 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 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 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

此外,还可以抓住一些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关联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就是从主到次的顺序;“由于……所以……”是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序;见到“总之……”就要从具体到概括的顺序上去考虑。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例6〗《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文字……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到了近代,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提高,印书花样翻新,如油印、石印、铅印、胶板彩印、影印,以及静电复印等,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书。

本段运用顺序。

答案:时间

〖例7〗《故宫博物馆》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态,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本段运用顺序

答案:空间

〖例8〗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八百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段运用顺序。

答案: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六、体会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理解分析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严密、简明。

考察方式:

①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②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③加点词语能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为什么?

④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类型1: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例9〗"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解题方法归纳分析:“几乎”是接近的意思,说明我国石拱桥分布很广,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

〖例10〗“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解题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 (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表态:不能删 解词 带词解句 去词解句 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2.“××”一词在句中有何作用?

答: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11〗“赵州桥的桥拱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中的“在当时”有何作用?

答: “在当时”表时间,说明了赵州桥的桥拱在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但现在不一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类型3:某词能否换其它词。请说明理由

方法:

(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的词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之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例12〗“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中的“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为什么?

答: 不能。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换成“总是”就变成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不符合实际,“往往”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换。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

答: 如XX”(找含限制性词语的句子),这句话中的XX(词语)是XX的意思(或表XX),说明了 XX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1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多数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答:这句话中“一般”、“绝大部分”两个词语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我国大多数的建筑是对称的,但也有特殊,说话留有余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三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或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的结构,一层一层的剖析事理.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

辨析概念: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八、其它

1、指示代词“这”“此”的作用

方法提示:带着问题顺藤摸瓜向前找,直接或概括摘录,务必要替换代词,代入检验。

(“此”指代内容一般在“此”字上文的几层或几句中。)

2、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说明文标题的作用一般有:概括文章内容、交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可根据题目的作用给文章拟写标题。)

〖例14〗《把玉米穿在身上》:本文以“把玉米穿在身上”为题,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语言形象生动,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起到了引出对以玉米为原料的新产品的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