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分论点万能模板四点(类型思路材料)(1)

2014年与2015年国考申论连续两次让考生撰写“短评”,在以往各省市申论试卷中,撰写“短评”的试题亦不鲜见,笔者预计这种考试形式将有大兴之势。认识申论“短评”的文体个性,探讨其写作规律与写作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申论“短评”的文体个性:依题生发短评,乃短篇评论,即采用说理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议论和评述的短篇文章。申论“短评”固然属于短评范畴,但由于申论试题的特定要求,它与普通短评有着不尽相同的个性特征。

普通短评直接取材于社会生活,它是作者从现实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捕捉素材后的“有感而发”,其取材范围与写作方法都很自由。而申论“短评”则不然,它是受到试题要求严格限制的短评,作者必须依据试题的要求和固定指向,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情况或问题去生发议论,此即所谓“依题生发”。这一“个性”特征,是申论“短评”与普通短评的根本区别,更是我们写作申论“短评”的重要依据。

依据试题要求,选定短评类型短评的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种:

“策见型”短评。“策”即方法、对策,“见”即见解,“策见型”短评,就是发表见解与处理方法的短评。它的评论指向,是针对某种社会问题或不良风气。

“释疑型”短评。是指解释疑难、消除疑虑或纠正偏颇的短评。它的评论指向,是针对人们的模糊观念或片面认识。

“激扬型”短评。“激扬”,即激浊扬清,是为褒扬善举或押击恶行的短评。它的评论指向,是针对社会上的好人好事或坏人坏事。

申论“短评”的写作,首先必须选择和确定短评的类型,而选定类型的依据则是试题要求,因为试题的题干中总会对短评的“指向“作出限定。例如:

2014年国考申论(省级试卷第四题:某地方报纸根据“给定资料4”和“给定资料5”的内容做了一版关于“跟风”的专栏,请你以“告别跟风,走向成熟”为题,为这个专栏写一篇短评。(不超过500字该题的题干限定:短评的指向,是针对“跟风”这种不良社会风气。那么,考生所写的短评,应该是“策见型”短评。

2004年山东省申论试卷第二题:

请仔细阅读材料(二),分析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危害社会屡禁不止,请以“别再摁下葫芦起来瓢”为题写一篇评论文章。(500字左右该题的题干限定:短评的指向,是针对“假冒伪劣产品危害社会屡禁不止”这种社会问题。那么,考生所写的短评,也应属于“策见型”短评。

2015年国考申论(地市级试卷第四题:为了消除社会上对“网络新一代”的疑虑,某报特邀市科协工作人员为该报“时评”栏目撰文。假如你是这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4”为该报写一篇题为“正确看待‘网络新一代’”的短文。(不超过500字)

试题要求为该报“时评”栏目写一篇“短文”,那么这篇短文就应当是短评。该题的题干限定:短评的指向,是针对社会上对“网络新一代”的疑虑,所以考生所写的短评应为“释疑型”短评。

2012年国考申论(省级)试卷第一题第2小题:

“给定资料8”介绍了最近社会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某单位党委决定编印一期《内部学习资料》,宣传他们的事迹,号召本单位全体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请你为这期《内部学习资料》撰写一则“编者按”。(不超过200字)

“编者按”与“编后语”等,也属于短评范畴,只不过比一般短评的篇幅更加短小而已。该题的题干限定:短评的指向,是针对先进人物事迹,那么考生所写的“编者按”应为“激扬型”短评。

依据短评类型,疏通写作思路

申论“短评”的写作,要想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就必须在动笔之前的构思过程中疏通写作思路,而疏通思路的依据,则是掌握短评的类型。不同类型的短评,因针对的对象各有差异,决定了它们的写作侧重点各不相同,于是便形成了各自特点的写作思路。申论“短评”的写作,只要能依据短评类型,选择恰当的写作思路,便不难构思出符合试题要求的写作框架。否则,就会南辕北辙,文不对题。

申论分论点万能模板四点(类型思路材料)(2)

(一)“策见型”短评的写作思路

“策见型”短评是针对某种社会问题或不良风气所做的短评,所以其策见的表达,一般应遵循“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地说,这种思路应依次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现象与问题——原因与危害——对策

例如,2004年山东省申论试卷第二题(题干见前文)作答参考:

别再摁下葫芦起来瓢

质散装白酒,中毒入院甚至死亡的事件。虽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加大查处力度,但是却没有刹住造假风,此类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危害社会的现象屡禁不止呢?(批注:摆出现象与问题)

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有关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屡禁”何以“不止”?这要看怎样“禁”法。为什么非要等到出了事故死了人,才开始看到问题的严重性,才如梦初醒地想起“禁”来?为什么总是哪个行业出了问题,就去加强哪个行业的管理,却将其他行业置之“禁”外?须知,这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监管与治理,是无法根除假货之顽症的。

其结果,只能是“摁下葫芦起来瓢”,问题频发,事故不断。如不彻底根除假货,任其泛滥,锄而复生,那么不仅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社会道德与法治精神也将面临严峻挑战!(批注:分析原因与危害)

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就需要管理部门在根治造假的措施上狠下功夫。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健全相关处罚条例,严惩造假、售假者,掐断造假源头,把假货扼杀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杜绝假货的泛滥,才能不再出现“摁下葫芦起来瓢”的尴尬局面。(批注:提出对策)

申论分论点万能模板四点(类型思路材料)(3)

(二)“释疑型”短评的写作思路

“释疑型”短评是针对人们的模糊观念或片面认识所做的短评,所以它的写作应该遵循以下写作思路:摆疑立论—是非辨正—深化。“摆疑立论”,即首先摆出疑点(模糊观念或片面认识),然后确立正确观点以作为文章的论点。“是非辨正”,即辨明是非,纠正偏颇。

一般采用“肯定”与“否定”两方面论证,即肯定其合理成分,否定其片面错误。“深化”,是指进一步深化论点。它是全文的小结,又是对观点的补充与延伸,即进一步说明应该怎样,才能更臻正确完美。

例如,2015年国考申论(地市级)试卷第四题(题干见前文)作答参考:

正确看待“网络新一代”

在当今信息社会,青年人已成为一个特立独行的群体“网络新一代”,受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对于他们的成长不无疑虑。(批注:以上摆出疑点;以下正面立论。)鄙意以为,大可不必,“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他们才是社会上最有希望的一代。(批注:此段为“摆疑立论”)

外来文化的侵蚀以及暴露在网上的某些社会弊端,会让青少年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同时,网络表达的自由随意性,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偏激言论甚至语言暴力。(批注:以上谈“新一代”的缺陷,首先肯定与承认“疑虑”有合理的一面;以下谈“新一代”的优势,否定“疑虑”的片面认识。)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网络新一代”所展示的独有优势:在社会观察方面,网络传媒的开阔视野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的渠道,培养了他们更加自主的社会观察能力。在思想表达方面,他们毫无顾忌地伸张正义、激浊扬清,以活泼多样的形式自由地表达对人对事的鲜明态度。

在网络应用方面,他们日益成为信息时代的领军者和主力军,他们已经掌握比父辈们的“体力和经验优势”更为重要的资源和力量。在社会动员方面,他们利用网络平台,形成了新的动员方式,常能针对重大社会事件,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对事件的处理产生巨大影响。(批注,此段为“是非辨正”)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网络新一代”的局部缺限,只不过“浮云”而已,只要我们社会能做出正确的教育与引导,那么这些身处信息科技“最高层”的新一代,将会彻底扫清“浮云”,发挥更大潜能。(批注:此段为“深化”)

申论分论点万能模板四点(类型思路材料)(4)

(三)“激扬型”短评的写作思路

“激扬型”短评是针对社会上好人好事或坏人坏事所做的评论,其写作目的在于号召人们学习先进,或警示人们接受教训。所以,这种短评的写作宜分“三步走”:首先要简述事实,以此作为评论的基础;然后针对好人好事的精神、意义或坏人坏事的性质、危害作出分析评价;最后发出号召或警示,以表明写作目的。将上列“三步走”概括起来,即为以下写作思路:事实简介——分析评价——号召或警示。前“两步”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例如,2012年国考申论(省级)试卷(题干见前文)作答参考:

编者按: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孙先生兄弟俩以生命和财产信守诚诺,身患绝症的徐老师坚守教育岗位和扶危济困,还是吴女士奋不顾身勇救坠楼女童,无一不使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一种道德力量和人性光辉。(批注:事实简介)

他们的感人举动,彰显了可贵的诚信精神、奉献精神和舍已救人的牺牲精神,体现了卓越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魂,这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尤显得可贵!(批注:评价其精神与意义)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大力弘扬这种精神,以实际行动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家园。(批注:号召人们学习先进)

撰写格式说明:编者按与编后语不加标题,应在首行空两格标写:“编者按”或“编后语”三字,后加冒号,紧接着书写正文。

依据给定资料,提炼写作材料申论“短评”的写作材料从何而来?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弄不好会有“跑题”的危险。

申论“短评”的文体个性是“依题生发”,所以决不可像普通短评那样天马行空、广征博引地搜集素材,它必须紧扣给定资料,并依据试题指定的局部资料(如“给定资料3”“给定资料5”之类)去提炼写作材料。如何“提炼”呢?笔者认为分以下两个步骤:提取相关要点—归纳概括。

例如2014年国考申论(省级)试卷第四题,要求考生“根据‘给定资料4’和‘给定资料5’的内容”写作短评《告别跟风走向成熟》(题干详见前文),其写作材料的提炼过程,就可按照上述两步进行:

第一步,提取相关要点:

“给定资料4”1700余字,分13个自然段。

前5段陈述了社会上的各种“跟风”现象:家长为培养孩子的“报班热”,电视“相亲热”“选秀热”,全民“养生热”等。后8段是专家言论和作者评论,从中可提取以下相关要点(可在资料上将有关词句勾划出来):

“专家认为,跟风现象折射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表征。”(批注:现象与问题)

“跟风来自于人们对各类专家的依赖……这种‘依赖’恰好凸显了当前人们的一种‘预先失败’的窘况。”“跟风现象……正是这种媒介依赖的结果。”“几乎最时髦的养生术,都是以对科学主义的文化体系进行颠覆甚至戏弄为前提的。”(批注:“跟风”的原因)

“给定资料5”1900余字,分11个自然段。

第1段总体介绍了某网站的一场有关“跟风”问题的大讨论,以下10段分别为甲、乙、丙、丁等十个网民的言论。从中可提取到以下相关要点:

“我就上过所谓养生专家的当。”

“这种从众潮流正把社会推向前所未有的浮躁之中。”“跟风是一种拙劣的模仿,所以结果必然是平庸地跟随。……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个人,后果都是十分严重的。”“一个经常从众跟风的人,必然缺少独立的思考,创造力也会随之降低……逐渐变得平庸……如果丧失了智慧和创造性,一味地随大流,就会造成千人一面的社会环境。”(批注:“跟风”的危害)

“增强文化自信”“克服盲从与自卑心态,增强识辨风向的能力。”“沉下心来,真正坚守自己。”“全社会应积极倡导公民的个性发展,鼓励创新精神。”(批注:治理“跟风”的对策)

第二步,归纳概括:

所谓归纳概括,是指将提取出来的资料要点(即勾划出来的词句)分类合并,然后将每一类要点分别归类,并加以概括、提炼,于是便形成短评写作的基本材料。以下是该题的作答参考:

告别跟风走向成熟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一股“跟风”热潮,家长“跟风”报班热,电视“跟风”相亲热、选秀热,全民“跟风”养生热,一风未止一风又起。这一现象折射出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浮躁心态,构成了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表征。(批注:摆出现象与问题)

“跟风”现象源于人们“预先失败”的不成熟心理,即过分依赖媒体或专家意见,弱化乃至丧失了自主辨识和选择能力。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各种信息丰富而芜杂,在“公说婆说”各有其理的环境下,相信大众媒体与专家指导似乎没什么不妥。

但是,过分地依赖也可能上当受骗。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也会有虚假宣传,徒有虚名的“假专家”也会有不良炒作,更有一些唯利是图者的推波助澜,难免会让人们迷失方向误入歧途。“跟风”就是“随大流”,它是一种缺乏理性的拙劣模仿与从众心理。经常从众跟风,不仅会丧失文化个性、扼杀个人创造力,甚至可能造成泯灭群体智慧的极端平庸、极端浮躁的不良社会环境。(批注:分析原因与危害)

为此,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杜绝“跟风”现象,让社会走向成熟。首先,全社会应积极倡导公民的个性发展,鼓励创新精神,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力,克服盲从与自卑心态。其次,每个公民都应沉下心来,坚守自己的独特个性,坚定不移行大道,“任尔东西南北风”。

(批注:提出对策)

从上文中不难看出,短评的写作材料,大多是从“给定资料”中提取、归纳、熔炼而来的。

依据短评特征,增强文章文采“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是一切短评的基本特征,申论“短评”也不例外。怎样做到“短小精悍”又“生动活泼”呢?笔者以为,应从“角度”选择和“修辞”运用这两个方面下功夫,以增强短评的文采。

(一)选好角度,一事一议

申论“短评”动笔之前,面对一大堆给定资料,首先要解决“从何入手”的问题,这就是“选角度”。给定资料中,往往会罗列多种社会现象,一种现象中也许会反映出多种社会问题,一种问题中也许会包含多种社会原因。而一篇短评,由于篇幅“短小”,要想“精悍”有力,则必须从中择取“一点”,集中笔墨进行评析,从中说明一个道理,这就是所谓的“一事一议”。

“一事一议”也可叫作“抓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是短评的写作要领。由于篇幅限制,容不得多向出击、面面俱到,写作内容稍一松散,便会严重影响评论的质量,或不疼不痒泛泛而论,或不深不透做成“夹生饭”,或撒开来却收不拢,或提出问题而缺乏分析,这些都是短评写作的“败笔”。

“选好角度”与“一事一议”是密切相联的两个环节,“选好角度”在前,“一事一议”在后,选角度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在寻找这“一事”(或称:为“一点”定位)。要想让申论“短评”评得深入,评出水平,就必须将这“一事”找得准确,定得恰当,以便为“一议”提供一个最广阔、最闳深的生发议论的空间。

例如前文所举范例《别再摁下葫芦起来瓢》,首段首先提出问题:“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危害社会的现象屡禁不止呢?”产生问题的原因,恐怕应该有多个方面(如直接的、间接的,主观的、客观的,主要的、次要的,历史的、现实的等多种原因)。而该文第二段的“原因分析”中,仅仅抓取到下列“一点”:我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有关管理部门监管不力……

申论“短评”的写作,应该依据给定资料的具体内容,选取一个恰当、扣题且有话可说的“最佳角度”。

(二)巧用修辞,议论风生

短评属议论文范畴,语言的基本要求应以准确、洗练为主,不能像散文、杂文那样刻意追求文采。但这并不等于说短评的语言只能一本正经、不苟言笑,那样很容易让人望而生厌。所以,短评的写作应尽可能地“生动活泼”一些。怎样才能做到“生动活泼”呢?基本的方法就是巧于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僵硬的评论充满生气,理趣盎然,议论风生。例如前引例文:

比喻:

假货早已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就譬如打老鼠吧,稚童扔石块是打,大人设夹子或下药也是打,效果却不可同日而语。

(《治假的话题》)

排比:

家长“跟风”报班热,电视“跟风”相亲热、选秀热,全民“跟风”养生热。(《告别跟风走向成熟》)

引用与化用:

“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引用熟话)

“公说婆说”各有其理。(化用熟语)

坚定不移行大道,“任尔东西南北风”。(引用郑板桥《竹石》诗句)

在《正确看待“网络新一代”》一文中,寥寥500字的短文,多次运用修辞手法,共综合运用了六次、三种修辞手法。

引用两次:“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引《论语·子罕》孔子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引王安石《登飞来峰》诗句)

对比两次:“网络新一代”的缺陷与优点作对比;“网络新一代”对信息和新技术的掌握,与父辈们的“体力和经验优势”作对比。

比喻两次:该文末段,是“引用”与“比喻”连用,引述《登飞来峰》诗句之后,紧接着两次比喻:将“网络新一代”的局部缺陷比作“浮云”,将掌握信息科技的“网络新一代”比作登上峰巅、“身在最高层”者,将其克服缺陷比喻为“扫清浮云”。

以上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让科学论证与形象描绘交织在一起,既严谨凝炼,又活泼生动。

实践证明,只要能注重“角度”的恰当选择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便可有效地增强文章的文采,从而写出打动人心、倍受阅卷人青睐的高质量短评。

文| 韩大伟,来源:申论荟公众号,侵删


欢迎关注@申论荟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张申论定乾坤。申论荟,会申论,让申论考试不再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