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丛台公园二度梅的故事(邯郸V音梅开二度与武灵丛台)(1)

这是一座长满了故事的土地,

这是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

邯郸,中国成语典故之都。

这座城里有着千年的成语故事,

是中华成语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请收听《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

——邯郸成语典故篇

邯郸丛台公园二度梅的故事(邯郸V音梅开二度与武灵丛台)(2)

播讲:牛佳佳

邯郸丛台公园二度梅的故事(邯郸V音梅开二度与武灵丛台)(3)

丛台坐落于邯郸市中华大街北段的丛台公园内,是古城邯郸的象征。颜师古《汉书注》称,因众多楼台相连,“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相传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所以也称作“武灵丛台”。丛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等诸多景致,当时曾以其结构奇特严谨、装饰精雅美妙而名扬列国。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来描绘丛台的壮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登台挥毫题诗,抒怀言志,留下了不少诗篇。

现存古丛台重修于清代,分上中下三层,占地3500平方米,高27米。南北各开一门,南门前有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立的《赵武灵丛台遗址》碑,碑面阴刻“赵武灵丛台遗址”七个楷书大字。进南门可见右侧壁上镶嵌着“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八字石刻。南门高阶上一碑赫然耸立,上面镌刻着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61年登丛台时所写的七律诗,碑阴有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武灵丛台”,为冀南书法名人李鹤亭所书。北门高阶上的大石碑是清朝乾隆皇帝1750年9月游江南途经邯郸登丛台时亲笔书写的诗碑,正面刻有乾隆的七律诗《登丛台》,碑阴镌刻着乾隆的七古《邯郸行》。

丛台的二层有武灵馆、回澜亭。武灵馆座北朝南,是为纪念赵武灵王而修建的,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题一联,悬于馆前楹柱上:“置酒高台上,由来慷慨悲歌地;平胡传袨服,莫负风云际会身。”台面周围的墙壁上镶嵌有七方碑碣,其中,清末进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与举人李世昌的兰花石碣倍受游人赞扬。

丛台的三层为台顶,呈圆形平台,顺台阶环绕而上,面南的拱形门楣上书有“武灵丛台”几个烫金大字,阴面门楣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朱红大字,流传很广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到外邦和亲的陈杏元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泪一程血行至邯郸,携手登上武灵丛台,并在此哭别。在丛台南边,有一个占地1173平方米的“二度梅园”,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尊塑像,表现了梅良玉与陈杏元二人含情脉脉、生离死别、难分难舍的情景。

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是在丛台上奠定了自己的霸业。西汉末年,更始帝刘玄从长安派来尚书仆射谢躬,名义上是帮助刘秀消灭王郎,实际上是来监视刘秀的。于是刘秀摆下鸿门宴,在丛台上置酒高会,刘秀在酒宴上谋杀谢躬不成,宴会后则与谢躬的主将马武登上丛台,笼络马武,使马武归附刘秀,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于第二年(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

台上建有一座据胜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时据此者必胜。

登上据胜亭,可以纵览古城风光。2002年10月12日,我国国家邮政局与斯洛伐克联合发行《亭台与城堡》特种邮票一套两枚,其中一枚为中国“邯郸丛台”,使丛台成为国家的一张名片。

邯郸丛台公园二度梅的故事(邯郸V音梅开二度与武灵丛台)(4)

因为你的分享、点赞、在看

我足足的精气神儿!

来源:邯郸广电融媒体

监制:严武军

主编:郑 岩 许继霞

编辑:李丽娟

邯郸,一座等了你三千年的城

邯郸丛台公园二度梅的故事(邯郸V音梅开二度与武灵丛台)(5)

邯郸V音|邯郸学步与学步桥

邯郸V音|负荆请罪与回车巷

邯郸V音|罗敷采桑与罗敷潭

邯郸V音|文姬归汉与铜雀台

邯郸V音|黄粱美梦与吕仙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