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真正做起事情来却落不到实处?为什么我们集体反感务虚放空炮?根本在于: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做成过。

百闻不如一见谁说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1)


听过,纯粹是第二、第三手的经验,的确也是经验。读书,基本上都属于“听过”,那些都是别人总结的东西。最低档的“听过”则是那些捕风捉影,大多属于无法求证的小道消息。在媒体多样化的今天,信息是泛滥的,更是造成了太多人仅仅满足于“听过”,经不住追问的。

见过,则是进了一步,最起码是旁观了,亲眼见到了。别人说他打麻将水平高,这只是“说”,你也就只是“听”。终于,你在旁边观战了,亲眼目睹了,见证了他打牌技巧的确高明。这就是感性认识。

可是,到目前为止,你还只是站在门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帮助。要想学会游泳,你只有跳进河里去,呛饱了,你就可能学会了。对,只是“可能”。只要做了就有可能做成,但不一定做成。

做成,成功过,这才是真正的经验,失败得来的仅仅是教训。失败重要吗?当然重要,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嘛!可是,成功和失败,影响的是心灵状态。网上最近在分析水庆霞为什么能带领中国女足赢得亚洲杯,原因很多,其中有一条特别重要的是“成功一代的求胜精神”。男足全是血泪史,没有赢过,没有那种心灵状态。这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做成过的确会影响人的心灵状态。


分析这些有什么用呢?我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轻松的心情谈严肃的管理。

首先,我们要给自己创造“成功演练”的机会

举例来说,学生在校学习有两个要点:老师讲,学生练。为什么有些学生听老师讲是能明白的,可是自己做了就容易错呢?关键还是演练,只有“做”了才能掌握其中的诀窍。即使在模拟驾驶室练得很熟悉了,你还是无法了解真实场景中的无穷无尽的环境因素。

百闻不如一见谁说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2)

可是,我们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很多人不懂得“做”的重要性了。自以为看了几本书就掌握了管理的大道,恨不得别人下来让你去掌控大局。这些人,只能是耽误了大事,最后灰溜溜下岗。

怎么“做”,怎么“演练”呢?哪有那么多机会让我们去实践练习呢?这里有一个“模拟推演”的问题。一个很好的例子,王阳明。十来岁的时候,王阳明特别迷恋兵法,遇到有人就拉着排兵布阵,真正遇上宁王叛乱时就用上其军事才华了。这就是说,我们平时的读书学习一定要掌握方法。

百闻不如一见谁说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3)

看书,不能只是看书上怎么说,必须了解其说话的背景,然后是对照自身的环境去思考。问自己几个问题:他为什么这么说?他做了什么?他做出来什么结果?如果换个方法呢?我们碰到的是什么问题?我们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如果不是采用同样的办法,那么怎么调整方法呢?我们可能碰到的阻碍是什么?我们预期的结果有几份把握?其中的关键要点是什么?等等等等,这就是思考、对照、探索新场景的运用。这就是“演练”,这就是“做”,就是为了真正有一天给你机会的时候你能够真正去落地。

其次,我们特别需要“成功”,需要“成过”

我一直强调,管理人员的首要责任是帮助下属成功,管理人员的真正成功就是下属的成功。为什么这么说?一个人跟着你,身家性命、今后的发展,都交到你手上了,你的责任有多大?如果你能帮助他成事,他的一生的命运轨迹将会完全不一样。

百闻不如一见谁说的(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4)

怎么帮助下属成功?态度上的纠偏,思路上的引导,方法上的指导,条件上的创造。从手把手,到搀着手,到扶上马,再送一程。这才是管理之道!而不是一些管理人员天天叫嚣着的:管控、命令、指挥、批评、处罚……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是如此,要告诉自己:别贪求大的成功,先做一些小事情,可以成功的事情。逐渐去积累成功,积累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何愁没有大的成就呢?

当然,最后一点,也是提醒我们在甄选用人的时候要注意考察。

多就一些具体的事情去考察,不要听他夸夸其谈。多问他做过什么、做成什么、经验总结是什么。不要听他讲大话。凡是“我们以前怎么样”、“理论上怎么样”、“东家西家怎么样”的那些人,多半是道听途说,没有实际经验。

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成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