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8年前的今天,1279年3月19日 (农历二月初六),兵败崖山的陆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国,南宋灭亡。

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南宋最大的问题(俱往矣1738年前的今天)(1)

历史记载,南宋兵力20万,元兵力30万。其中南宋军队是军民合一,20万人中包括老百姓、宫廷闲杂人等、文臣弱鸡、亲属家眷、宫女儿童,百分之70的人是手无缚鸡之力。崖山之战的开始,也就预示到了结局,崖山之战是大宋人民对元的最后一次挣扎的抵抗,结局惨烈,但民族的气节还在。引用文天祥的诗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宋10多万军民宁死不屈,战死不降,面对蒙古侵略者,选择了投海自杀,投身殉国。10万尸体在银洲湖面,场面何其壮哉!

南宋最大的问题(俱往矣1738年前的今天)(2)

陆秀夫,与文天祥、张世杰并成为宋末三杰。 最后一晚,战场上已经浑天黑地,当时下着雨,挂着风,也分不清敌人还是友人,各个泥浆着满身。陆秀夫一直守护在赵昺身边,这时有三两轻舟驶来,报名张世杰派人前来接驾逃走。陆秀夫端详了片刻,心中狐疑,接驾的并不是平时眼熟的护卫亲兵,不想重蹈北宋覆辙,不想皇帝被俘虏,陆秀夫果断拒绝了接应者的请求。这一拒,也就错过了逃命的最佳时刻。陆秀夫站在甲板上,看着海上的死尸,又看了看皇帝这座宝船,深知已经不能逃命了,于是一跺脚,转身回到仓中,更衣洗漱,来到八岁的赵昺面前,跪地说“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当为国死,万勿重蹈德祐皇帝的覆辙。德祐皇帝远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八岁的赵昺哪里懂得这些大道理,哭闹着,喊叫着被陆秀夫背起幼帝,用绸带将两人紧紧的束缚在一起,随即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到船舷边,又抬头望了一眼北方后,纵身跳向了茫茫大海。

南宋最大的问题(俱往矣1738年前的今天)(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