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把五帝当作真实人物(五帝之第三帝帝喾)(1)

书接上回,本篇增补有关第三帝的史料

上回说到,颛顼大帝英雄迟暮,在考虑接班人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子孙,是深明大义亦或子孙不屑,令人费解,而是传给了侄子:高辛,是为帝喾(kù)

我们来分析这两代传承情况,黄帝传给孙子颛顼,颛顼传给侄子帝喾,可见那个时代嫡长子继承制还未形成,依照承接着颛顼和帝喾的情况分析,更多考虑的是德行和能力。

帝喾是个怎样的人嘞?

有史为证,司马迁对其那是褒扬的不得了,是奔着圣人去描写的,白话如下:

乐善好施,普度众生,善利万物,恩惠万民,能见微知著,洞察一切,能顺天应命,能雪中送炭,德行高尚,智力超群...

我嘞个去,我都想不出再有什么华美之词去翻译了,感觉我们几千年来的圣人孔夫子在他面前都逊色不堪

不过,经过两代的打拼,帝喾时代确实是歌舞升平,没有天灾,没有人祸,政治清明,这不就是后世老子所羡慕的小康及孔子所向往的大同吗

连司马迁都这样总结: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这种评价在整个《史记》中是罕见的,不知道是帝喾的哪种精神拨动了太公的心扉

但个人觉得,越趋于完美,越是不真实,或是欲盖弥彰,在那个年代,没有些许手段能成为天子,没有点权谋能承袭帝王,我是不太相信

怀疑归怀疑吧,通过帝喾的一些履历,还是能领略一代帝王的风采的

5岁,我们也就是刚学会打酱油,他就被封侯了

15岁,我们也就是上初高中的时候,他就参加工作了,而且还担任要职,辅佐他叔颛顼大帝

通过15年的淬炼,30岁就正式接班,一个工作干了15年,不得了,能力、经验绝对是没得说了

上位之后,政治清明,人心归附,歌功颂德,那是家常便饭,何以赢得这么好的名声嘞

1、迁都,迁到了亳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洛阳的偃师,一是为了躲避洪水侵害百姓的生命及财产,二是不想和共工氏的余部纠缠,冤冤相报何时了

2、确定节气,还记得颛顼大帝时的两个天文学家,就是那个重、黎,他们呕心沥血的进修,也是硕果累累,帝喾就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提炼总结出了四时变化的规律,制定了节气,最主要的就是指导生产,什么季节种植什么,大大提升了民众的收成,对农业社会来说,这绝对是一次有史以来的变革,瞬间进入农耕文明2.0时代

3、安顿好了民政,再看领导班子的配置,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后世的孔孟应是受其影响

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于帝喾的德行教化、知人善任

孟子的民贵君轻,启发于帝喾的民为国之本

帝喾觉得羿很会射,独步天下、绝世无双,就封他为射官,赐精良弓矢,还指导他办专业的培训班,训练人才,羿也很会来事,更不负众望,后来白难反叛,羿一举拿下

帝喾是个很爱乐律的人,发现咸黑这个人很擅长,就把自己的想法给他说,让他给编制一套音乐合集,咸黑也是废寝忘食,最终弄出了一套影响后世的合集《九韵》

干唱多没意思,得有乐器,又发现一个叫柞卜的能人,给了他指导精神,柞卜夜以继日的制图绘制,终于制作出了埙啊、管啊等乐器

帝喾的部落,有说传了400年,有说传了350年,不管多少吧,太平盛世,是最合适的标签,帝喾身上的溢美之词更是多不胜数:博爱世人、仁德天地、惠泽万物、勤勉自律、任人唯贤、明察秋毫,为后世历代帝王推崇


司马迁为什么把五帝当作真实人物(五帝之第三帝帝喾)(2)

与前两帝类似,帝喾也有很多传说,凤凰来朝、龙犬驸马等,绘声绘色,神乎其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下,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帝喾的四个妃子,为其各生一子,挺有意思,想必是有秘术的,还有比赛生孩子且都是男孩,令人费解

元妃姜嫄生后稷

次妃简狄生契

次妃庆都生放勋

次妃常仪生挚

帝喾的困扰也随之而来,该由谁继承大统嘞?

看前两代,一个传给了孙子,一个传给了侄子,这如何是好?

这不能首开嫡长子继承吧,毕竟,一生功名不能晚节不保啊,迟迟未做决断,眼看自身日渐衰老,于是先想着抓阄,后来就放弃了,毕竟太儿戏了,后来就想着占卜,卜者说了,四位王子都有帝王之相,有些人会成为帝王,有些人的儿孙会成为帝王,你看,无论结果是什么,都不会错,关键是帝喾也看不到了

帝喾去世以后,挚继承了大统,但没有能力去操作这么大个盘子,至于是主动还是被动,帝位就到了弟弟放勋这了,放勋就是大名鼎鼎的尧、帝尧,另外两个儿子后稷和契也不一般,他们的后代分别开创了周王朝和商王朝

车轮滚滚,飞速向前,历史,也进入帝尧的时代,后续篇章再增补有关他的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