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维创造出一种意境(大诗人王维发现自己长白头发)(1)

白头发是个很神奇的东西。

有的人,年过八十,一根不长;有些人,十几二十岁,满头白发。

有些人说这是遗传,当然有遗传的原因。但我始终觉得,这白发多少,是和你的心情状态挂钩的。

心情愉悦,天天读书运动,生活上也没有压力,自然白头发就来得晚,长得少。

若是一天天高压工作,亚历山大,也没有时间享受生活与兴趣爱好的乐趣,白头发自然就来得早。

我被别人说有白发,是高中那会儿开始的。

高中我一直是班里前几名,成绩好,压力也大。后来上了大学,轻松下来,白头发也就黑回去了。

诗人王维创造出一种意境(大诗人王维发现自己长白头发)(2)

这样想来,古代人头上的白发,大多数也不是因为年龄到了或者营养跟不上,而是因为心中的愁。

一愁,则白发生。

这时候有人好奇:空青,你讲这么多白头发干嘛?诗呢?

别急。这一篇文章,就带你们欣赏几首古人写自己白头发的诗歌。

先来看一首王维的。

王维晚年遁入空门,这首诗,大概是他转变的一个开始。

诗人王维创造出一种意境(大诗人王维发现自己长白头发)(3)

《叹白发》

唐·王维

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

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诗人王维创造出一种意境(大诗人王维发现自己长白头发)(4)

前面两句,是很经典的互文见义。

“宿昔”和“须臾”相对,体现从少到老,从青春到暮年的速度之快。仿佛转眼之间,心里还没有反应过来做好准备,红润的脸颊就已经沧桑,茁壮的牙齿也已经掉了一大半,很多之前大快朵颐的食物,如今已经无法下嘴。

再去照照镜子呢,小时候不用扎束,随意散下的头发,如今被整整齐齐的束在冠上,颜色,也从曾经的漆黑变成了如今的花白。

王维这里的修辞很有意思,他不按照时间顺序说“垂髫变白发”,而是说“白发变垂髫”。我理解他的感觉,是在描述一种生命的轮回。

有句老话,“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白发之后,不正是下一次的青春吗?

诗人王维创造出一种意境(大诗人王维发现自己长白头发)(5)

前面互文见义,写出对时间流逝、岁月匆匆的感慨。后面两句,开始写自己面对白发时候的心态。

回顾一生,几许伤心事。很多事情,现在回头也无济于事,都化作了心里的一道道疤痕。

不遁入空门,又去哪里消解呢?

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王维就像是诗里那样空灵、那样美好。但他毕竟是生在唐代的文人,而且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在朝为官,经历过无数宦海浮沉,还经历了著名的安史之乱,被叛军抓捕。

因为这一笔黑点,安史之乱后王维的仕途便不顺畅,所以他才渐渐有了遁入空门的心思。

当然,这是王维的选择。或许在他眼中,遁入空门是与世界的和解。

诗人王维创造出一种意境(大诗人王维发现自己长白头发)(6)

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背负着现实的压力与责任,很少有人在经历挫折后能够毅然决然的遁入空门。

遇到什么问题,还是要勇敢面对,解决问题。

不过,王维这首诗或许提供给我们一个理解他人的方式。“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有时候觉得别人跟你想得不一样,有点傻。这时候就想想王维吧,我们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也没有资格去评判他人的心态与选择。

诗人王维创造出一种意境(大诗人王维发现自己长白头发)(7)

下面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一首白发诗。

照镜见白发

张九龄 〔唐代〕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这首前半部分和王维的思路一致,都是用今昔对比表现时间流逝和蹉跎岁月的悲哀。

最后,用一个对镜自怜,形影相怜的画面,传达出自己的惆怅与哀怨。

诗人王维创造出一种意境(大诗人王维发现自己长白头发)(8)

牵涉到白发,就连最为仙气飘飘的李白,也逃不开对岁月的感慨。来看他的《秋浦歌》。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李白 〔唐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很为人称道的地方,在于结构的精巧。

开篇先给一个很夸张的画面,一个人的白发,竟然有三千丈这么长。

然后给出解释,原来,这长的不是白发,而是自己的忧愁。

后面半部分,则又是一转,将代表忧愁的白发比喻成镜子里的秋霜。

秋霜,一下子那种清冷、萧瑟、雪白的感觉就出来了。很映衬李白此刻的心情。

诗人王维创造出一种意境(大诗人王维发现自己长白头发)(9)

三首白发诗,大家对哪一首最有感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