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历史作用(从成渝看)(1)

编者按:2022年7月1日,成渝铁路通车70周年。70载风雨兼程,这条跨越巴山蜀水的“新中国第一路”,如同岿然不动的丰碑,镌刻下时代风云。在新中国刚刚起步的困难时期,这样的“中国制造”是如何诞生的?从一条铁路到现在成渝间的“三线并生”,再到联结世界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铁路又是如何不断演化,蜕变的?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神鸟知讯28日起推出《从“成渝”看“成渝”》系列报道,还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展示成渝“双城”社会经济发展的壮美图景,见证成渝沿线的历史变迁;聚焦展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践和未来,深情记录伟大时代。第三篇我们从“人”说起,告慰那些曾经为修筑这条铁路无悔付出的“孤勇者”。

成渝历史作用(从成渝看)(2)

三块那个石头 围成个小火塘

背口那个铁锅 煮起了红苕汤

一杆大旗 风里雨里飘

一声号子 震天动地响

千里成渝线 摆开新战场

共和国第一代开路先锋

把人民的嘱托扛在了肩上

热血铸就第一路

丰碑万年长

这是中铁二局组歌之二

《成渝颂歌》中的歌词(节选)

这热血铸就的“第一路”

就是成渝铁路

扛起那“一杆大旗”的

就是共和国第一代开路先锋

成渝历史作用(从成渝看)(3)

成渝铁路自重庆起,经江津、永川、荣昌、隆昌、内江、资中、资阳、简阳等城市至成都,全程505公里。后辈们很难想象,这505公里中的每一寸,几乎都靠人工完成,祖辈们用脚丈量,用手铺设,甚至用生命换取。

成渝铁路建设中,因公死亡100人,非因公死亡152人,残疾108人。为纪念援助建设的十万民工,“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于1953年12月在内江市梅家山上建成。碑上书有毛泽东题词: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而挨着的纪念堂,呈“工”字型布局,占地400平方米,红墙黑瓦。

成渝历史作用(从成渝看)(4)

▲成渝铁路民工筑路纪念碑

成渝历史作用(从成渝看)(5)

毛泽东主席为成渝铁路通车题词:“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即后来的宝成铁路,编者注)。”资料图片

为筑路民工立碑、修建纪念堂,时至今日也是唯一一次,更何况它还是在成渝铁路通车后不久,国家经济还未好转的情况下修建而成。

●3万军工,10万民工战成渝

修建长达505公里的成渝铁路,除了材料外还需要一支筑路大军。1950年,抽调而来的3万多军人汇集西南,仅开工十天,朝鲜战争爆发,部分军人赶往前线抗美援朝。

10万民工填补了劳动力空缺。民工以“以工代赈”的方式参与工作,工资采用“米贴制”的形式发放,每天2公斤大米补贴,党中央前期拨付 2 亿斤大米作为修建成渝铁路的工价。然而即便有着如此丰厚的补贴,成渝铁路的建设,依然有着难以想象的重重艰辛。

成渝历史作用(从成渝看)(6)

边修路边灭匪的大军出发

●17岁的参谋与14岁的“小鬼”

1950年1月15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事政治大学,17岁的学生孙贻荪像往常一样和战友出操,突然他被领导点名,让他去当时的西南军区报到。到了之后他才知道,是要去修铁路。

6月15日,成渝铁路举行了开工典礼,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贺龙将一面绣有“开路先锋”的锦旗授予筑路大军。当天,筑路大军举着“开路先锋”的旗帜,开赴重庆市区九龙坡、油溪等工地。孙贻荪被编入西南军区军工筑路队第一纵队直属二团,领导见他年龄小,让他跟着通信连架线,担任参谋。

成渝历史作用(从成渝看)(7)

当时匪患严重,军工每天出行都持枪警戒,吃饭、睡觉也不能有丝毫懈怠。一天,当地的一个农民从山坡跑下来,向孙贻荪报告称,山那边出现了100多个土匪。孙贻荪与战友迅速集合,与土匪正面交火,剿灭了10多个土匪,从此成渝铁路再也没有发生严重的匪患。

1951年11月,家住内江县郭北镇(今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的林正江看到当地农会的人到村里招工,说是去修铁路。林正江家和大多数农户一样,穷苦不堪,14岁的他最后下定决心报名参加成渝线的修建。之后,他被编到内江支队八大队三中队,成为成渝线上年龄最小的修建者。他们第一站来到今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

成渝历史作用(从成渝看)(8)

天不见亮便到工地上劳作,有时到深夜才收工,“军工和民工分开劳作,比较复杂的工程由军工来完成,民工主要负责挖土方、搬石块这些工作,工具也相对更简陋,二锤、钢钎还有箢篼,全靠双手凿。”但这种艰辛在林正江等人看来是值得的,至少在工地上能填饱肚子,每顿有两个菜,大米饭管够,每周还能打一次牙祭,要比在家里的生活好上太多。

成渝历史作用(从成渝看)(9)

内江市东兴区档案馆里现存43份民工档案,其中一份记录内江支队七大队二中队饮食安排的文件说:“计划买五口猪,五天吃一只。”1951年的春节,为了保证铁路顺利通车,工人们选择在工地过春节,各支队安排了丰富的餐食和文化娱乐活动,让工人们在工地上过了一个愉快的春节。在一份工作总结里,有人这样写道:“这次民工在工地过春节都感觉很高兴,又看剧、看电影,扭秧歌,耍狮灯、牛儿灯,猪肉整整吃了三天。”

成渝历史作用(从成渝看)(10)

●就地取材 整个四川的人都在捐献枕木

位于资中县重龙镇杨柳滩村的成渝铁路筑路精神展厅,与成渝铁路隔江相望。展厅入口的墙壁上,“敢为人先”“艰苦奋斗”“众志成城”“无私奉献”几个词语十分醒目。旁边墙壁上悬挂的铁轨和枕木均复刻自成渝铁路。

成渝铁路所需的100多万根枕木,没有难倒四川人民。当时,西南刚解放不久,国家财政吃紧,修建成渝铁路的不少原材料需要“就地取材”,其中比较紧缺的便是枕木。

成渝历史作用(从成渝看)(11)

铁路工人在枕木上铺设铁轨

由西南铁路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达,专门主持召开“枕木会议”;山上的树木不够标准,全川人民就踊跃捐献,有人将修新房娶媳妇的干木料捐出来,有人将珍藏多年的樟木、楠木捐出来,还有的老人甚至将自己做寿材的棺木也捐了,累计制成19.2万根枕木。

“成渝铁路是四川老百姓渴望了多年的一条生命之路,终于解放以后开工了,老百姓欢欣鼓舞。”孙贻荪目睹了沿线的四川居民对修筑成渝铁路的支持和无私贡献,“老年人习惯把好的木料,比如楠木、香樟存起来做寿材,但是听说修成渝铁路,他们慷慨地把这些木料捐献出来。”

●敢为人先的创新者

内江专区210多公里的筑路工地上,没有一辆机动运输车,简陋的“鸡公车”歪歪斜斜穿梭在繁忙的工地,民工们穿着草鞋,甚而打着赤脚,硬是用肩挑背扛担下了这项重任。没有推土机、挖土机、压路机,工地上有的是锄头、铁锤、钢钎、扁担和箩筐,只能用简易的黑炸药和黄炸药实施爆破。

成渝历史作用(从成渝看)(12)

在内江档案里,有这样的文字记载着当时的情景:

“沟内点炮同志点好炮,刚跑出在曾光华所点那炮的周围,曾就点了火头随手丢下,接触了炮眼口上的引线,马上就爆炸,周围连连炮响,飞石满天,曾本人被烧伤,两足及两手被小石击伤。”

“所属第二大队第二中队民工刘洪兴在放炮将响时仍未离开,导致被飞石碰上,经医不治殒命。”

为了改变劳动条件,也为了节约原材料,民工们私下开始琢磨起来,怎样改进技术?如何才能提高效率?

成渝历史作用(从成渝看)(13)

民工谢家全的“压引线放炮法”,以前要装8两炸药才能炸下来的石头,现在只需要3两左右。除了引爆,打炮眼也是一项技术活。针对不同的石质硬度,是不是应该用不同形状的钢钎呢?当时铁路沿线正大力推广民工颜绍贵发明的“单人冲钎法”。民工萧光瀚对其进行了改进,首先制造出鸡冠形状的炮钎,结果使用在页岩上效果明显。

1951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萧光瀚、颜绍贵和谢家全胸戴红花,接受了最高荣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他们的事迹更是被各大报刊用各种形式进行了连载。事实上,整个成渝铁路修建期间,《新华日报》、《人民日报》、《人民铁道》、《西南铁道报》、《西南工人日报》等都对筑路的始末和细节做过详细报道,而报道篇幅最多的就是民工。

据统计,成渝铁路在施工中,共完成土石方4211万立方米,挡土墙、护坡24.82万立方米;大桥7座,中桥77座,铁路公路立交桥11座,小桥涵渠1548座,隧道43座6445米。

成渝历史作用(从成渝看)(14)

成渝铁路建设中,两年工期涌现出劳动模范24000多人,因公死亡100人,伤残108人。有人说:“路,是肩挑出来的;桥,是背拱出来的。”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一条英雄之路,被后人用一座丰碑,永久铭记。

,