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师于荀子、佐于嬴政、谋于沙丘、死于胡亥;他协助嬴政统一六国,定"皇帝"号,成就秦始皇千古一帝,后力主废分封行郡县,统一度量衡,他实现了几代秦国丞相没有实现的梦想,但终究还是没有摆脱在秦国为相的命运,最终腰斩而死。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李斯最后的结局(李斯的悲惨结局)(1)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这样一个关于李斯的故事:李斯未发迹前,曾在楚国担任看管粮库的小吏。一天他上厕所时,看到里面的老鼠骨瘦如柴,在偷食人粪,一见到人来了就四处逃散,而回到粮库却发现,那里的老鼠脑满肠肥,优哉游哉的食用着粮食,见到来人丝毫不见惊慌。身为看粮官的李斯没有为自己失职的行为感觉到羞愧,反而感慨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也就是著名的"仓厕之鼠"理论,同为老鼠,只因所处的环境不同,命运便大相径庭,厕鼠的境遇让李斯感同身受,而仓鼠的命运则刺激了他追求功利的决心。

李斯最后的结局(李斯的悲惨结局)(2)

一只老鼠改变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注定了他的命运,将仓鼠式的生活作为毕生的追求,他的道德注定没有底线。李斯认为,一个人所处的平台造就他的未来,能力是次要的,所以他离开了楚国,报考了当时最热门的专业——法学,准确说是帝王之术,并选择大V荀子作为自己的研究生导师,瞬间起点就不同了。学成之后的李斯对当今天下的形势做了认真的分析,自己虽为楚人,可楚王没有作为,东方六国都很衰弱,便决定去秦国。荀子问他去秦国的原因,李斯回答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现在列国都在争霸,也给游行之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秦国想吞并天下,这正给了我建功立业的好机会——让自己一直处于卑贱、贫困中却不去追求功名,自愿寂寞与世无争,这不应该是有志之士的想法,所以我将会去西方,游说秦王"。

李斯最后的结局(李斯的悲惨结局)(3)

被李斯狠狠扎了一下的荀子,立即断定李斯将会是他最出名的学生,但同时下场也不会太好,因为李斯有明确的目标,有果断舍弃的性格,知道人脉的重要性,知道权术是进阶的工具,但却不懂得隐藏,爬得越高,风险就越大。到达秦国的李斯刚好碰到秦庄襄王驾崩,李斯就做了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的舍人,这样就有了接近秦王的机会。后来李斯得以面见秦王,就说出了自己准备已久的心里话:从前秦穆公称霸没能统一天下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它诸侯还很强大,周室威望尚存。如今,周室在秦孝公统治下日益衰弱,而其它诸侯国也不及秦国强大,一统天下的机会就是现在,若错失良机,等其它诸侯国又变强大了,再想统一就困难了。

李斯最后的结局(李斯的悲惨结局)(4)

李斯的这番话与秦王想法不谋而合,秦王便拜他为客卿。为了统一大业,李斯又献上了离间之计,派使者带着大量珠宝去游说四方,和很多国家的权臣勾结起来,挑拨各国的关系,对那些抗拒不从的,就武力除之。这样一来,东方六国很难联合起来抗秦,更加方便了秦国各个击破之策略的有效实施。在秦国派人离间各国的同时,各国也在派人干扰秦国。韩国就派一个叫郑国的人去游说秦王修建水渠,想通过这种方法耗费秦国的人力和财力,以缓解秦国对东方六国的侵略。谁曾想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策略败露,秦国的宗室大臣劝秦王:"来秦国的各国人,表面上看是为秦国效力,实际上是各位其主,居心不良,请大王将他们驱逐出去。"于是秦王下令把一切外来人士都一一赶出去,这当然包括李斯。

李斯最后的结局(李斯的悲惨结局)(5)

历史上颇为知名的《谏逐客书》就是这时李斯向秦王上书所写,书中李斯举了很多例子,都是古代贤王和秦国先祖任用外宾而强盛的例子,秦王被他精密的说理和恳切的言辞所折服,便收回了逐客令,李斯也因此更被秦王倚重。李斯见秦王这边就业环境比较好,找工作可以跟老板谈,就介绍了自己的同学韩非给秦王。

韩非子,战国末年集法家之大成者,深得秦王赏识,想必李斯此时十分后悔,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吗,说好我要当仓鼠的呢?后来李斯主张统一六国要先攻打韩国,而韩非子主张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被李斯和姚贾抓到了把柄,他们向秦王进谏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赢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最终服毒身亡。韩非之死,李斯的软肋展现无疑,那就是在自己的功名利禄面前,一切皆可舍弃,为此可以不择手段。人有了第一次,就难免有第二次,人的性格是自己和环境相互作用渐渐形成的。从此李斯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李斯最后的结局(李斯的悲惨结局)(6)

秦始皇统一六国,李斯功不可没,被封为丞相,在李斯的建议下,秦朝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为大一统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个人也登上了人生巅峰。但登上巅峰后就都是下坡路了,公元前210年,当了十二年皇帝的秦始皇病故,死在巡视途中,为了防止天下大乱,同行的丞相李斯保守了这个消息,不对外宣布,只有随侍的秦皇少子胡亥、宦官赵高等少数人知道。在秦始皇驾崩之前,曾下诏长子扶苏来参加葬礼,并想让扶苏继承皇位,但秦皇的诏书还未送出的时候就死了。诏书被赵高扣下,因为他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想扶持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胡亥为帝。

李斯最后的结局(李斯的悲惨结局)(7)

赵高去拉拢李斯,并将自己扣下诏书的事情告诉李斯:"现在你我二人就可以决定谁做太子继而即位,这事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李斯一下子变脸说:"你怎么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我们做臣子的不应该讨论这些的。"赵高老谋深算,知道他的痛点在哪,于是将他与大将蒙恬进行对比,声称蒙恬在功高、谋略等各个方面都比李斯要好,并特别指出扶苏与蒙恬关系很好,如果立了扶苏一定会对他不利。李斯想到蒙恬向来与自己不和,为了不让自己的利益受损,为了一只做仓鼠,就听了赵高的意思,假拟秦始皇的诏令把胡亥立为君主,并下令让蒙恬和扶苏自杀。

李斯最后的结局(李斯的悲惨结局)(8)

李斯原以为秦二世会念其助力功劳,依然可以稳坐丞相之位,但万万没有想到赵高出尔反尔,想要独掌大权,多次在秦二世面前抹黑污蔑他。赵高素与胡亥交好,幼年时一直在其身边照顾,如今更是深得宠信,所以胡亥不仅纵容赵高胡作非为,更事事听从,绝无怀疑。李斯虽爱权但也心怀天下,他看见胡亥整日荒淫无道,而此时的秦朝内里早已风起云涌,于是几次上书劝谏其勤政爱民,减少徭役,惹得胡亥勃然大怒,再加上赵高的推波助澜,李斯的仕途终于走到了尽头。

李斯最后的结局(李斯的悲惨结局)(9)

胡亥不满李斯多次上书,将其打入大牢,此举恰中赵高心怀,他早就想将李斯除之而后快,奈何一直没有好机会。李斯入狱之后,还想通过上书以表清白,但都被赵高给拦截下来,赵高不仅不帮他,反而向秦二世状告李斯有谋反之心,并多次使用酷刑,借以屈打成招,最终李斯架不住这等虐待,被迫承认无中生有的罪名。赵高一拿到认供词,立即呈给秦二世,二世听说李斯承认自己谋反,盛怒之下下诏,对李斯施以五刑——墨(刺字于面)、劓(割鼻子)、剕(跺脚趾)、宫(都懂),大辟(腰斩),并株连三族。

在临死前,他看着自己的儿子,不由悲从中来,无限感慨: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我想要和你还像在上蔡老家时一样,牵着黄狗,一起去追兔子,还有机会吗?)

李斯最后的结局(李斯的悲惨结局)(10)

如果再给李斯一次机会,你说他会选择当厕鼠还是仓鼠呢?


如果您喜欢侦探君的文章,请用您勤劳的小手关注、点赞、转发、评论一下,您的支持是我创作下去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