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的古代史,绝大部分文明都是在河流边上发展起来的譬如埃及文明随着尼罗河发展,古巴比伦随着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发展,古印度则随着恒河而发展而我们中华文明则依靠黄河和长江两条河流来发展自己的文明,因此中国人面对黄河和长江都有一种神圣感,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黄河源头有多大?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黄河源头有多大(黄河的源头早已被找到)

黄河源头有多大

纵观人类的古代史,绝大部分文明都是在河流边上发展起来的。譬如埃及文明随着尼罗河发展,古巴比伦随着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发展,古印度则随着恒河而发展。而我们中华文明则依靠黄河和长江两条河流来发展自己的文明,因此中国人面对黄河和长江都有一种神圣感。

今天,我们单独来讲黄河的故事:黄河的源头早就被找到了,仅碗口大小,为何却不允许任何人靠近?若论黄河的气质,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北方人的气质——因为都是那么的豪迈粗犷。黄河不像长江那样沉沉地流动,它是以一种奔跑的形式来流动的,宛如千军万马在呐喊。所以李白说: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的形象,宛如一群大秦武士踏着豪迈的步子在整齐地奔跑,其中带着无穷的力量与胆魄。黄河就是给人这样的精神震撼的,所以人们才常说: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看了那样凶猛的黄河水,再怎么穷凶极恶的人也会有一种“死心”了的感觉——因为这样的水跳进去,基本上是没命了。

所以,在大多数人的眼中,黄河的源头应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水源,只有巨大的水源才能够供应如此巨量的水源。然而,事实上却让人惊讶:黄河源头仅有碗口大小。关于黄河源头的寻找,早在上古时期就开始了。《山海经》当中就曾经对黄河的源头做过一些记录,只是由于《山海经》独特的语言风格,让大家看不懂而已:

“昆仑之丘,……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

这个“昆仑之丘”就是《山海经》当中记载的黄河源头。而距离我们近一些的《禹贡》当中则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也就是黄河发源于“积石”这个地方。可惜的是,古今地名变化太大了,我们至今也没有搞清楚《山海经》当中的“昆仑”到底是哪里。有的人说是现在的昆仑山,有的人说是泰山,还有人说是汉中地区······

连“昆仑”都搞不清楚,所以我们当然也搞不清楚“昆仑之丘”在哪里了。好在咱们现在的科学技术发展了起来,可以自己对黄河进行探源。在上个世纪的时候,科学工作者沿着黄河往上追溯,找到了黄河的真正源头,也让大家对黄河源头的样子感到十分的惊讶。那么,黄河真正的源头,在哪里,是什么呢?

黄河真正的源头有三个,分别是:古宗列曲、卡日曲、扎曲。这三个地方都处在中国的青海省。而这其中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因为这里即便是旱季也从来不会断绝水流。而让人惊讶的是,这卡日曲的黄河正源仅仅只是5个碗口大的泉眼而已,这5个泉眼的水慢慢流出去,最终汇聚成了奔腾汹涌的黄河。

而另外两个黄河的源头一样也是由一些碗口大的泉眼组成的,这些泉眼所组成的水系面积总共也不过700多平方公里而已。它们是怎样由这样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后来的长达5464米、经流落达到500多亿立方米、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的超级大河的呢?原来,这里的水大多数是来自雪山的融水,所以它本身的水量大小并不是很重要。

加上黄河在东流的过程当中一路吸收各个支流的水流,所以最终才汇聚成那样一条大河。正像我们的一句古话讲的那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黄河这就是“河纳百川,有容乃大”。与我们在黄河的下流看到的那种汹涌澎湃、浑浊壮阔的黄河水不同,这里的黄河水是一片“清纯”的模样。

由于这里的地下水大部分都是雪山上面的融雪化水,然后还经过了泥土的过滤,所以这里的水都特别的清澈,简直可以称作“清澈见底”。另一方面,由于这里人迹罕至,是沼泽和荒野,这里的水质特别的好,没有任何被污染的样子。所以说这里的黄河水都可以称之为非常的“清纯”了。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河流污染,为了保卫我们的母亲河,保卫我们的黄河,这里作为黄河的源头,被禁止外人靠近。毕竟,正是黄河的存在,才给我们的整个华北平原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力与活力,倘若连黄河源头都被人破坏了,那么我们整个华北平原都会因为缺水而变成一片荒芜,再高的科技水平也解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