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是一部深受大家喜欢的理伦剧,讲述了现代社会原生家庭纠葛带来的成长创伤问题。表面上无限风光的苏家,随着苏母的突然离世,瞬间分崩离析。一辈子没有做主权、自私不讲理的苏父的安置及后续生活问题,搅乱了大哥明哲、二哥明成 、小妹明玉三家的平静生活......

《都挺好》里的三个孩子虽然成长在同一个家庭, 因为苏母对他们的态度和看法不同,所以他们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大哥明哲:天之骄子,邻居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典型的"中国式长子",可是成年后过得确实是不如意,懦弱、爱面子、不明事理,情商低、极其愚孝,大男子主义。

二哥明成:家里最受父母庞爱的那个,从小在家就为非作歹,极度自私,脾气暴躁,典型的“啃老族”。

老三明玉:家里妈妈最不喜欢、最没地位,总是被二哥欺负的唯一女孩,长大后独立、隐忍、上进、最希望得到家人爱和认可的事业成功人士。

告诉我们怎样的家庭才是幸福(都挺好让我知道)(1)

为什么同一个家庭会养出性格和心理状态完全不同孩子呢?这就跟父母爱分配不适有关。

根据阿德勒人格理论的观点,孩子首先接触的社会环境就是家庭。在家庭中,孩子与母亲的接触以及母子关系的发展趋向形成了孩子与他人关系发展的基础。

一、家庭中为什么会存在“爱的不平均分配”

我相信,不管在世界哪一个国家的家庭里,家中子女多的,偏向一个子女也是正常的,做父母的是不可能一碗水端平给到每一个孩子。一只手伸出来五个手指,有长有短,家庭里对孩子的爱也是一样,不可能统一划齐。那么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平均分配的因素有哪些呢?

1、出生顺序不同

出生次序理论(birth order)最早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提出的。

在我们中国的家庭里,有一句话叫作,“父亲重长子,母亲疼么儿”,在我们70后的家庭是非常普遍的现像。长子往往被一个家庭委以重任,所以也有“长兄如父”的说法,家里会着重培养老大,就是希望老大能够有一天在父母不在时,能够担起大家庭的重担,照顾好下面的兄弟姐妹,而中间出生的孩子相对来说就得不到那么多父母的关注。

我老公家兄弟姐妹六个,他排第五,75年出生,老大是姐姐,老二是哥哥。那时公公在县城单位当领导,婆婆在老家种田,公公带着大哥、大姐们在县城读书,剩下的几个孩子和婆婆就在老家,大哥高三复读了三年才考上小中专,大姐第一年高考没考上,公公不给复读,让出去打工赚钱。而且大哥复读时,二姐考上了县里的高中,因为家里供不起,公公选择了给大哥复读,二姐初中毕业就辍学,这就是典型的重长子的表现。

告诉我们怎样的家庭才是幸福(都挺好让我知道)(2)

《都挺好》里面的老二苏明成是三个孩子中最没有出息的,读的是个二本学校还是苏母托关系进去的,可是苏母却偏偏最疼他,明哲和明成同是男孩,明成属于最小的,所以在传统思想影响下,他可以得到苏母更多关爱,母亲疼么儿。

2、性别不同

现在“重男轻女”的观念虽然没有以前严重,但还是有,尤其是在传统的客家人、潮州人和福建人的家庭里,认为男孩子即便不能光宗耀祖但能传宗接代,所以男孩子必将受到父母更多的宠爱。

我的邻居林姨夫妻俩是潮州人,六年内生了三个女一个儿子,最小的是龙凤胎,他们家是开电子厂的,经济特条很好,但是每到暑寒假都能看到三个女儿在厂里流水线上帮忙做事,儿子几乎不到厂里来。林姨的三个女儿不但漂亮、懂事而且学习成绩非常好,年年都是三好学生,儿子就是三天二头要请家长到学校去的那种。三个女儿名牌大学毕业后都在国外工作,儿子则中学没读完就被开除了,现在在厂里帮林叔林姨,也算走上正道了,即便是三个女儿常常被人羡慕、称赞如此优秀,林姨还是说:女儿再好有什么用,还不是一样嫁到别人家去,生的娃也不姓林。传统思想使得性别不同,享受到父母的爱也不同。

告诉我们怎样的家庭才是幸福(都挺好让我知道)(3)

3、孩子的性格不同

即使在同一个家庭出生,享受同样家庭教育的孩子,性格也是不同的,有的比较内向,有的比较外向,父母往往喜欢跟自己性格最像的那个孩子。西汉末刘向在《战国策·齐策三》就有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都挺好》里苏家三个孩子,老大苏明哲虽然是个男孩但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缺少与母亲的沟通,老三苏明玉的出生阻碍了苏母事业上的发展,所以苏母极恨她,老二虽然不如老大会读书,不如老三懂事,但是他会用花言巧语讨好苏母,性格与苏母最像,所以苏母自然是最疼爱这个儿子。

二、一个家庭如何进行“爱的分配”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只有被爱和满足,才更容易相信和追求真善美,找到生而为人的幸福感。

在同一个家庭里享受不同关爱的孩子在性格上会有很大的差别。缺少父母的关爱的孩子得不到肯定往往会变得寡言孤僻、自卑心强,缺乏安全感,对人冷漠。而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则是自信、阳光、关爱他人。

告诉我们怎样的家庭才是幸福(都挺好让我知道)(4)

三毛当年是家里最不受待见的孩子,老师、父母一直认为她是个怪人,1983年,当三毛的作品《朝阳为谁升起》得到父亲陈嗣庆则的赞赏,三毛眼泪夺眶而出说道:“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虛。”

既然一个家庭没有把爱分配好会对孩子的性格、情绪、事业、格局有那么大的影响,一个家庭该如何做好“爱的分配”呢?

1、把责任给老大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二胎家庭两个孩子发生争执怎么办?把教育的重点放在老大的身上,不要放在护着小的上面。不然懂事的大孩子会敏锐的察觉到父母有偏心之嫌,导致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意识的排斥家庭。

四个孩子三个考上北大的狼爸萧百佑对于几个孩子爱的分配就是把责任给予老大,《狼爸》一书中萧先生就曾提到他的萧氏打法:老大犯错了,只是老大挨打,老二犯错了,老大老二都要挨打,以此类推。他的理由就是,小的犯错大的没管好也是犯错。这样就形成了孩子们齐心协力,大家都努力做好自己,大的管小的,小的爱大的。

告诉我们怎样的家庭才是幸福(都挺好让我知道)(5)

2、合理分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

孩子多了,父母的精力就会有限,所以家里大人就要合理分配好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尽量让每个孩子在父母那里都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我们家有两个孩子,姐姐17岁,弟弟4岁,我们两个大人就作了不同的分工,姐姐的上学出行由爸爸负责,每个周末按时接送就是爸爸雷打不到的工作。弟弟年龄小、离学校近,平日里的衣食住行接送就由我负责。周末姐姐回来,我就陪着姐姐补课和逛街,爸爸负责弟弟的兴趣班和体育锻练。那样姐姐也不会觉得有了弟弟后自己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或者是爸爸妈妈把时间都给了弟弟不再管我了。

3、在生活中设定公平的规则

当几个孩子发生矛盾或争执时,家长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有同等描述事情经过的表达力,不能因为年龄最小或家里最弱的那个就有优先权,切不可用“你是哥哥/姐姐就应该无条件让着弟弟/妹妹”的道德绑架压制大孩子的表达权。在家里设立一定的机制,比如说谁先停止争执的就有优先表达权,切不可以年龄、强弱来判断对错。

告诉我们怎样的家庭才是幸福(都挺好让我知道)(6)

三、爱的合理分配:不做“审判”、不做“比较”、不做“帮助”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孩子们将来能否像父母期望的那样和谐共处、相亲相爱,很大程度上和父母在孩子们小时候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有关。

那父母该如何做到爱的分配呢?

1、不做法官、不评判,不站在孩子的任何一方

当孩子们发生争执与冲突,父母会为了尽快平息“战争”习惯性的做个法官去判定谁对谁错,而且我们思维是习惯性的站在弱者或小的一方去批评获胜的一方。这样的话父母就会人为的培养出“受委曲讨好型”和“骄横跋扈型”不同性格的孩子。

告诉我们怎样的家庭才是幸福(都挺好让我知道)(7)

《爸爸去哪儿》里的安吉儿和弟弟小鱼儿抢玩具,每个人都说是自己先拿着,妈妈当时没看到到底是谁先拿,所以她没有强迫哥哥要大让小,也没有护着弟弟让小的先玩。而是让两个孩子静下来后才说:“其实你们小朋友都是很诚实的,诚实的孩子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我现在再问一次,到底是谁先拿到的玩具?”。安吉这时候迟疑了片刻,不过最终还是承认是弟弟先拿到的,妈妈表扬了哥哥的诚实,得到妈妈表扬和亲吻的安吉,非常开心。妈妈接着说:“那这玩具,就先由弟弟玩5分钟,5分钟以后再给哥哥玩,可以吗?”。两个孩子都很愉快的接受了妈妈的接议。

妈妈的这种不评判、不站队的做法既处理了兄弟两的矛盾,又没有偏袒任何一个孩子,反而让孩子感受到公平和重视。

2、不要拿孩子作比较,要培养和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优势和长处

教育专家吴军在《数学之美》中讲过一种发展思维,一个人在某个单一领域取得超过95%以上人的成绩很难,但是如果在两个或三个领域,分别取得超过75%以上人的成绩,却相对容易,而这就是全才的定义。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优势,做父母的应该充分培养和发挥孩子的不同优势和长处,让家庭中的孩子百花齐放。而不应该总是拿某一个孩子做参照物,发现其他孩子在某一方面不如这个孩子就进行讽刺和打击。

我们读中学时,我们的中学体育老师有三个孩子,老大文化成绩非常好,老二有画画天赋,老三就是我们的同班同学,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体育老师发现老三的体育非常好,就子承父业,非常支持老三去学体育。现在三个孩子的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我们体育老师就是培养和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使三个孩子都成才,而不是处处拿老大作比较要两个孩子像老大一样文化成绩要拔尖。

告诉我们怎样的家庭才是幸福(都挺好让我知道)(8)

3、理解感受,但不提供“帮助”

当孩子们因为彼此冲突或闹矛盾时找家长来告状,我们可以表达对孩子此时心情的理解,很共情的告诉他“我理解你的心情和感受”,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用自己方式自己解决问题。父母不提供任何帮助。

我记得我小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个金鱼缸,里面养了好几条我从各个小店里淘来的鱼儿,每次我都喜欢把它们摆在最显眼的地方,妈妈跟我说了好几次不要放在这里,等会家里人一不小心就会给打碎掉,结果那天弟弟回来,真的给打碎了,我发疯似的朝弟弟大吼,妈妈等我安静下来抱着我说:我知道你很难过,我也挺心疼那个鱼缸,好在弟弟和你及时把鱼捡起来了。后来我慢慢平静下来想想,妈妈早己提醒过自己不要放在那里,是我自己没有听大人的建议把鱼缸放好。妈妈的做法既没有批评我,也没有护着弟弟,而是通过共情让我明白了自己的问题。

结语:父母应该尽可能给孩子平等的爱和空间,给他们足够的相处时间,让孩子们自己去找到最合适的相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