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母亲今年六十八岁,如果要给母亲贴上一个标签来描述一下她,我觉得没有比“吃苦耐劳”这个词更准确贴切的了。

母亲在姥娘家是最大的女儿。但是,她不是姥娘和姥爷的亲生女儿。

解放前,人普遍结婚早,十五六岁就结婚,生活条件卫生条件也不好,尤其是乡下更是如此。姥娘生了四五个孩子,都没有立住,早早就夭折了。

那个年代,遇到这种情况,通常的方法,往往是要抱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来压一压,说是这样后面就能养住孩子了。

母亲的父亲是一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增援过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到1953年)。而母亲则出生于这个战争期间。

那时候,我的亲姥姥住在离姥娘家十几里以外的一个村子里,家里孩子多,劳力少,丈夫参军生死未卜,杳无消息。

生了母亲后,无力抚养,就托人送了出去。

于是,母亲就这样来到我的姥娘家。

姥娘姥爷也都是淳朴厚道的庄户人家,对母亲和其他人家的孩子也没有多大区别。

02

母亲很小就从村里婆娘们的家长里短里听说了她的身世,知道自己不是姥娘亲生的,是姥娘家抱来的孩子。

但是,能够知道她的出处的人并不多,那时候,人也不过是随口说一嘴,根本没有什么成见,只是就事说事而已。

可是,听在年幼的母亲耳朵里,却是另有一番思量。

随着孩子增多,又都是女孩,姥娘便慢慢地把母亲当男孩子使唤。

母亲心里还暗暗担心会被赶出家门,所以干什么活都格外卖力,小小年纪,就能比人家的半大小子好使唤。

可以说,从母亲记事起,就是不停地干活、干活、干活。

没有歇着的时候。就是赶上天气不好,也得在家帮姥娘摊煎饼。

在母亲十来岁的时候,长过一场大病,找乡下郎中看了,治不了。就是肚子突然涨的鼓鼓的,一个骨瘦嶙峋的小姑娘,短短几天内肚子涨的像一面大鼓一般。

后来,姥爷不忍心母亲就这样没了,雇人把她带到城里去看医生。诊断还是没治了。只好抬回家等死。

最后是一个年龄很大的奶奶发了话,让找个神婆子来看看。不可思议的是,最后,竟然给看好了。道理谁也说不清。

但是,从那时起,母亲再也吃不了水里的动物。鱼虾蟹蛤统统不行。连味也闻不得。

父亲曾经不相信,他用自己吃过鱼后,喝过水的茶碗给渴急了的母亲倒了一杯茶,母亲匆匆喝下去后,结果片刻功夫就全吐了出来。直吐得天昏地暗,用父亲的话说,就是连苦胆里的胆汁都吐干净了。

母亲从小没有上过学,不干活,去上学,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她特别羡慕能够参加扫盲识字班的那些人,经常晚上背着妹妹去旁听。

可是,妹妹总是哭闹,姥娘总是骂她不务正业。就这样,她还是学会了“小九九”乘法口诀,又学会了认杆秤,口算能够把账算的清楚明白。

曾经有卖猪肉的人不相信,拿卖肉的账目试过她,发现她心算又快又对。对她很是服气。

对她来说,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认字。

03

母亲嫁给父亲的后,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没养活。我是她生的第二个女孩,排行第一。

父亲自幼丧母,由他三姐和父亲抚养长大。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祖上曾经出过进士,又被老父疼爱,从小发现他脑袋瓜聪明,一心想让他吃从文这碗饭。

就把父亲养成了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酸不拉几的文人特性。要说父亲,上学也还算争气,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考上过医学类的学校。

只是运气不好,赶上文化大革命。

父亲的大哥比父亲大二十多岁,两个人在姊妹兄弟中一个最大,一个最小,连大伯家的女儿都比父亲大半岁。

大伯参军,在部队提干,本来一帆风顺,可是突然被批斗了。就牵连到了父亲这儿。爷爷也是因此事丧命。

父亲好好的学也上不成了,被开除回家。

就这样,母亲因为特别看重文化人,而嫁给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父亲!

父亲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年纪,一下子由得意洋洋到落魄不得志,加上丧父的打击,薄弱的意志,载不动许多愁,就学会了喝酒,整天就知道喝酒、骂人,通过这种方式,发泄自己的不如意。

这样可是苦了母亲。她又是一个不服输的要强女人,曾经十二三岁就能挑着挑子跟着姥爷赶集上店讨生活的人,结婚后,生生把一家人的日子过成了她自己的日子。

每当看到“我曾经想活成大哥的女人,最后却活成了女人的大哥”这一句话,我就觉得这是母亲一生真实的写照。“女汉子”这个词都不如“真汉子”更适合母亲啊!

父亲农活干不了,笨的要命。和母亲一起去锄地,母亲锄完三趟,他一趟也锄不完啊。脑力活动都不让他做下去,要体现劳动改造嘛。久而久之,他自己就选择了逃避。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母亲顾着填饱肚子,父亲干不了,她更得拼命干,才能弥补父亲拉下的活计。哪里有时间和条件,精力和细腻能顾及到父亲的那点小矫情呢?

于是父亲更不干,母亲更辛劳。

最后,我家里百分之八十的活计都落到母亲肩头。从这一点来说,我的父亲真的不是一个有担当的男人。被爷爷和姑姑养废了。

小随笔我的妈妈 随笔我的母亲(1)

04

说一说母亲生孩子的事情。

每次听母亲平平淡淡地讲起她生孩子的事情,我就感到心酸无比。

母亲生养了我们姐弟三个,我,妹妹,弟弟。

前面说过,母亲没有婆婆,也就没有人伺候月子。父亲对他也是没有什么体恤,一直把她当成一个壮劳力。农村大老爷们,也不懂体贴老婆。

母亲都是自己做的月子。不但做饭给自己吃,还得做饭给父亲吃。现在一说起来,我就忍不住埋怨父亲一通,看着他讪讪的样子我也忍不住生气。

生我的时候还好一点。那时候母亲年轻力壮,底子很好,总算没有造下病。

到了生我妹妹的时候,那时候,结婚以来的贫穷和过度操劳已经掏空了母亲。

管大的,顾小的,很是难为母亲。

头三天,过度的虚弱,让母亲实在下不来床了。就顾不上我,饿了我两天。

再加上,我理解不了母亲坐月子的事情,年幼的我不懂事,脾气不好,性子又刚烈,对于生妹妹后一家人连饭都吃不上,让我几天饿肚子的事情很是委屈和抗拒,稍不如意,就嚎啕大哭。

那时候,我的亲二大娘就和我们住一个院,她家住正房,我家住东屋。就这样,大娘也是不肯帮上哪怕一点点忙的。

后来,母亲起不了床的时候,隔着窗子求她给母亲做顿饭,她竟然敷衍到给母亲做的小米稀饭都半生不熟。

母亲看到碗里的稀饭,着实为难了好久,不喝几口,没力气下床,喝吧,又不熟,怕月子里造下病根。最后还是咬咬牙喝了。

趁着那口稀饭的那股热乎劲,母亲扶着床沿,在生了妹妹后的第三天下了床。

拄着棍子忍着全身疼痛,抓紧做了一顿饭。

到了那天下午,果不其然,母亲闹开了肚子。整了个半死。饿出了个痨病,从那以后,一饿了立马咳嗽个不停。

母亲捡回来一条命,多亏了邻居家的我一个三嫂子,给母亲送来了一碗红糖水,还有一摞煎饼。

直到今天,一提起来,母亲都会念叨一番。

生弟弟的时候,已经有了计划生育的说法,由于父亲重男轻女,母亲真是拼命抢着时间生了弟弟。

所以,弟弟身体从小也不好。现在想来,母亲那时候已经营养不良了,还一直过度劳累,自然没给弟弟打好基础。

05

母亲一个人家里家外忙碌着。我经常说,这一辈子,我们姐弟三个加上父亲,所有的人干的活加起来,都没有母亲一个人干的多。

就是这样,母亲也是支持我们读书的。我小的时候,八十年代,在偏远的、贫瘠的山村里,别说女孩,好多男孩都不让读书。

可是,不管日子多艰辛,生活多贫困,母亲从来就没有说过不让我们读书的话。

她一生一直羡慕读过书的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只要你们能读下去,考上什么都供你们。我砸锅卖铁,要饭卖血也会供你们!”

那时候,她说的轻描淡写,表达她的决心。我们回忆起来,却是如此悲壮!

为了挣钱,母亲能够挑着比自己体重还重的一百多斤的担子,肩挑煤炭两天步行四五十里地,就为了挣到几块钱。那是村里的壮劳力才干的活。

正是在母亲的支持鼓励下,我才能成为我们村里的第一个女大学生,成为我们家族自解放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

母亲六十八岁了,还是天天劳动,忙碌不停。

她的耳朵不聋、眼睛花的比我的还轻,脸上气色红润,没有一点老年斑。

她自己总结,这是她一直坚持劳动的结果。

我们劝她休息时,她总是强调自己的观点,认为老年人最大的福气,就是还能够劳动。

随着时光的流逝,四十多岁的我,也越来越体会到我那目不识丁的,吃苦耐劳的母亲的伟大。

小随笔我的妈妈 随笔我的母亲(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