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常见到的圆形轮椅标志像个微笑表情包,只要墙上贴有这张热情的“笑脸”,坐轮椅的人就不会遭遇过不去的门坎。

慈爱的眼神表情包(轮椅的微笑表情包)(1)

40多年前我在国内见不到这个国际通用符号,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也没有,其他地方就免谈了。当年上海有数万下肢残疾人,但马路上难得一见轮椅。家里父辈和兄弟动手能力强一点的,用废旧自来水管子,加两只旧脚踏车轮胎做一辆土轮椅。我看到一个瘫痪的残疾人,躺在能调节角度的轮椅上外出散心。做出这么一辆“先进”的代步工具,不得不佩服民间有高手。更多的是用几块木板,加上四只废旧轴承做的“轮椅”,自己用两根棍子滑动,倒像陆上“雪橇”了。

那时轮椅除了在马路上代步,几乎进不了所有公共场所的大门。缺乏无障碍设施的坡道,一级台阶如一座山,轮椅到处受阻拦。我出差去北京,住宿的旅馆离地坛公园较近,进去游览了一番,公园空旷安静,人少风大。见一个残疾人坐在轮椅上看书,问他为啥不去图书馆?他说轮椅进不去。直到后来阅读了一篇《我与地坛》的文章,方知当年遇见的正是作家史铁生。记得他成名后,沈阳有关方面邀请他参加一个文学活动。自瘫痪后从没出过远门的史铁生很想去,但一路谁来照顾自己呢?多亏文友余华、莫言、刘震云三人陪同,一起把史铁生的轮椅扛到了绿皮火车上。下车时,刘震云负责背他,余华、莫言负责抬轮椅。在重情谊的朋友帮助下,史铁生完成了一次愉悦的文学远行。而我知道更多的残疾人可没有他那样幸运了。

上世纪80年代中,邓朴方来上海考察残疾人事业。我熟悉的一位女记者一路跟随采访。她在电话中对我说,残疾人的破旧轮椅引起了朴方的一番感慨。我知道,时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的他,本身离不开轮椅。后来担任中国残联主席的张海迪也是靠轮椅代步。他俩对造福残疾人的事业充满了爱心。当年我在市民政局工作,全程参与了从德国引进先进轮椅制造设备的前期工作,目睹第一辆新轮椅在转型后的上海轮椅厂下线。首批生产的20辆新轮椅,由市民政局出面,赠送给十六铺客运总站,让杨怀远劳模团队更好地开展特供服务。为了迎接首届东亚残疾人运动会召开,我组织在人民广场举行轮椅百米竞赛活动,吸引了无数市民观看。

如今,街上的轮椅越来越多了,“让残疾人出行更方便”成为市政府的实事项目。无障碍设施的“断头”短板逐渐减少。想不到这项公益惠及了今天的老年社会。轮椅能进商店、进饭店、进书店、进影院,进公园、进博物馆,包括公共厕所也不例外,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蔓延几十公里长的黄浦江、苏州河绿道,轮椅上得去、下得来,让行走不便的人也能一睹天蓝地绿水清的好风景,多么惬意。

继两年前185条可上轮椅的公交线路覆盖全市后,最近又有一件小事感动了我。轮椅上地铁早已实现,但地铁列车停靠后,车厢与站台间有一定缝隙,轮椅上下车有一定困难。前段时间媒体报道地铁站为这条“小缝隙”开始了架设铺板的试点。不论是残障人士,还是老年人,往后在申城的自由行是越来越舒适了。

(王妙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