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第四十三天:有时候出场的顺序、时机,决定事业的成败

大秦帝国第一猛将出场时间(大秦帝国四十三天)(1)

作者

本文《大秦帝国》读书笔记系列由我爱刨根问底原创,今天是第四十三天分享。

商鞅被车裂之后,秦国世族问题被彻底解决之后。秦惠文王进入短暂迷茫期:秦国该怎样往下走?好多名仕前来秦国求见,以实现自己抱负。

一:魏国犀首(公孙衍)入秦,献策搁置辞官去

大秦帝国第一猛将出场时间(大秦帝国四十三天)(2)

犀首、张仪分别图

1.犀首提出长策

犀首根据自己了解到的秦国国情,提出自己的对策:正名称王,东出争霸,中原逐鹿,一统天下。

2.当时秦国国情

犀首的对策,很切中秦惠文王嬴驷的梦想,但当时秦国商鞅变法仅仅二十多年,有好些方面需要继续推进。

(1)秦国兵力,不足以同两国抗衡。一举东出,如果遭遇后方得另一国支援,秦国有可能陷入战争泥潭拔不出,反而有灭国危险。

(2)秦国不愿现在称王,不想现在成为六国再次升高对抗的对象。

(3)鉴于这种情况,秦国把犀首长策暂时搁置。

3.犀首选择

正是基于秦国事实国情,秦惠文王的坦诚对待,犀首知道自己对策不被采纳,悠然辞官而去。

大秦帝国第一猛将出场时间(大秦帝国四十三天)(3)

苏秦

二:洛阳名仕苏秦入秦,献策延滞也离去

1.苏秦提出长策

洛阳苏秦也提出王霸之道,一统天下长策。

2.当时秦国国情

苏秦的提议很美好,但由于同一个秦国国力原因,苏秦的提议,同样不被采纳。

3.苏秦选择

苏秦直接出走秦国。

三:司马错率军长途奇袭房陵大胜,成功夺取府库仓禀,并占取汉水之地三百里......秦国的军粮提供有大大的好转,秦国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大秦帝国第一猛将出场时间(大秦帝国四十三天)(4)

张仪

四:安邑名仕张仪入秦

1.张仪提出长策

分化六国,连横对待。增强兵力,适时东出。对东扩张,称霸七国。适时称王,增强国人信心。

2.当时秦国国情

在苏秦倡导下,六国合纵同盟已经形成,秦国的生死存亡处于一线。秦国需要迫切用人。出于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秦惠文王嬴驷直接在尚商坊区当面求贤纳才。这就是张仪出场的时机,也是他出场的顺序。

3.张仪选择

(1)由于张仪提出的连横政策,短时间解决了秦国六国联合压秦的问题。

(2)连横解决了秦国的火烧眉毛,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训练足够力量的新兵。以便,将来有足够的兵力获得足够份量的胜利,为将来称霸七国、进而一统天下,做足准备。

(3)正是秦惠文王赢驷有足够的认可、足够的耐心,张仪足够的胆量、足够的智谋,第一次两方见面,深深地打开了双方的心扉。最终,秦惠文王经过短暂的君臣商量,做出以下决策:聘请张仪作为开府丞相,居商鞅生前没用场所。

(4)秦惠文王的开胸纳才,为张仪提供足够广阔的平台,足够的信心、后台支持,张仪死心塌地为秦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为什么只有张仪,在商鞅死后居于高位?

我认为:一个大才出场的时机、(包括大的时机国家的时机和小的时机自己面君的具体细节)出场的顺序(就是普通意义的顺序),最重要。

由以上观点看来:犀首、苏秦、张仪,三人中哪个不是大才,哪个心中没有涛涛墨水?

三人入秦大环境:都是在商鞅死后,士族问题彻底解决之后。

1:秦国大环境不同

(1)犀首、苏秦两人入秦时,六国合纵同盟没形成,房陵之战还没打。只想近期秦国问题该怎么解决。秦惠文王没有那么强的紧迫感。

(2)张仪入秦时,六国合纵同盟已经形成。秦国认为举国面临灭国危机。秦国高层希望立即、迅速、高效改变现状。

2:三人提出的长策有具体区别点。

(1)犀首、苏秦只提长远规划、长远做事。

秦国虽已隐隐强国,但离东出同时对待两国,还有很大距离。两人觐见秦惠文王时只注意秦国远大前景,而不是从现实出发解决目前问题。

这是犀首、苏秦,败北的原因。

(2)张仪不仅解决火烧眉毛,还有长远大计。

张仪面君之初,首先解决的是自己对秦国越来越强大的坚定意愿,其次提出解决目前六国合纵有不用战争(连横)的方法。正是张仪远、近皆攻的战法与高效,彻底击破了秦惠文王的内心。

所以:一个人的事业高度与天花板,出场的时机、顺序,决定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每个人提案的内容,则又决定每个人的事业高度与成功与否。

预知后面如何,请看明天《大秦帝国》读书笔记四十四。

作者:王跃英,爱思考,爱行动! 笑一笑,走一生!

备注:本作者所有文章禁止转载、禁止搬运,如需转载,请在评论区联系作者,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