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后墓中的“巨斧”

在中国古代史中,后一般为天子正妻,为后宫之主,更为天下女子的表率,所谓母仪天下是也。这样的女性大多出身世家,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难以挑剔的性情和雍容端庄的仪态。

不过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有这样的解释:“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意思是“后”原本和“君”一样,都是负责发号实力的首领角色,而且在甲骨文的卜辞中,“后”还经常被用来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领。(顺带一提,这个后和后来的后是不一样的,后来的后繁体为“後”,而作为王后的后,在古代也写作“后”)

说起这样的王后角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

妇好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还是大祭司,特别为武丁所重视和喜爱。她去世后,武丁极为悲痛,为她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

历史上的古代斧影斧声(小斧为斧大斧为钺)(1)

历史上的古代斧影斧声(小斧为斧大斧为钺)(2)

妇好钺

1976年,妇好墓被考古学家发现,这座墓葬保存完好,共出土随葬物品1928件,精品无数,其中就有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青铜钺,一件上饰有饕餮纹,重9公斤;一件饰双身龙纹,重8.5公斤,两件均铸“妇好”铭文。跟普通的青铜斧相比,这两件铜钺堪称巨斧。

那么什么是钺?钺是用来干嘛的?

历史上的古代斧影斧声(小斧为斧大斧为钺)(3)

从石斧到石钺

远古时代,人们开始尝试制造简单的石器,比如尸矛、石斧。那时候,古人类常常将从河床上拣来的砾石敲打一番,做出些个头大、刃口厚的粗糙家伙用来劈砍,这就是最早的石斧了。

像宝鸡北首领遗址(距今7000多年)中出土的石斧多为长条水滴状,顶端有穿孔,一看上去就是初代产品,只能应用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中;

历史上的古代斧影斧声(小斧为斧大斧为钺)(4)

北首领遗址出土石斧

而半坡遗址(距今6000-6700年)中曾有一件精美的由蛇纹岩制造的高级货,通体为深蓝色且伴有天然花纹,打磨得十分光滑,刃部薄而尖,弧形非常光滑,明显不会只是生产工具。再考虑到同一墓葬中还有大量骨镞,这件石斧大概率是墓主人的宝贝兵器。

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石斧的制作也越来越精细,比如龙山时代(距今4000-4500年)时石斧变得体型更大,形制更规整,更加扁平,刃部更宽且两角微微上扬,与原始石斧有了明显的差别,这样的“斧”也被称作“钺”。

历史上的古代斧影斧声(小斧为斧大斧为钺)(5)

著名的“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

《说文解字》云:“钺,大斧也”;《左传》云:“钺大而斧小”,正是佐证。说白了呢,也没什么玄妙的,钺就是大斧头。

从功能上看,简单来说,小斧子砍物,大斧子砍人。考古学家郭宝钧曾总结道:“钺为劈兵,刃与柄平行,功用与斧近似。钺刃多弧形如新月,身薄且宽,以直内入木柄,以肩部二孔或身中一孔缚于柄,是兵器,也作刑具(黄帝五刑,四曰斧钺。按五刑即甲兵、刀锯、钻凿、斧钺、鞭扑、是也)。”

历史上的古代斧影斧声(小斧为斧大斧为钺)(6)

石斧的装配方法

古人认为,黄帝创立了五刑,其中第四种为斧钺之刑,自然就是用钺来砍脑袋了。

玉钺与王权

玉,石之美者。与石钺不同,珍贵的玉钺杀伤力有限,但具有更多象征意义,因此作为礼器而存在。

在反山良渚文化遗址中(现浙江余杭),考古学家们首次在野外复原了完整的玉钺杖套装是什么样子——在整理墓葬资料时,人们发现玉钺的形状已经很成熟,角上雕刻有神像和神鸟,且双面对称;玉钺旁非常有规律地散着些小玉粒,且这玉颗粒在一个长度约70厘米长条形的红色漆痕中均匀分布。

历史上的古代斧影斧声(小斧为斧大斧为钺)(7)

玉钺杖的出土状况

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70厘米的两端,上有一件玉瑁,下有一件玉镦。据此,考古学家们推测,这70厘米处本来应有一根镶了玉粒的漆木柄(现在腐朽了),将玉钺、玉瑁、玉镦组合成一套权杖。这一猜想在其他墓葬出土的玉钺权杖中也得到了验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出土于男性墓葬,而且是相对富有、社会地位更高的男性墓葬。

历史上的古代斧影斧声(小斧为斧大斧为钺)(8)

另外,玉钺顶部的瑁也值得注意,从侧面看,它的外轮廓近似梯形。考古学家意外发现,如果把良渚文明的玉神冠进行对折,刚好和这个玉瑁的轮廓是一致的。这说明,在良渚文明当中,玉钺已经是神权和王权的结合体。

历史上的古代斧影斧声(小斧为斧大斧为钺)(9)

良渚玉冠

历史上的古代斧影斧声(小斧为斧大斧为钺)(10)

玉钺及瑁

青铜钺

进入青铜时代后,人们理所当然地开始用青铜来铸造钺。这样的钺保留了成熟期石钺的特征,装配短柄的多用于实战,具有长柄且花纹繁复的多为军中将领的仪仗(妇好墓出土的当如是)。

《诗·商颂·长发》载:“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

《史记·殷本纪》载:“商纣王“赐(周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

《尚书·牧誓》载:“王左杖黄钺,右秉白髦以麾”;

《史记·殷本纪》曰:“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

以上文献中的记载都展示出了钺成为王权或军权象征的事实,与神权的关系似乎不那么密切了,更加的世俗化。事实上,周代用斧钺的人比商代已经少了很多,等到青铜刀剑面世后,使的人就更少了,只是乐舞仪仗或者砍头杀人的时候才用用。

历史上的古代斧影斧声(小斧为斧大斧为钺)(11)

至钢铁时代,斧钺更不是大量装备军队的常规兵器了,只是在一些特殊时候比如守城或者对付重甲的敌人才会用到。你还记得有哪些历史名人曾使斧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