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字趣味识字教学(字源识字应该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中)(1)

到字趣味识字教学(字源识字应该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中)(2)

到字趣味识字教学(字源识字应该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中)(3)

字源识字应该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不是英文符号,汉字溯源的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汉字具有自定义功能,汉字的形成过程就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过程。如齐(齊)到济(濟)的过程,知道齐的本义就会让学生知道竹简的制作过程,就会了解为什么要这样简化;知道济的本义,你就会知道“经济”一词的意义。知道经济与计划有关。自汉语拼音实施以来,人们把汉字作为英文符号英文单词来传播,离开固定的词组就不懂单个汉字,如“泊”,老师也不明白“泊”的本义,就知道和停在一起读“bo”,和湖在一起读“po”。就会出现“鸿鹄”读错现象。

下面用“齐”和“济”来说明汉字溯源教学的重要性。

齐(切系切qí)齐是由齊简化而来。从甲骨文和金文来看,画的是三棵竹子的一个竹节,相同高度竹子每节几乎是相同的,劈开后可以作为刻字或写字的竹简。齐隶变楷化后把制作竹简的过程融入了进去。齊中“亠”指示上头;“丫”指示从上到下把竹子劈开;丫的左边是刀,右边是刀的变形,“ ”刀的反字,指示两刀把竹劈子切分相同长度;下面的”是由亓的变形,指古代的几案,指把竹劈成片放到案板上切分,变形后也可理解放置两块等距宽度的木板做规矩,将竹简切的长度一致。简化后的齐是文和亓的省形组合的字,文指刻有文字或写有文字的竹简捆绑在一起,放置在几案上的画面。读音是切(qie)和系(ji)的切音(qie ji),表示把切好的竹劈子有序捆系在一起制成竹简,用于记录文字。齐的本义就是制作竹简的过程。可以引申1.平整、整齐,如修齐、良莠不齐、参差不齐、队形整齐;2.完备,如齐全、齐备、人还没有来齐;3.整治、整理,如‘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4.使同等、一致,如齐名、‘人心齐,泰山移’;5.达到同样高度或长度,如见贤思齐、水齐腰际、河水齐腰深;6.跟某一点或某一直线取齐:齐着根儿剪断 、齐着边儿画一道线;7.共同、同时,如齐唱、齐步、并驾齐驱、百花齐放;8.声韵学上齐齿呼的简称,如开、齐、合、撮;9.国名。战国七雄之一,故址在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东南部一带。10.朝代名,南齐、北齐;11.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所建国号;12.姓。

到字趣味识字教学(字源识字应该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中)(4)

到字趣味识字教学(字源识字应该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中)(5)

济(计)是由齐和汁的省形“氵”会意而成的字。齐表示制作成的竹简;“氵”表示墨汁。所以济是墨汁和竹简的搭配。济借“计”声表示墨汁和竹简要合理搭配,计算好,任何一项多了都浪费。懂了“济”这个字,你就明白“经济”一词的含义。比那些经济学家从外来语中翻译的概念更容易理解。

泊(波bó 、泼pō)泊中三点水“氵”指水,白表示白色,是水折光看到的颜色。《集韵》:“泊,水白貌。”泊读波浪的“波”,借“波”声表示波浪运动的景象,象波浪运动样,到处流浪,比喻人无居处,漂泊。波浪运动到岸边,受岸边阻挡,就终止,又可表示船靠岸,停泊。《玉篇》:“泊,止舟也。”白色还可作为空色,表示纯洁,如淡泊名利。水在泼洒的过程中看到水的貌相也是白色。借“泼”声表示水泼地,形成的是一滩水,如水泊、梁山泊,做比喻如血泊等。泊和水道不一定是连通的的,可以理解水只进不出,单向流动,起不到保护水道的作用。湖和泊的区别在于能不能保护水道,和水道中的水双向互动。能者为湖,不能为泊。

字形相同,场景或者说貌相同,背景画是一样的。借音不同意义就不同。这样才可理解多音字的区别。

到字趣味识字教学(字源识字应该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中)(6)

汉字隐含无数有价值的文化信息。汉字有通过字形、字音进行“自定义”的功能,这种“自定义”是通过造字的原始表象定格下来的。因此汉字成了“活化石”,隐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许多文献资料中查不到的历史悬案,可从汉字中寻找他的脉络。

页頁(叶yè协xié)的甲骨文象一跪坐的人,而突显其头部。金文和篆书出现了“目”,看不出头部的形状;隶变楷化后变为“頁”,頁和䈎合并简化为“页”。合并原因应该是因两字本义相近而合并,笔画均能显示其两字的意义。从夏的繁体“夓”,隶变楷化后,用“頁”表示头部不是其本义,而是引申之义。

夏夓(下xià)为缫丝织绸的过程,页的上部“”为下的古文,既标音又会意,织绸过程是从经线的的尾端(下端)开始织到经线的始端(上端);“目”为经线和纬线织成方形绸布,古代织绸经线较短,绕在固定的方框上,织出绸缎不长,成一片一片的,不像现在成卷;“八”表示分开经线来穿纬线;夓中頁两侧的手“臼”表示双手穿梭引导纬线,“夂”表示缫丝过程(见夂字解),所以,夏(夓)为缫丝织布的过程(禹为蚕虫吐丝的过程。禹建立夏朝,大禹治水,沧海变桑田,夏朝是我们华夏民族养蚕织绸的大面积推广时期)。织绸有两头,都可引申为头,开始为“首”,结尾为“頁”,頁后简化为“页”。页借“叶”声表示织成的丝绸像树叶,一片一片的,不是现在纺织成的丝绸成卷;页借“协”声表示织绸左右手穿梭力度要协调好。 页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如项、顶、颈、须、颁、领、硕、烦等。

到字趣味识字教学(字源识字应该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中)(7)

页的本义织绸的结束过程。引申为1.篇,张(指书、画、纸等),如页码、活页文选;2.量词,旧指单面印刷的一纸,今多指双面印刷的一面,如一本三百页的书、第一页。夏的本义为缫丝和织绸的过程。引申为1.古代汉民族自称,如华夏、诸夏;2.泛指中国,如夏盟(古代华夏诸国间的结盟)、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3.朝代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如夏礼(夏代的礼法)、夏书(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夏甲(夏朝君主孔甲);4.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如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 、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献县) 、北宋仁宗时,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 、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5.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国名,如夏国、大夏;6.通“厦”,大屋;7.夏季(缫丝织绸需要潮湿高温的天气,正是夏天的气候环境),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如夏汛(夏季汛期)、夏安居(僧徒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又称“坐夏”)、夏畦(夏天治理田畦)、夏苗(夏季的禾苗或田猎);6.大,如夏李(大李)、夏屋(大屋)、夏海(大海);7.华彩,即五色,如夏翟(夏狄,羽毛五色的野鸡)、夏缦(古代卿乘坐的五采车);8.姓。

到字趣味识字教学(字源识字应该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中)(8)

夂(至zhì、终zhōng)是冬(冻dōng)和终(至冬切zhōng )的初文。从甲骨文看是手工缫丝(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最后结束的图形,下垂的两个小圆点表示抽丝最后剩余的蚕蛹;金文增加了缫丝缠绕蚕丝的圆轮工具(图1);篆书开始分化为两个字冬和终。增加“纟”旁表示终;增加冰旁“仌”为冬。分化后意义延续了夂的意义。隶变楷化后夂的意义更加证明了是蚕茧缫丝最后状态。夂中撇“丿”指示柔软的蚕丝,折“ ”指示圆或弧,这里指示抽出的丝缠绕在圆形轮上,捺“”表示从蚕茧上向外抽丝,所以,夂为缫丝的过程。借“至”声表示缫丝最后停止的状态。《说文》解“从后至也”,也是到最后停止的意思。分化两字后夂一般作偏旁部首,如处、各、条、备、复、夏、麦、路、络等。冬下两点由“仌”变两横“二”,最后变“”是受“易学”影响,两横“二”为阴,指阴间,由最初的两个死的蚕蛹,到冬天的冰凌“仌”,再到阴间的两横“二”,最后楷化后的“”,这两点是“二”的变形,并非“八”点。冬借“冻”声表示一年中最后最冷的季节(冬季)。终应是至( zhì )冬(dōng )的切音(zhì dōng )表示缫丝的最后停止状态即终了。终延续了夂的本义,是夂的繁化,所以夂还读“终”声。

到字趣味识字教学(字源识字应该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中)(9)

冬的本义为一年的最后季节。引申为1.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2.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如冬暖夏凉、冬酿(冬季酿酒)、冬温(冬天所害的一种热病)、冬计(寒冬的生计);3.冬月,阴历十一月的俗称,如适冬(阴历十一月)之望日(十五日)前后,如‘窗外疏梅筛月影。—清· 林觉民《与妻书》’;4.最后,通“终”,如‘诰诰作事,毋从我冬始。—《马王堆汉墓帛书》’;5.冬冬声,形容敲门或敲鼓的声音,如冬冬(形容敲门的声音)。

终的本义为缫丝的最后停止状态。引申为1.末了(liǎo),完了(liǎo),与“始”相对,如年终、终场(末了一场)、终极、终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终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2.从开始到末了,如终年、终生、饱食终日;3.人死,如临终、送终;4.到底,总归,如终归、终究、终于、终将成功;5.姓。

通过字源识字,学生掌握的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还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社会、历史等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