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离开母亲在外求学。此后,十四年间,只见过母亲三次。每一次回家,都是因为奔丧:奔大奶奶的丧,奔父亲的丧,奔母亲的丧。

没想到,最后一次见到母亲,竟然是在母亲的葬礼上。季羡林在《母与子》一文中写道:“母亲的死使我对一切都灰心。

失去至亲的迷津该如何走出?

答案是:一个老妇人。

就在季羡林想“一头撞死在母亲棺材上”时,老妇人收到了一封儿子的来信,希望他能帮忙念一下。打开信的那一瞬间,季羡林的心跟着颤抖起来。原来,老妇人当兵的儿子,在半年前已经阵亡了。

可是,季羡林告诉老妇人的是“儿子现在很好,已经升官了,不久就可以回家”。看到老妇人眼睛里喜悦的光芒,干皱的面孔浮起微笑......他知道:自己已经走出了迷津,有勇气继续前行。

当痛苦来临时,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当陷入迷津时,唯有自己走出来。

那时的季羡林已经深刻明白:自己,才是人生的掌舵人。

季羡林人生四个要点(万般迷津唯有自渡)(1)

百年风雨,铸就一位“国学泰斗”

季羡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事,莫过于“三辞桂冠”。他是北大唯一的“终身教授”,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翻译家、文学家、国学家......

季羡林人生四个要点(万般迷津唯有自渡)(2)

图片:季羡林

照理说,“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个称号于季羡林来说,当之无愧。可是,他却推辞不敢接受,认为“三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精通12国语言,尤其在吐火罗文上造诣很深,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精通此类语言的几个学者之一。在八十多岁高龄之际,季羡林亲自翻译了吐火罗文A方言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成为吐火罗文史上又一翻译巨作。

不仅在翻译界和学术界赫赫有名,季羡林的散文和其他文学作品同样获得了很高的评价。2006年,季羡林当选为《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是这样描述:“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季羡林人生四个要点(万般迷津唯有自渡)(3)

图片: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的颁奖词

如果说学术著作是季羡林学问造诣的集中体现,那么,散文就是他人生智慧的具体诠释。从他的散文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乐观豁达、从容自若、潇洒自由......

可以说,想要品味季羡林的人生态度,散文就是最好的入口。

季羡林人生四个要点(万般迷津唯有自渡)(4)

精选四十九篇入册,百年智慧尽在其中

在九十八年的生命历程中,季羡林的散文作品超过百篇,字数超过百万。想要一次性读懂、弄清这些散文的内涵,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有一本书,帮我们精挑细选出最值得细细品读,反复回味的散文佳作,岂不是一件妙事?

那么,这本《万般迷津,唯有自渡》就是“这件妙事”。

季羡林人生四个要点(万般迷津唯有自渡)(5)

精选四十九篇散文入册,既有央视节目《朗读者》中的“常客”《老猫》《八十怀述》,也有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佳作《海棠花》《幽径悲剧》《赋得永久的悔》《神奇的丝瓜》等。

季羡林人生四个要点(万般迷津唯有自渡)(6)

图片:《朗读者》中名人朗读季羡林的《八十怀述》

每一篇都饱含着季羡林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并不仅仅是挑选出精品散文这么简单,而是将四十九篇散文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成了五个部分。在“万般滋味,都是生活”这一章中,充分展现了季羡林的对生活种种苦难的理解和释怀。比如,描写“丧母之痛”的散文《母与子》、《赋得永久的悔》就收录在这一章。

季羡林人生四个要点(万般迷津唯有自渡)(7)

“勘探自我,心之彼岸”一章中,则是深度阐释了季羡林在自我意义上的追求和寻找。被众多名人朗读和传诵的《八十怀述》《九十怀述》《我写我》就选录于此。

而且,这四十九篇作品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几乎横跨了季羡林的整个创作生涯。青年的满腔热血,中年的从容淡定,晚年的怡然自得,在《万般迷津,唯有自渡》一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季羡林九十八年的思想精髓和生活智慧,全在这本《万般迷津,唯有自渡》里。

季羡林人生四个要点(万般迷津唯有自渡)(8)

季羡林写给年轻人的生活哲学

别看季羡林身上的光环如此之多,他的人生底色中始终有一抹淡淡的苦涩。

幼年时期,一年只能吃一两次“白面”,其余时间只能靠又苦又涩的红高粱面充饥;德国留学期间,正好遇到二战最激烈的时候,炮火、饥饿成了生活的常态,以致于他失去了“饱”的感受;十年浩劫时期,被打到遍体鳞伤,被关进牛棚成为“不可接触者”......

在这些大风大浪下,季羡林始终用一颗“顺其自然”的心来自我化解,自我疗愈。

二战的德国笼罩在一片战争恐慌中,季羡林在《山中逸趣》一文中写道:“在全城人民饥肠辘辘,在英国飞机下心里忐忑不安的时候,山林却依旧郁郁葱葱,依旧‘烟笼十里堤’。我真爱这样的山林,这里真成了我的世外桃源。”

即使是在极其困难的时候,仍不忘人生的乐趣。因为,“在任何情况下,人生也决不会只有痛苦”。生活中,有很多小幸福等着我们去挖掘,去发现。

关于人生的起起伏伏,生老病死,季羡林常常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来勉励自己。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便是最好的人生态度。

既然十年浩劫避免不了,那就坦然接受。恰恰在这个让人无比绝望的时期,季羡林迎来了写作翻译的高峰:印度史诗级巨作《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

季羡林人生四个要点(万般迷津唯有自渡)(9)

图片:季羡林荣获2006年《感动中国》

每个人的一生,定会有迷茫、失意、绝望、心灰意冷的时候,越是身处在迷津之中,就越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像季羡林一样,自己的生活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自己救赎,自己的伤痛自己治愈。

愿我们都能有自渡的能力,也有无惧生长的勇气。

季羡林人生四个要点(万般迷津唯有自渡)(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