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乌干达:初识坎帕拉,行车居然是靠左!__《东非、北非采访历险记》「5」

作者简介:刘洪耀,记者,作家,教授,资深媒体人,代表作品纪录片《走入长征》,电视剧《真话俱乐部》,非虚构《笑傲东非》,长篇小说《混血儿》等

阿尔特里亚大陆探险攻略(初识坎帕拉行车居然靠左)(1)

坎帕拉:是没有红绿灯的首都。

我们非洲此行的第一站是乌干达。离开恩德培机场,我们就直奔几十公里外的首都坎帕拉。

坎帕拉,座落在世界知名的维多利亚湖畔,四十多座山组成了全市的骨架,是赤道上的高原城市。坎帕拉终年气候温暖湿润,花木葱郁,好似山丘花园。因为以前常有羚羊出没,故坎帕拉又有一个别称:羚羊之山。虽然它的人口只有80多万,但已经是这个国家最大的城市了。

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漫长飞行,当我下了飞机,因为掉了一件行李,心情就不那么好。我是个性情中人,喜形怒于色,一贯不会掩饰。

工作怎么办?这个头开得不大好,在去坎帕拉的越野车上,我想起了一个高人曾经对我说过的话,他说,你一生没有大灾大难,也不会发大财,但是,记住一句:小灾如影随形。

1981年夏天,含辛茹苦勤勤恳恳的我,终于顺利地考进了四川大学中文系,从此,我这些年在成都工作、生活,的的确确是如此。我曾经以《小灾如影随形》为题写过一篇小文,谈到了追求进步有人卡,初学电视遇见暴君,被人甩了巨大的死耗子,承诺化水,还有日常生活中比如电话时常有恼人的小毛病,买的冰箱总是有几天不能制冷,等等。

这次,第一次出国拍片,就掉了重要配件。其他人安慰说,没有关系!

我知道责任不在我,关键是我和王勇江要拍片,和川报记者老黄不一样,他们就是一支笔!好办!

阿尔特里亚大陆探险攻略(初识坎帕拉行车居然靠左)(2)

坎帕拉街头车不少

首都没有红绿灯?

1995年11月22日,我坐着英国出产的兰得•罗瓦牌越野车,开进乌干达首都坎帕拉时,对这个曾经以吃婴儿狂魔阿明总统臭名远扬,著名的东非穷国,充满好奇:

它混杂着现代化色彩,欧美日本的二手车满街,路边站满表情各异的小孩,铁皮贫民窟一片连着一片,道路是雨天稀泥,晴天尘土飞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作为现代文明象征的汽车,主要是日本的二手面包车越野车,在这里之普及程度,遍街都是小汽车的现象,实在是让我大吃一惊和没有准备。

仔细地看,街上跑的车,遵循英国标准靠左侧行驶,方向盘在车的右侧,很不习惯,刘勇说,这些日本车基本上是中东国家淘汰的。转卖到这里,价格非常便宜,几百美金最多一千美金可以买一台七八成新的花冠。

还有一个令我吃惊的事情是:作为一国之都,坎帕拉这个山城,道路很多,全城居然没有一盏红绿灯,也见不到一个交通警察!在多如牛毛的十字路口,和多向转盘的路边,完全是“革命靠自觉”,全部是司机们在维系秩序,几乎就没有见到过堵车之类的事情。实在是令人称叹!

东部非洲的落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和乌干达为邻居的,比如苏丹,扎伊尔,卢旺达,布隆迪,都是国际上有名的最不发达国家。比如,我眼前的坎帕拉,就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以几层的小楼房为多。城区里的路面也有点破破烂烂。坎帕拉四周也没有冒着烟的工厂。但是,它们在汽车文明上,和世界潮流的接近,却也使我没有准备。

包括后来我们去的这几个东非洲国家,如坦桑尼亚、肯尼亚,还有北非的埃及,它们在公路交通上的发达,在汽车文明上的超前,是比之其学校、铁路、工业等方面来说,大大地靠拢国际水平。

乌干达第一印象,也是奇观,开眼界了!(刘洪耀原创,版权所有)

阿尔特里亚大陆探险攻略(初识坎帕拉行车居然靠左)(3)

作者在乌干达采访期间的越野车

交通观察 行车居然靠左

在乌干达,我们坐车进坎帕拉,城里城外,它们的汽车都开得非常之快,但又是非常的守规章,印象不错。

比如我们在东非三国的干线公路上行车,规则是行车靠左,路上都是日本、英国的越野车为主,客车是日本人的面包车,货车以美国的福特,瑞典的沃尔沃打主力,都是几十吨的大卡车,跑起来风快。

公路并不宽,大多是可以对开两部车。一出城区,车速就是一百二十公里以上。但是,我在将近一个多月的日子里,并未见到几次车祸,为什么呢?

这几个国家的公路,路况都较好,地广人稀,地势平坦,为了方便大卡车运行,往往修得笔直向前。坐在车上,我想如此好的视野,当然不易发生车祸了。

我观察了很久,这几个国家的司机,除了非常守行车规矩之外,大都有良好的行车素质。超车速度快,路又不宽,很容易出车祸。但在非洲,你要超越前车,前面的车不会故意不让你超越,如果对面有来车,它还会主动为后面的车发出信号,这就避免了很多祸事。

这几个东非国家的公路上,限速梗用得很多。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国家借鉴。比如在学校门前的公路上,离大门还有几百米,两边路面就有了好几道高约十来厘米的水泥园拱形限速梗,无论你是国家机构的车,私人的车,军警的车,还是那些几十吨重的大卡车,都会乖乖地慢下来。急转弯,场镇,十字路口,国家机关,宾馆门前,都有限速梗。这就大大地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方法又简单又实用。

汽车在东非这几国,它就是交通工具。无论排量大小还是品牌各异,大都开得坦然。中巴车,有国内少见的奔驰,海狮面包;作出租车的,多数是国内很昂扬的皇冠、公爵之类。当然私车家大都是几千美元一台的日本轿车。车卖得非常便宜,很是就让我们这些“想车族”流口水了!

办事处刘勇说,在国外开车很好开,回到国内,比如回到成都这种人车打拥堂的阵仗,好多司机都说不会开,或者说不敢开车了!(刘洪耀原创,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